苏30战机连续飞行10个小时有什么战术意义?
2020-08-06 22:14:24
首先要说,进行超长距离飞行试验的,一般是战机发动机寿命已经基本到了规定寿命的末期时进行。比如说某种战机配套的发动机翻修寿命是900小时,只有当这些发动机寿命到了大约800个小时的时候,才会进行这种超长时间、超长距离的飞行试验。因为这种长时间不停歇的飞行本身就很损耗发动机的安全寿命,一般的新战机和配套的新发动机不舍得这样飞。而苏27或者苏30的长时间飞行试验。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搞过,不过当时是加满油持续飞行了大约4000多公里,持续飞行时间不到5个小时。已经飞到了苏式飞机的不加油距离极限。而这次连续飞行10个小时,距离相当惊人。一般如此长时间飞行肯定是不开加力的,也就是在高亚音速,万米以上高空阶段持续的飞行。如果平均速度是300米每秒,那么10个小时就能飞10800公里;
超过了1万公里。即使飞的再慢一点,每秒250米,也就是和民航机差不多的速度,也要飞行9000公里。这2个距离已经可以跨洲际飞行了。在领空内肯定没有这么长的直线航线,因此大有可能是折返飞行。如此长时间的飞行用的是相对“老式”的苏30,并非是16等新战机不能飞如此的长距离。而是和用即将到寿命的发动机飞长距离一样,用机体寿命已经消耗过半的苏30来飞这种试验,同样是为了不影响日常的战备。当年进口的3批96架苏30的质量和日常表现都是非常稳定的。出过的事故非常少。甚至刚刚装备时。有人驾驶苏30超低空“看风景”,导致机体腹部被树梢擦碰。看风景的立即弹射跳伞。而这架苏30居然自己又飞出很远才坠地。可见这批飞机当年的质量还是过硬的。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国外原装厂的综合品质明显已经远不如当年。
因此用苏30飞这种超级长途也是看重其“老成稳重”的特质。那么为何要搞这种战机的超长航程和超长时间的试验性飞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首先还是为了突破空中力量作战的惯常思维和习惯。过去由于长期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所谓的空中力量其实长期以国土防空为主。三代以前的大部分战机受其航程和油料所限制,大部分其实都是“机场围墙保卫者”。而现代空战越来越强调主动远程出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要把作战环境从本国的领空转移到对手的领空甚至是四五千公里之外的对手的领空,才是真正的战略空军。而超级大国的战术战斗轰炸机,早在四十年前,就有经过多次空中加油,突击距离本场五六千公里之外目标的战例。而这类战例,本方空军却从来没有试验过。虽然目前装备和研发的多种重型战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内油航程能力在全球已经属于一流行列。
但是由于配套的加油机仍然很少,因此多次加油,连续升空不落地5个小时以上的战法还很少训练到。而未来实战中,仅仅环绕某些重点战区飞一圈,可能就需要持续空中作业5个小时以上。而如果要突击第二岛链的目标,来回持续作战超过8个小时也算正常。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自产大型加油机的支持,因此现在就需要进行探索性训练。另外未来的远程隐身战轰的作战航程很可能在8000公里以上,习惯长时间作战的飞行员也需要提前培养。当然,远程隐身战轰的驾驶条件肯定比现在会有所改善,飞机上会配备小型厨房和洗手间。经过一两次空中加油来回奔袭上万公里将是日常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