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香港盛衰启示录(上)—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017-09-16 15:51:07
这篇文章考虑了很长时间,在暑假的时候,我曾经接待了几个来自美国的家庭交换生,和他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参见前作《年轻人有想法》。
现在回过头,让我来评价这一群美国学生,虽然我认为这些孩子相当优秀。但是,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正在努力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再对比最近香港的大学生,开学季搞出种种闹剧,不由得心生感慨。中国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话说得绝对了些。但是,从一个地方的年轻人身上,看一个地方的前途,大致是不会错的。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美国教育体系之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在暑假接触的那些孩子,相对于美国社会底层的孩子,显得非常早熟,思考问题也相当深刻,因为他们都有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美国学生都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社区义工)。好几个还拿到了美国名校的入场券,有耶鲁大学,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有德州大学。
因为他们的成绩比较优秀,可以选择专业的余地很大,基本都选择计算机、生物医学、金融经济等几个专业。而他们选择这些专业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专业以后好就业,薪水也很高。
后来一位在美国名校读MBA的留学生读者,加了我的微信(如果你有故事和感受想告诉我,请在后台给我发消息,加我个人微信),和我聊起在美国读书的感受。他告诉我,美国的大学里的很多优秀高材生,对美国的现实问题,其实都还是很清楚的(想起我制作的漫画看世界,很多美国漫画家对于美国社会问题的看法,也相当深刻)。但是已经没有人试图去改变什么,每个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薪水和就业。作为名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有大把的机会,进入大公司领取高薪。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嘴上的谈资。
就算他们有志向改变美国社会状况,恐怕也很难有什么机会。一般来说,他们多半在毕业前的时候,被大公司拉去实习,然后根据个人能力决定是否签约。一般来说,这一类的大学毕业的学生,毕竟是层层筛选出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都会很强,拿到给好的Offer问题不大。
最后,他毫不讳言地告诉我。所谓的美国精英教育,就是培养出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日后会走进华尔街,走进华盛顿,进入美国各大公司的管理阶层,成为美国现有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这个秩序体系的受益人群。
我后来一直在想,美国年轻人中间的精英分子,都变成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无怪乎他们对于美国的社会底层如此冷漠,都采用“奶头乐”的愚民方式管制,对于枪支横行、毒品泛滥、暴力肆虐的状况,几乎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也无怪乎美国总统视察飓风灾区的时候,总统夫人仍然不忘穿着细长的高跟鞋。
【中国的年轻人,长江后浪催前浪】
最近,《共青团中央》发了一篇文章,记录一批985/211大学的成长经历。2017年8月,205名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建三局南方公司,在30天时间,通过“精粹计划”——下班组当工人。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此锤炼意志,完成入职的考核第一关。
这批90后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一个月结束之后,205名青年,全部通过了这看似“艰苦”的考验。原以为,这艰苦的一个月,会使这群从小娇生惯养的90后落泪,但是不曾想到,无论男女,他们的表现,让很多人意外地被他们感动到掉眼泪。
他们才是中国“最可怕”的一代。中国的80后早已挑起大梁,比如中国航天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如今,90后也马上跟了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的一代代年轻人,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回答着质疑者的怀疑目光。
虽然小时候一直看《夏令营的较量》长大,但是对比如今的现实。二十多年之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各自长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应该说,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的确有点照顾过头,很多孩子有娇生惯养的一面。但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奋斗和竞争环境,让很多年轻人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不要说高考的激烈竞争,毕业以后职场的竞争,一点也不亚于高考时代。
想起我自己,所读的大学以严厉管理出名。自己喜欢博学,什么类别的书都喜欢去翻翻,从《运筹学》、《博弈论》到中国古典读物,大学时期翻阅了很多书,当时看着很多杂书是“不务正业”,及至二十多年之后,开始转型写作,以前积累的功底,竟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翻阅很多新的书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算是每周工作6-7天,每天12个小时以上,也不觉得有多累多苦。
暑假带着儿子去健身房锻炼,原以为他一直埋头读书,体力应该不怎么样。结果半个月之后,连我都有点咋舌,我能够负荷的重量,基本上这孩子都毫无压力。00后,也是让人放心的一代。所以,我现在丝毫不敢轻视任何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要怀疑中国的年轻一代,假以时日,他们中的佼佼者,会有比上一代更厉害的表现。
要说还有什么期待,我希望这一代年轻人要乐于生孩子。毕竟,再好的人口质量,也需要数量做基础。
【谁在毁灭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
《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两句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会变得笔直,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也就是说,年轻人想要成材,一来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来也需要艰苦的磨砺。而从香港的年轻人成长环境来看,这一代年轻人不仅毁于香港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而且也在毁于自身的浅薄。
一般来说,年轻人容易冲动,又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很容易被热血蛊惑,也不太有克制力。因此,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道具,甚至于是用来牺牲的炮灰。
香港自从回归以来,除了驻军以外,其他的财政、法律、教育体系,特别是教科书体系,一直仍然沿袭原来殖民地的体系。很多人都认为,教育系统的问题,才是目前香港大学生思想混乱的病根。
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有一个问题,香港如今的教育环境,是怎么形成的?香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谁又是最大的得利者?谁又将脏水往大陆方向指引?
在我看来,香港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后期阶段——高度垄断的金融资本。香港的制造业几乎已经没有,早年转移到内地的制造产业,几轮金融风暴过后,因为并没有高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生存下来。当年的东莞,因为香港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繁荣,如今大量的港资企业盛况不再,连带着东莞的制造业也受累不浅。
为了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大陆方面一直通过旅游、商贸、金融等方式,往香港定向输血。但是无论大陆拿出多少优惠政策,在香港现行的体制之下,最终得益的还是几大家族代表的利益集团。因此香港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人均高达4.3万美元,超过日本德国),普通人的生活,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却不如内地普通人。
简单而言,就是香港的阶层已经固化。而金融一类的行业,偏偏能够雇佣的人非常少(特别是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及应用)。这就导致香港的年轻人,彻底陷入前途的迷茫当中。当然,要推动香港社会的变革,就意味着要动香港既得利益阶层的奶酪,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香港闹事最疯狂的学生,也不会有半点勇气,敢于去质疑香港的社会现实,敢于发声挑战李家郑家等豪门家族。
在我看来。在香港,“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言不发的各路资本大佬,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反感这些年轻人的闹事。香港的利益集团,很清楚不能让年轻人明白香港的真相。如果香港的年轻人能够被阶级斗争的思想武装,把矛头对准香港的剥削阶层,那么......
可惜,没有先进思想,再闹腾也不过是乌合之众。对于香港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顺着国际政治博弈的大势,把这些年轻人的怒火,甩锅给无处不躺枪的TG,实在是太妙不过的事。
只不过,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毁于这一类无谓的折腾,从整体而言,香港很难说未来有多美好。
实际上,对于香港的盛衰,我并不是那么在意。对于大陆来说,香港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断吸血的无底洞。我一直在想,从香港这一面镜子里,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何避免走入香港式的发展困境?(参加下一篇,《香港盛衰启示录——思索雄安的历史使命》)。
现在回过头,让我来评价这一群美国学生,虽然我认为这些孩子相当优秀。但是,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正在努力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再对比最近香港的大学生,开学季搞出种种闹剧,不由得心生感慨。中国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话说得绝对了些。但是,从一个地方的年轻人身上,看一个地方的前途,大致是不会错的。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美国教育体系之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在暑假接触的那些孩子,相对于美国社会底层的孩子,显得非常早熟,思考问题也相当深刻,因为他们都有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美国学生都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社区义工)。好几个还拿到了美国名校的入场券,有耶鲁大学,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有德州大学。
因为他们的成绩比较优秀,可以选择专业的余地很大,基本都选择计算机、生物医学、金融经济等几个专业。而他们选择这些专业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专业以后好就业,薪水也很高。
后来一位在美国名校读MBA的留学生读者,加了我的微信(如果你有故事和感受想告诉我,请在后台给我发消息,加我个人微信),和我聊起在美国读书的感受。他告诉我,美国的大学里的很多优秀高材生,对美国的现实问题,其实都还是很清楚的(想起我制作的漫画看世界,很多美国漫画家对于美国社会问题的看法,也相当深刻)。但是已经没有人试图去改变什么,每个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薪水和就业。作为名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有大把的机会,进入大公司领取高薪。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嘴上的谈资。
就算他们有志向改变美国社会状况,恐怕也很难有什么机会。一般来说,他们多半在毕业前的时候,被大公司拉去实习,然后根据个人能力决定是否签约。一般来说,这一类的大学毕业的学生,毕竟是层层筛选出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都会很强,拿到给好的Offer问题不大。
最后,他毫不讳言地告诉我。所谓的美国精英教育,就是培养出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日后会走进华尔街,走进华盛顿,进入美国各大公司的管理阶层,成为美国现有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这个秩序体系的受益人群。
我后来一直在想,美国年轻人中间的精英分子,都变成唯利是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无怪乎他们对于美国的社会底层如此冷漠,都采用“奶头乐”的愚民方式管制,对于枪支横行、毒品泛滥、暴力肆虐的状况,几乎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也无怪乎美国总统视察飓风灾区的时候,总统夫人仍然不忘穿着细长的高跟鞋。
【中国的年轻人,长江后浪催前浪】
最近,《共青团中央》发了一篇文章,记录一批985/211大学的成长经历。2017年8月,205名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建三局南方公司,在30天时间,通过“精粹计划”——下班组当工人。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此锤炼意志,完成入职的考核第一关。
这批90后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一个月结束之后,205名青年,全部通过了这看似“艰苦”的考验。原以为,这艰苦的一个月,会使这群从小娇生惯养的90后落泪,但是不曾想到,无论男女,他们的表现,让很多人意外地被他们感动到掉眼泪。
他们才是中国“最可怕”的一代。中国的80后早已挑起大梁,比如中国航天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如今,90后也马上跟了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的一代代年轻人,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回答着质疑者的怀疑目光。
虽然小时候一直看《夏令营的较量》长大,但是对比如今的现实。二十多年之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各自长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应该说,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的确有点照顾过头,很多孩子有娇生惯养的一面。但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奋斗和竞争环境,让很多年轻人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不要说高考的激烈竞争,毕业以后职场的竞争,一点也不亚于高考时代。
想起我自己,所读的大学以严厉管理出名。自己喜欢博学,什么类别的书都喜欢去翻翻,从《运筹学》、《博弈论》到中国古典读物,大学时期翻阅了很多书,当时看着很多杂书是“不务正业”,及至二十多年之后,开始转型写作,以前积累的功底,竟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翻阅很多新的书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算是每周工作6-7天,每天12个小时以上,也不觉得有多累多苦。
暑假带着儿子去健身房锻炼,原以为他一直埋头读书,体力应该不怎么样。结果半个月之后,连我都有点咋舌,我能够负荷的重量,基本上这孩子都毫无压力。00后,也是让人放心的一代。所以,我现在丝毫不敢轻视任何年轻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要怀疑中国的年轻一代,假以时日,他们中的佼佼者,会有比上一代更厉害的表现。
要说还有什么期待,我希望这一代年轻人要乐于生孩子。毕竟,再好的人口质量,也需要数量做基础。
【谁在毁灭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
《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两句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会变得笔直,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也就是说,年轻人想要成材,一来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来也需要艰苦的磨砺。而从香港的年轻人成长环境来看,这一代年轻人不仅毁于香港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而且也在毁于自身的浅薄。
一般来说,年轻人容易冲动,又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很容易被热血蛊惑,也不太有克制力。因此,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道具,甚至于是用来牺牲的炮灰。
香港自从回归以来,除了驻军以外,其他的财政、法律、教育体系,特别是教科书体系,一直仍然沿袭原来殖民地的体系。很多人都认为,教育系统的问题,才是目前香港大学生思想混乱的病根。
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有一个问题,香港如今的教育环境,是怎么形成的?香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谁又是最大的得利者?谁又将脏水往大陆方向指引?
在我看来,香港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后期阶段——高度垄断的金融资本。香港的制造业几乎已经没有,早年转移到内地的制造产业,几轮金融风暴过后,因为并没有高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生存下来。当年的东莞,因为香港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繁荣,如今大量的港资企业盛况不再,连带着东莞的制造业也受累不浅。
为了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大陆方面一直通过旅游、商贸、金融等方式,往香港定向输血。但是无论大陆拿出多少优惠政策,在香港现行的体制之下,最终得益的还是几大家族代表的利益集团。因此香港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人均高达4.3万美元,超过日本德国),普通人的生活,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却不如内地普通人。
简单而言,就是香港的阶层已经固化。而金融一类的行业,偏偏能够雇佣的人非常少(特别是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及应用)。这就导致香港的年轻人,彻底陷入前途的迷茫当中。当然,要推动香港社会的变革,就意味着要动香港既得利益阶层的奶酪,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香港闹事最疯狂的学生,也不会有半点勇气,敢于去质疑香港的社会现实,敢于发声挑战李家郑家等豪门家族。
在我看来。在香港,“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言不发的各路资本大佬,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反感这些年轻人的闹事。香港的利益集团,很清楚不能让年轻人明白香港的真相。如果香港的年轻人能够被阶级斗争的思想武装,把矛头对准香港的剥削阶层,那么......
可惜,没有先进思想,再闹腾也不过是乌合之众。对于香港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顺着国际政治博弈的大势,把这些年轻人的怒火,甩锅给无处不躺枪的TG,实在是太妙不过的事。
只不过,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毁于这一类无谓的折腾,从整体而言,香港很难说未来有多美好。
实际上,对于香港的盛衰,我并不是那么在意。对于大陆来说,香港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断吸血的无底洞。我一直在想,从香港这一面镜子里,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何避免走入香港式的发展困境?(参加下一篇,《香港盛衰启示录——思索雄安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