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莫迪真实目的是想开启中国两千年前已完成的宏图伟业,但却选错了模式!
2017-08-07 15:37:32
中印洞朗对峙已经超过一个月。这期间,中国政府给了印度很多次下台阶的机会,可都被印度都眼睁睁地浪费了。直到两天前,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同时发声,态度极为严厉,这表明中国已经厌倦了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准备换种思路解决问题。
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并不知道国家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日子印度将不会好过,甚至其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很大。
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印度总理莫迪会这样招惹比印度强大得多的中国呢?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不断、自己西孟加拉邦也发生着骚乱,如此内忧外患却还硬挺着,是莫迪脑子不清醒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应该说,2013年印度新掌舵的莫迪,并非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被有些人褒奖为印度版的“邓公”,也被另一些人贬低为“纳粹”,但不管怎么说,他不但不傻,还具有非同寻常的精明。他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招惹中国,尽管他明白这种招惹的代价和风险。
“
要了解印度政府的想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莫迪本人。
纳伦德拉·莫迪,1950年9月17日生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内陆小镇沃德讷格尔。按照印度社会的种姓划分,他属于第三类吠舍——商人、工匠、小市民阶层。他家祖上三代都在当地经营一个小杂货铺,还在开设茶水摊。莫迪小时候被称为“茶童”,因为他在课余时间经常帮父母卖卖奶茶补贴家用。
八岁的时候,莫迪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接受训练。这是个狂热的、带有军事色彩的印度教教派团体,具有强烈的右翼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性质,其宗旨是鼓吹“复兴印度教国家”。
这一年,正好爆发了在令印度人感到奇耻大辱的中印边境战争,印军被解放军轻松击败。可以想象,这场战争的结果会在民族主义的组织内产生什么样的反响,又会怎样影响到小小的莫迪的内心。
长大后,莫迪决定辞去工作,志愿选择成为“国民志愿团”这一组织的全职成员,他宣誓为了“复兴印度教国家”这一宗旨奉献一切,将做到素食、不沾烟酒,禁欲、终身不娶。
由于表现出色,莫迪在“国民志愿团”获得了提升地位,后面由于政局的变化,他加入与“国民志愿团”关系极为密切的“印度人民党”,正式跨入了政界。
接下来的经历与任何一个政治明星都差不多了。莫迪凭借实绩和较高的人气,在党内的地位稳步提升,最终从成为人民党领袖。并于2001年底返回家乡古吉拉特邦成为了一方诸侯。
获得了权力后,莫迪毫不犹豫地开始实践其“复兴印度教国家”的政治理念。
他一边打压印度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民众,甚至不惜暗中鼓励“种族屠杀”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古吉拉特邦屠杀”;
而另一边,在通过浇灌民族主义的鲜血获得空前支持后,他开始采取各项措施来发展经济。在他治下,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长年位于印度各邦之首。
“
终于在2014年5月26日,莫迪正式就任印度第15位总理。
坐上了总理位置,莫迪终于像一个电脑玩家一样,开始参与到一场大国的游戏中来。然而,当雄心壮志的他真正上手以后,却发现游戏的难度是史诗级的。
为什么这么难?这要从印度的国情说起。印度是一个极为松散的多民族国家,在300多年前英国殖民前,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没有国家的基础,英国花了300年的时间也没法把如此松散的印度捏成一个能够形成合力的整体。
由于印度的独立更多的是由于英国的“施舍”,没有经过深刻的民族革命阶段,所以印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全部东西: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类种姓根深蒂固地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陈旧分散的模式。一个自治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有自己的语言(1200多种)、法律、税收、市场和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邦与邦之间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大多数人缺乏“国家意识”。
在加上效率极其低下的行政体制,这导致在印度推行任何一项政策都极为困难。想象一下:在印度要跨邦进行投资,需要疏通无数政府机构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审批(这可以解释印度腐败问题为何那么严重),面对无数奇葩的法律并缴纳无数种税费——当年韩国一家钢铁企业投资印度,苦心经营十余年却连厂房都建不了就是这种问题导致(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是印度在当年拥有较好的基础但却被中国轻松甩下的重要原因。
其实说白了,莫迪要开启印度的强国之路,首先要做的是和秦始皇在中国2000多年前已经做的:加强集权、统一语言、统一税制、统一市场。
莫迪无疑是个强势的总理,实际上我们观察其执政后的举措,就能发现他很多都是围绕这一思路而展开的。
比如说,在政治上大力发展印度人民党基层组织,目前该党的党员数量已经超过一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其成员唯莫迪马首是瞻,已经遍及印度的各个阶层;
在经济上,莫迪致力建立统一市场,先后废除了大面额货币、收缴民间黄金并强力推行税制改革,其简单粗暴的政策令经济学家瞠目结舌;
在文化上,则开始逐渐推动语言文字统一,比如在西孟加拉邦政府公立学校强制推行孟加拉语教学。
“
应该说,在莫迪执政的前几年,其在政治经济上也有了一定显绩,各种溢美之词也扑面而来,但他真的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要知道,当年秦始皇完成这个任务1.0版本,可是用了几代人的努力,而毛泽东完成2.0版本,也是前后用去了大半生的时间。
实际上,随着时间线的推进,做任务的莫迪的疲态开始显现,反而令人察觉到越来越多印度“药丸”的迹象。
印度人民党的“复兴印度教国家”的理念,虽然点燃了印度教徒们的民粹情绪,但同时也使得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矛盾开始凸显。近期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族群的冲突已经愈演愈烈冲突不断,大规模宗教冲突的可能性并不排除。
推动语言文字统一的努力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这两天热闹的大吉岭廓尔喀冲突就是这样表象之一,廓尔喀人谋求单独建邦的诉求与莫迪政府的思路矛盾极大,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场。
废钞和黄金充公虽然热热闹闹,但政府信誉却是个不小的打击,近期已经造成了经济增速的明显下降,而长期的后果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更严重的是,美国连续两次加息“剪羊毛”,也使得印度金融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外汇降到3万亿外汇就被很多亲美大V嘲讽了,但整个印度只有3500亿外汇此外却有5000亿外债,其金融命脉已经被捏在了美国人的手中。
到此,我们终于可以解释为什么莫迪要在中印边境挑事并死撑不退了。其实原因简单而又复杂:
对外,莫迪意图通过充当美国围堵中国的棋子,来牵制中国发展的精力,占得小便宜;
而对内,其则希望通过中印对峙事件来强化印度人“大印度”观念,增加自己在国内的威望,以为进一步统一国内铺平道路。这一时机无疑是精心设计的,或许他认为中国政府不会因为此事而动怒,但是,莫迪这次估计算错了。
1962年,其实另一个有着让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也采取过同样的冒险方式,但冒犯中国的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过印度了。
其实,莫迪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方法,比如“和平崛起”来完成胸中的宏图伟业。但可惜,现在他已经选错模式了。
有些错可以犯,有些错不能。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莫迪玩家,请准备承受来自天庭的怒火!
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并不知道国家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日子印度将不会好过,甚至其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很大。
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印度总理莫迪会这样招惹比印度强大得多的中国呢?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不断、自己西孟加拉邦也发生着骚乱,如此内忧外患却还硬挺着,是莫迪脑子不清醒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应该说,2013年印度新掌舵的莫迪,并非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被有些人褒奖为印度版的“邓公”,也被另一些人贬低为“纳粹”,但不管怎么说,他不但不傻,还具有非同寻常的精明。他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招惹中国,尽管他明白这种招惹的代价和风险。
“
要了解印度政府的想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莫迪本人。
纳伦德拉·莫迪,1950年9月17日生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内陆小镇沃德讷格尔。按照印度社会的种姓划分,他属于第三类吠舍——商人、工匠、小市民阶层。他家祖上三代都在当地经营一个小杂货铺,还在开设茶水摊。莫迪小时候被称为“茶童”,因为他在课余时间经常帮父母卖卖奶茶补贴家用。
八岁的时候,莫迪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接受训练。这是个狂热的、带有军事色彩的印度教教派团体,具有强烈的右翼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性质,其宗旨是鼓吹“复兴印度教国家”。
这一年,正好爆发了在令印度人感到奇耻大辱的中印边境战争,印军被解放军轻松击败。可以想象,这场战争的结果会在民族主义的组织内产生什么样的反响,又会怎样影响到小小的莫迪的内心。
长大后,莫迪决定辞去工作,志愿选择成为“国民志愿团”这一组织的全职成员,他宣誓为了“复兴印度教国家”这一宗旨奉献一切,将做到素食、不沾烟酒,禁欲、终身不娶。
由于表现出色,莫迪在“国民志愿团”获得了提升地位,后面由于政局的变化,他加入与“国民志愿团”关系极为密切的“印度人民党”,正式跨入了政界。
接下来的经历与任何一个政治明星都差不多了。莫迪凭借实绩和较高的人气,在党内的地位稳步提升,最终从成为人民党领袖。并于2001年底返回家乡古吉拉特邦成为了一方诸侯。
获得了权力后,莫迪毫不犹豫地开始实践其“复兴印度教国家”的政治理念。
他一边打压印度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民众,甚至不惜暗中鼓励“种族屠杀”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古吉拉特邦屠杀”;
而另一边,在通过浇灌民族主义的鲜血获得空前支持后,他开始采取各项措施来发展经济。在他治下,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长年位于印度各邦之首。
“
终于在2014年5月26日,莫迪正式就任印度第15位总理。
坐上了总理位置,莫迪终于像一个电脑玩家一样,开始参与到一场大国的游戏中来。然而,当雄心壮志的他真正上手以后,却发现游戏的难度是史诗级的。
为什么这么难?这要从印度的国情说起。印度是一个极为松散的多民族国家,在300多年前英国殖民前,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没有国家的基础,英国花了300年的时间也没法把如此松散的印度捏成一个能够形成合力的整体。
由于印度的独立更多的是由于英国的“施舍”,没有经过深刻的民族革命阶段,所以印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全部东西: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类种姓根深蒂固地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陈旧分散的模式。一个自治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有自己的语言(1200多种)、法律、税收、市场和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邦与邦之间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大多数人缺乏“国家意识”。
在加上效率极其低下的行政体制,这导致在印度推行任何一项政策都极为困难。想象一下:在印度要跨邦进行投资,需要疏通无数政府机构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审批(这可以解释印度腐败问题为何那么严重),面对无数奇葩的法律并缴纳无数种税费——当年韩国一家钢铁企业投资印度,苦心经营十余年却连厂房都建不了就是这种问题导致(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是印度在当年拥有较好的基础但却被中国轻松甩下的重要原因。
其实说白了,莫迪要开启印度的强国之路,首先要做的是和秦始皇在中国2000多年前已经做的:加强集权、统一语言、统一税制、统一市场。
莫迪无疑是个强势的总理,实际上我们观察其执政后的举措,就能发现他很多都是围绕这一思路而展开的。
比如说,在政治上大力发展印度人民党基层组织,目前该党的党员数量已经超过一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其成员唯莫迪马首是瞻,已经遍及印度的各个阶层;
在经济上,莫迪致力建立统一市场,先后废除了大面额货币、收缴民间黄金并强力推行税制改革,其简单粗暴的政策令经济学家瞠目结舌;
在文化上,则开始逐渐推动语言文字统一,比如在西孟加拉邦政府公立学校强制推行孟加拉语教学。
“
应该说,在莫迪执政的前几年,其在政治经济上也有了一定显绩,各种溢美之词也扑面而来,但他真的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要知道,当年秦始皇完成这个任务1.0版本,可是用了几代人的努力,而毛泽东完成2.0版本,也是前后用去了大半生的时间。
实际上,随着时间线的推进,做任务的莫迪的疲态开始显现,反而令人察觉到越来越多印度“药丸”的迹象。
印度人民党的“复兴印度教国家”的理念,虽然点燃了印度教徒们的民粹情绪,但同时也使得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矛盾开始凸显。近期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族群的冲突已经愈演愈烈冲突不断,大规模宗教冲突的可能性并不排除。
推动语言文字统一的努力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这两天热闹的大吉岭廓尔喀冲突就是这样表象之一,廓尔喀人谋求单独建邦的诉求与莫迪政府的思路矛盾极大,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场。
废钞和黄金充公虽然热热闹闹,但政府信誉却是个不小的打击,近期已经造成了经济增速的明显下降,而长期的后果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更严重的是,美国连续两次加息“剪羊毛”,也使得印度金融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外汇降到3万亿外汇就被很多亲美大V嘲讽了,但整个印度只有3500亿外汇此外却有5000亿外债,其金融命脉已经被捏在了美国人的手中。
到此,我们终于可以解释为什么莫迪要在中印边境挑事并死撑不退了。其实原因简单而又复杂:
对外,莫迪意图通过充当美国围堵中国的棋子,来牵制中国发展的精力,占得小便宜;
而对内,其则希望通过中印对峙事件来强化印度人“大印度”观念,增加自己在国内的威望,以为进一步统一国内铺平道路。这一时机无疑是精心设计的,或许他认为中国政府不会因为此事而动怒,但是,莫迪这次估计算错了。
1962年,其实另一个有着让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也采取过同样的冒险方式,但冒犯中国的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过印度了。
其实,莫迪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方法,比如“和平崛起”来完成胸中的宏图伟业。但可惜,现在他已经选错模式了。
有些错可以犯,有些错不能。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莫迪玩家,请准备承受来自天庭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