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3艘4万吨级两攻了,那么STOVL战机到底还搞不搞?
2022-06-03 09:16:06
3艘两攻加起来高达12万吨,已经超过全球现役的最大航母的体量,而且3艘全部服役以后,其规模已经是妥妥的全球第二。因为超级大国的同类舰艇,在好人号走水之后也只有6艘处于现役状态。而对比吨位处于全球第三的法国的西北风级,则基本不在同一个层次。现在已经服役的2艘两攻已经开始公开对外展示其初始战斗力,不过第一外在观感就是似乎缺了点什么。缺项其实很简单,就是缺了配套的STOVL固定翼战斗机。仅仅在上面操作海军型的大型直升机和LCAC,还是明显不如超级大国的同类两栖攻击舰携带上七八架F35B来的外在形象和战斗力更完整。实事求是的来讲,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有足够大的甲板面积和长宽,因此配备上STOVL战机,就可以当做中型航母,独立于正规航母编队进行特殊作战。
这类阵容虽然对付世界级海军不行,但是用来对付90%的全球其他海军,执行沿海突击任务还是够用的;而且使用成本也相对更低。毕竟不是所有的海外行动都需要出动正规航母,即使出动正规的航母战斗群,有99%的任务也是威慑为主而不是直接进行实战。当今超级大国其实正在拿着这类组合来当半个正规航母战斗群用。虽然主要的目的是对付另外一个世界级大国,明显属于真打起来不够送的。但是长久来看,这种模式执行全球化的低烈度任务还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在3艘4万吨级两攻都服役以后,到底要不要发展自家的STOVL战机?这个争论并不算全新的,其实在几年首艘两攻刚刚显露船身,其满排吨位还在讨论到底有多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部分人认为这3艘两攻的满排吨位比西北风级大不了多少时,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就非常明确地断定,这3艘新舰绝不会被黄蜂级小多少。西北风级虽然也不错,但只适合中等海军。对一个有最终超过500万吨潜力的新兴海军来说,4万吨级也只是此类舰船的一个起步吨位。而后来事实证明,虽然3艘两攻都比黄蜂级或者美国集的全长要略短,但是其型宽明显更大,因此满排足够有4万吨是不需要怀疑的。既然有4万吨,那么绝对可以提供一个36米级的宽甲板,6个固定起飞位置。如果需要滑跑起飞和降落,那么都可以隔出一套150米级的跑道长度。导致原则上发展综合指标类似于F35B的新型号,其承载基础已经完全存在。除了潜在的跑道和甲板空间之外,其机库和升降机的容积和提升能力同样可以满足类似于F35B的长期部署。但是最终还是在这些年里没有见到自家的,
STOVL战机出现,首先在于这类型号的飞机,从来没有进行真正的立项,最多进行了部分系统的技术储备和早期论证。而过去没有立项的根源,在于这类机型的研发优先度不高。并且也一直缺乏进行实际部署的海上平台。而现在海上平台已经有了而且有3艘之多,但是新的选项又来了。这就是比三艘4万吨两攻吨位更大、功能更全的平台似乎也有上马可能性。而这种更新的平台极有可能具备中型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可以在继续操作大型直升机和LCAC的同时,安全起降30吨级的正规舰载机。一旦成为现实,自然是包括F35B在内,都完全不能对抗的新系统。全新系统既体现更强大的两栖作战能力,又充分发挥了电磁发射和回收实力已经在全球遥遥领先的优势地位。其系统发展的风险性也比单纯研发STOVL战机来的更低。
那么用更新的平台和配套的电磁发射的固定翼舰载机,可以完全代替代研发STOVL战机吗?其实对新兴大海军来说,对自身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弹射型战机对任何STOVL系统来说,其战力都是碾压式的。不过还要注意到,从长远来看,研发成功自家的STOVL战机,可以开发未来的全球大市场。毕竟有至少二三十家海军,都在幻想通过STOVL战机实现自家的航母梦。如果不能最终开发成功全球第二种隐身化的STOVL,那么这个未来的、万亿级的全球性需求,就会被F35B独吞了。最后可以做一个小预测:这就是如果有第二批同样的4万吨级两攻出现,就有上马STOVL的概率;而如果下一步出现的是带弹射的、吨位更大的升级平台,那么15年内,只会配套正规的弹射版舰载机。
这类阵容虽然对付世界级海军不行,但是用来对付90%的全球其他海军,执行沿海突击任务还是够用的;而且使用成本也相对更低。毕竟不是所有的海外行动都需要出动正规航母,即使出动正规的航母战斗群,有99%的任务也是威慑为主而不是直接进行实战。当今超级大国其实正在拿着这类组合来当半个正规航母战斗群用。虽然主要的目的是对付另外一个世界级大国,明显属于真打起来不够送的。但是长久来看,这种模式执行全球化的低烈度任务还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在3艘4万吨级两攻都服役以后,到底要不要发展自家的STOVL战机?这个争论并不算全新的,其实在几年首艘两攻刚刚显露船身,其满排吨位还在讨论到底有多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部分人认为这3艘两攻的满排吨位比西北风级大不了多少时,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就非常明确地断定,这3艘新舰绝不会被黄蜂级小多少。西北风级虽然也不错,但只适合中等海军。对一个有最终超过500万吨潜力的新兴海军来说,4万吨级也只是此类舰船的一个起步吨位。而后来事实证明,虽然3艘两攻都比黄蜂级或者美国集的全长要略短,但是其型宽明显更大,因此满排足够有4万吨是不需要怀疑的。既然有4万吨,那么绝对可以提供一个36米级的宽甲板,6个固定起飞位置。如果需要滑跑起飞和降落,那么都可以隔出一套150米级的跑道长度。导致原则上发展综合指标类似于F35B的新型号,其承载基础已经完全存在。除了潜在的跑道和甲板空间之外,其机库和升降机的容积和提升能力同样可以满足类似于F35B的长期部署。但是最终还是在这些年里没有见到自家的,
STOVL战机出现,首先在于这类型号的飞机,从来没有进行真正的立项,最多进行了部分系统的技术储备和早期论证。而过去没有立项的根源,在于这类机型的研发优先度不高。并且也一直缺乏进行实际部署的海上平台。而现在海上平台已经有了而且有3艘之多,但是新的选项又来了。这就是比三艘4万吨两攻吨位更大、功能更全的平台似乎也有上马可能性。而这种更新的平台极有可能具备中型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可以在继续操作大型直升机和LCAC的同时,安全起降30吨级的正规舰载机。一旦成为现实,自然是包括F35B在内,都完全不能对抗的新系统。全新系统既体现更强大的两栖作战能力,又充分发挥了电磁发射和回收实力已经在全球遥遥领先的优势地位。其系统发展的风险性也比单纯研发STOVL战机来的更低。
那么用更新的平台和配套的电磁发射的固定翼舰载机,可以完全代替代研发STOVL战机吗?其实对新兴大海军来说,对自身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弹射型战机对任何STOVL系统来说,其战力都是碾压式的。不过还要注意到,从长远来看,研发成功自家的STOVL战机,可以开发未来的全球大市场。毕竟有至少二三十家海军,都在幻想通过STOVL战机实现自家的航母梦。如果不能最终开发成功全球第二种隐身化的STOVL,那么这个未来的、万亿级的全球性需求,就会被F35B独吞了。最后可以做一个小预测:这就是如果有第二批同样的4万吨级两攻出现,就有上马STOVL的概率;而如果下一步出现的是带弹射的、吨位更大的升级平台,那么15年内,只会配套正规的弹射版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