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等6代机直接上舰?

2024-10-21 00:29:31   


首先,水面平台本身的发展,已经明显快于舰载机这个子系统!8万余吨其实就是9万吨以上;在飞行甲板与机库以及航速航程这些基本参数上,起码已经看齐了现役的尼米兹级,综合出动率上彻底超过小鹰级,更是三年两大修的尼米兹们所比不上的。至于福特级这种从胎里就有不足之症的,什么冷香养荣丸都治不了的天生老病号们所无法望其项背。而直接事关综合战斗力的电磁发射与回收系统,更是对传统的蒸汽弹射与油缸拦阻系统的降维式打击;福特级上的交流电磁则只能干瞪眼。因此现有平台,已经具备40到45吨级的电磁弹射与相应的回收能力。理论上完全可以是实现有人舰载机2000到2500公里的实际攻防半径,是现有的尼米兹级主力舰载机平均800公里攻防半径的3到4倍,



图片

也明显超过了当前舰载ASBM系统大致在1200到1700公里之间的实战半径。而更长、更强力的130米级超级电磁弹射器,也已经出现在了5万吨级的新平台上。这暗示未来吨位放大到12万吨以上的超级平台,必然会全面普及130米级的,甚至更强大的超级电磁弹弓,那么到时候就有弹射与回收50吨级的、作战半径超过3000公里的舰载机!这个标准已经不是幻想,而是实际就摆在那里了。如此对比之下,现有的3.5代与所谓的5代舰载机,已经明显跟不上平台本身的技术层次。虽然某15型舰载机从上舰以来,就是全球最大体量的主力机型,但是却一直没有解决高仰角下的飞控安全性这个老大难问题,为此甚至已经损失了10%以上的现有型号;还有现实的人员损失。虽然外界的评论,一直说是因为生产,




单位一直没有吃透所谓苏33的原始飞控;其实这个说法本身都算是勉为其难!实际情况是:就算是苏霍伊本尊,从主设计师西蒙诺夫时代开始,都没有彻底吃透从苏两拐到苏33的所谓突然无预警抬头而导致的非可控振荡的风险!而苏两拐的第一位苏联功勋试飞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挂在试飞期间。说到底,这是一个飞翼体本质上的重大缺陷,绝不是换一个国家的另外一家生产厂就能彻底根除的。与之相反,自研的所有鸭翼战斗机,就从来没有因为解决不了的气动与飞控的缺陷而造成任何事故。因此综合来看,即使增加弹射型的新型号,仍然只能作为深度化的再次临时过渡;指望这个原始设计,在电磁弹射时代继续挑大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至于所谓的中推5代舰载机,因为体量本身的上限,



图片

即使最终研发成功,也无法充分发挥潜在性能,更无法与美军的隐身舰载机彻底拉开代差。因此说到底,要真正在舰载航空兵上,与陆基航空兵一样进入自由王国,还是要等6代机的研发完成。而6代机从一开始就是海陆通吃、不分彼此的。而这个过程,也就在未来屈指可数的几十个月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