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防成功率近100%,印媒:中国成功研发“飞行潜艇”,能飞会潜水
2022-11-20 23:47:36
许多西方人都说我们没有谈创新精神,实则他们睁眼说瞎话,我们近些年接连搞出了许多有创新性的项目,只是某些人不想承认。如今出现了一个新成果,让某些人想不承认是我们的创新都不行了,这就是所谓的“跨介质新型无人机”,可以潜入水下,又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新型无人机。以前的无人机都在空中飞行,压根无法入水,所谓的“水下无人机”压根飞不到空中,如今出现了在水与空气中,跨介质运行的固定翼无人机。
图片
跨介质飞行器
这一技术在全球都是首创性的,别人只是梦想,压根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式,更不要说动手了。这一情况可能在国内的影响不大,但是在国外有轰动性效果,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发表文章叫喊:中国成功研发“飞行潜艇”,专门进行介绍,它能飞上天,会潜水,可以潜入水下100米深。介绍称:由哈尔滨一所大学研发“长弓1号”和“长弓2号”,为跨介质飞行器。在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到无人机从水中冒出并踏上飞行的过程。图片
相关模拟测试画面
这两款飞行器的主要区别为:长弓1采用固定翼结构,长弓2采用折叠翼设计。它们都可以携带一公斤的有效载荷,测试于10月份进行,整个过程是完全自主的。相关试验表明:中国成功突破跨介质飞行器,“飞行潜艇”只能说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了。
图片
测试视频画面分帧截图
也许谈这个技术时,可能许多人都想不到,这个确实有技术难度,空气和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密度上的差距有近800倍,无人机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运行时,这个要求差异大,也非常高,有许多是矛盾的地方,比如:无人机在水下,需要考虑承受水下压力,那么制造的材料会很重。可是在空中飞行的要求,又是自身太重,否则将无法快速起飞。据说,为了解决长弓-2的可折叠机翼结构经历了多达九次修改,以解决稳定飞行的问题。
也许有人想到的,只是这个东西好玩,不具有什么实用性,可是在印媒《欧亚时报》眼中,这就是军用技术,与什么民用没有关系,中国研制跨介质无人机,实为军事技术的一次突破,以及可以大搞跨介质武器。据说,相关的研究不少,主要用途就是军事,有些构想中,甚至可以以超音速飞行。这个研究的目标,试图:从水中钻出攻击舰船,作为一种反舰攻击的方式。
图片
这类技术一直都是设想中,但是很少付诸于实施
印媒认为,跨媒体武器是摧毁航母舰队防御系统的最便宜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比较远的距离上,对方雷达等探测手段无法有效发现,可以大胆地飞行,等到接近目标到一定距离时,可以在雷达探测到之前,以潜入水下方式避开,对空探索的手段都失效了,声纳系统却由于距离问题,不会有什么发现,等到声纳可能发现时,重新浮出水面时,可以躲避船舶的声纳系统。已经冲出了水面,从空中开始攻击,这个距离已经到眼前,防御只能手忙脚乱了。
这时几乎就到了目标跟前了,敌方无法拦截,通常无人机不会被发现,往往信号被混淆,甚至让防御系统无法计算,极少数情况会被发现,或者说,成功拦截的概率低到可以不计。
图片
按照印媒引述的一篇研究论文的内容,一架从百公里外发射的跨介质飞行器,如果能够以超过1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那么整体突防成功存活率接近100%,一个等于防无可防的事情了。
从这一角度说,在跨介质武器面前,真能让敌人瑟瑟发抖,目前来说,几乎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压根没有考虑过针对这类攻击的。
图片
鱼雷的威力+无人机的灵活性,绝对是比反舰导弹更有威慑力的武器
现在我国已取得重大突破,虽然造出的只是小型无人机,但是与美国搞的所谓“潜射无人机”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以后继续发展下去,将极具潜力。也难怪《欧亚时报》表示,解放军又多一种反航母手段,看样子,美军航母以后的麻烦不小,这等于中国拥有更多的反航母手段,以前,反航母弹道导弹,反航母的反舰导弹,以及鱼雷等,如今又多了一个手段,所谓的“飞行潜艇”从水里钻出攻击敌舰,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来防御呢?
图片
潜-空,跨介质飞行,也是一种突防手段
以目前的探测仪和拦截技术来说,真要碰上跨介质无人机攻击,真的是没有防御的手段,这一技术过于新颖,许多人可能还不相信他会有用,而至于针对他的技术真的不存在。伴随着这一技术的进步,跨介质技术将逐步地走向成熟,一旦它的有效性得到验证,那么也就意味着,新战力显现,对付敌人的手段又多了一样,也许未来的作战方式也要受到不小的影响。
也许这一技术的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不一定能传说中的理想,但是这事更多的是证明了,我们不是缺少创造能力,也在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继续无视中国的发展,那吃亏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无视中国发展者,他们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图片
跨介质飞行器
这一技术在全球都是首创性的,别人只是梦想,压根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式,更不要说动手了。这一情况可能在国内的影响不大,但是在国外有轰动性效果,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发表文章叫喊:中国成功研发“飞行潜艇”,专门进行介绍,它能飞上天,会潜水,可以潜入水下100米深。介绍称:由哈尔滨一所大学研发“长弓1号”和“长弓2号”,为跨介质飞行器。在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到无人机从水中冒出并踏上飞行的过程。图片
相关模拟测试画面
这两款飞行器的主要区别为:长弓1采用固定翼结构,长弓2采用折叠翼设计。它们都可以携带一公斤的有效载荷,测试于10月份进行,整个过程是完全自主的。相关试验表明:中国成功突破跨介质飞行器,“飞行潜艇”只能说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了。
图片
测试视频画面分帧截图
也许谈这个技术时,可能许多人都想不到,这个确实有技术难度,空气和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密度上的差距有近800倍,无人机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运行时,这个要求差异大,也非常高,有许多是矛盾的地方,比如:无人机在水下,需要考虑承受水下压力,那么制造的材料会很重。可是在空中飞行的要求,又是自身太重,否则将无法快速起飞。据说,为了解决长弓-2的可折叠机翼结构经历了多达九次修改,以解决稳定飞行的问题。
也许有人想到的,只是这个东西好玩,不具有什么实用性,可是在印媒《欧亚时报》眼中,这就是军用技术,与什么民用没有关系,中国研制跨介质无人机,实为军事技术的一次突破,以及可以大搞跨介质武器。据说,相关的研究不少,主要用途就是军事,有些构想中,甚至可以以超音速飞行。这个研究的目标,试图:从水中钻出攻击舰船,作为一种反舰攻击的方式。
图片
这类技术一直都是设想中,但是很少付诸于实施
印媒认为,跨媒体武器是摧毁航母舰队防御系统的最便宜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比较远的距离上,对方雷达等探测手段无法有效发现,可以大胆地飞行,等到接近目标到一定距离时,可以在雷达探测到之前,以潜入水下方式避开,对空探索的手段都失效了,声纳系统却由于距离问题,不会有什么发现,等到声纳可能发现时,重新浮出水面时,可以躲避船舶的声纳系统。已经冲出了水面,从空中开始攻击,这个距离已经到眼前,防御只能手忙脚乱了。
这时几乎就到了目标跟前了,敌方无法拦截,通常无人机不会被发现,往往信号被混淆,甚至让防御系统无法计算,极少数情况会被发现,或者说,成功拦截的概率低到可以不计。
图片
按照印媒引述的一篇研究论文的内容,一架从百公里外发射的跨介质飞行器,如果能够以超过1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那么整体突防成功存活率接近100%,一个等于防无可防的事情了。
从这一角度说,在跨介质武器面前,真能让敌人瑟瑟发抖,目前来说,几乎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压根没有考虑过针对这类攻击的。
图片
鱼雷的威力+无人机的灵活性,绝对是比反舰导弹更有威慑力的武器
现在我国已取得重大突破,虽然造出的只是小型无人机,但是与美国搞的所谓“潜射无人机”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以后继续发展下去,将极具潜力。也难怪《欧亚时报》表示,解放军又多一种反航母手段,看样子,美军航母以后的麻烦不小,这等于中国拥有更多的反航母手段,以前,反航母弹道导弹,反航母的反舰导弹,以及鱼雷等,如今又多了一个手段,所谓的“飞行潜艇”从水里钻出攻击敌舰,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来防御呢?
图片
潜-空,跨介质飞行,也是一种突防手段
以目前的探测仪和拦截技术来说,真要碰上跨介质无人机攻击,真的是没有防御的手段,这一技术过于新颖,许多人可能还不相信他会有用,而至于针对他的技术真的不存在。伴随着这一技术的进步,跨介质技术将逐步地走向成熟,一旦它的有效性得到验证,那么也就意味着,新战力显现,对付敌人的手段又多了一样,也许未来的作战方式也要受到不小的影响。
也许这一技术的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不一定能传说中的理想,但是这事更多的是证明了,我们不是缺少创造能力,也在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继续无视中国的发展,那吃亏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无视中国发展者,他们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