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某些方面排斥中国”

2015-11-01 19:36:54   

主题为“世界秩序构建与中国角色”的2015京城国际论坛昨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前驻法大使吴建民,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等权威嘉宾悉数到场。

据海外网-侠客岛、人民网等报道,作为新中国第一位驻大国的女大使,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傅莹在论坛上发表讲话。她表示,中国正有意识地参与到国际体系的重塑中来,并力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10月31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在“2015京城国际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傅莹说,基辛格博士的《世界秩序》这本书在中国受到推崇,首先是出于中国人对基辛格博士渊博学识和外交实践经验的景仰。同时,对中国来讲,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

例如:

首先,当今世界的形势与国际环境在快速变化,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新关口,既发生在传统领域、也发生在非传统领域,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既在实体层面上发生、也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人们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我们要向何处去?

其次,在中国,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正是成为世界变革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更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国际体系的重塑中来,并力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再者,中国公众对国际格局的兴趣也日益正大,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建立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更有针对性。当奥巴马总统说到“如果我们不去制定规则,中国人就会去制定”时,这句话反而刺激了中国人去探索,去了解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傅莹说,对当今中国来讲,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全球治理的集体学习后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提醒国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傅莹说,现存的、美国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之所以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没有取得过重要成就。但它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在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是什么?未来应是什么?

中国当然在很多方面都是现存秩序的组成部分,除了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一部分外,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成员;中国也是是G20等体系改革的推动者;是新机制参与者、建设者,比如气候变化;中国也在积极创建国际体系新的延伸,比如还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倡议者。

但是,在所谓的“世界秩序”中,在某些方面是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的,在有的方面甚至隐隐地把中国视为潜在假想敌,比如作为其安全支柱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处置是我们探讨未来秩序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傅莹笑称,基辛格博士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涉及中美关系的阐述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说,这本书中写道:“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基辛格博士也善意提醒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现代探寻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如何定位自己。”

傅莹也认为,中国确实需要思考,并且需要尽快地想明白,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告诉世界,中国将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最后,傅莹引用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示,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达”,但是,当世界进入对全球秩序的新的思考之际,中国人是时候,本着共赢、包容以及和平的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互动,携手共同努力,构建更舒适的“同一屋檐下”世界的秩序。

傅莹还指出,新的全球秩序应有别于“美国领导”的秩序,也应有别于现存的部分国际旧秩序,而是一种更加宏观、全面的全球秩序。她还提到,也许用“全球秩序”这个词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国际社会对新的秩序的需求。

之后,傅莹与基辛格博士围绕世界秩序进行了对话。

10月31日,基辛格与傅莹(右)在北京对话“世界秩序与中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