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口的这一产业被“腰斩”,原来已经计划好了,将为中国创新机

2019-06-04 07:27:47   

从中美经贸摩擦开始之初,大豆就成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关于大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担忧的,也有赞赏的。但最终的出发点都是立足于实际。那么到底那些被放弃的美国市场最终将会如何填补呢?

为了力争将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降至最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大豆就是其中一项。去年美国大豆对中国出口减少1621万吨,近乎“腰斩”。因此对于很多民众来说虽然是大呼过瘾,但如何填补这一空白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国有关部门也发表了关于如何实现国内供需平衡的计划。

大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农产品,但长期以来,我国也有一定程度的依赖进口,此次减少从美国进口,正好给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带来了契机。而这一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推广高油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望扩大到1.4亿亩,产量增加到接近1900万吨。而且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民就业,吸引农业人才返乡,营造更加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

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引导多元化饲料消费需求。大豆自然并不是只有美国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忌。过去,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3000多万吨大豆,约占进口大豆总量的1/3。而如今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好机会。

大力发展油菜、花生、油茶等替代油料生产,形成更加多元化的食用油消费格局。能源结构不能单一,食用油的消费格局同样也不能只盯着一项。

不过万事切忌操之过急,因此相关部门人员也称“我国大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不会改变。中国愿意扩大开放。”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民众放心,更是在喊话美国。毕竟一旦美国失去了中国市场,再想要恢复就难了,因为早就被其他国家所吞噬。而这些损失都将由美国农民来承担。

如今中国正在大力与其他经济体发展合作贸易,大力度开发东盟、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潜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双管齐下,以此来应对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发起的这场争端,最终将以何种结局收场除了要考验两国的底气,更需要考验的是耐力。就像如今的华为一样,起初各种负面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可是没有任何妥协,到了如今,那些曾经摆在华为面前的困难和挫折都在被一个个解决。而这也将是中国未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