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瓶这种古老的反坦克装置,为何到今天仍然管用?
2022-03-08 00:46:38
对非工业化的军队来说,早期如何对付坦克和装甲车辆一直是一个大麻烦,因为这样的军队只有轻武器,最多有一些单兵手榴弹,甚至连标准的反坦克地雷在早期都没有。不过很早就有人发现,所有的坦克都怕火这个规律。于是早在1940年代末期的一些战争中,就已经发明了在一线大量点燃成堆连片的柴草,来抵御优势坦克部队突破的土办法。实战表明还是有一定的成效。这主要在于二战期间的坦克,特别是其中的轻型坦克,其外壳基本就是一两厘米厚的铸造或者焊接成型的钢板,基本还没有后来出现的主战坦克才有的,复杂的多层防御结构,单纯只有一层钢外壳,其隔热性就很差,如果这样的坦克连续穿越有剧烈燃烧物的防线,坦克内部也会传热升温很快,让乘员组无法忍受,甚至有被引燃动力燃油和内部弹药的风险。
因此轻型坦克遇到大型火堆大多选择避开或者绕行。不过在战场上点燃大量的燃烧物阻挡坦克,毕竟是耗费很大,效率很低的战法。而且如果对手的坦克主动避开,也无法达到主动消灭对手装甲力量的战术目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早在1930年代末或1940年代的早期,就首先发明了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来“打坦克”。就是用起先不大的一团火,就能让所有型号的坦克胆战心惊。这就是燃烧瓶这种堪称古老的反坦克单兵武器。用燃烧瓶来攻击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其最早应该是出现在二战以前的西班牙内战中。并且是苏联支持的一方最早开始使用。而燃烧瓶大规模用于反坦克实战,反倒是出现在1940年开始的苏芬战争中。战争一开始,苏联方面就派遣轰炸机群轰炸了芬兰的主要城市。但是当时苏联外交B长莫洛托夫仍然死咬着不承认这点。
对外说苏联飞机从来没有轰炸过芬兰的城市,即使有苏联飞机飞过去,也是向芬兰人民空投面包等生活必须品。面对苏联高层的这种公然扯谎,导致当时的欧美民众,都将苏联炸弹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在苏芬战争中,苏军除了出动了轰炸机之外,还出动了更多的坦克,于是芬兰军民在缺乏正规反装甲武器的情况下,很快学会了很可能是苏联人原创的燃烧瓶来对付苏方的坦克。这种燃烧瓶大多数用普通玻璃酒瓶制作,而且内部的燃料是多种成分混合,于是就得名“莫洛托夫鸡尾酒”,暗喻用莫洛托夫的鸡尾酒来回敬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这种简易的燃烧瓶,对付坦克时最有效方法,不是投掷向坦克的正面或者侧面,而是尽量地投掷到坦克的炮塔之后,也就尾部的发动机舱盖之上。在二战期间,
不论是苏式坦克还是德式坦克,甚至包括美英的坦克,这个位置大多数是坦克发动机之上的散热器,几乎没有什么装甲。而燃烧瓶在砸到坦克发动机散热器上的同时,瓶子会当即破碎,原本只有瓶口一点火苗的原始状态,会因为瓶子破裂和燃料四溢而引发大面积的快速燃烧。这种燃烧会很快渗透到坦克的散热器之下,最终破坏坦克的发动机甚至直接引爆坦克的内部油路而一引发系列的火灾甚至是爆炸,以此达到近距离摧毁坦克的作战目的。苏联坦克在苏芬战争中充分领教了燃烧瓶反坦克的厉害。而不久后的苏德战争中,面对德军更多的重型坦克,苏联方面也开始采用大量单兵手持燃烧瓶绕到对手的坦克后面放火的办法。比如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被燃烧瓶引燃的德国坦克,绝不少于被炮弹击毁的比例。
直到今天,简单的燃烧瓶仍然是削弱对手坦克装甲优势的一个办法。比如有些方面就临时教授如何制作这种燃烧瓶。那么到了当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为何仍然怕近距离投掷的燃烧瓶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首先就是直到当今,在炮塔后部的底盘之内安装坦克发动机的方式几乎没有改变。而且很多发动机的散热器仍然是开口向上的。如果在这个位置引爆一个燃烧瓶,一旦剧烈燃烧起来,几乎没有哪种坦克能扛得住。于是像M1系列坦克,干脆把发动机的散热器由开口向上改为开口向后,但是仍然很难避免发动机被外来燃烧物引爆。第二,就是当代的主战坦克,观瞄方式同样没有革M性的提高。现代主战坦克也改变不了从“门缝里看外界”的狭窄视角问题,因此坦克的背后仍然是被燃烧瓶之类突然袭击的死角。一旦被近距离偷袭成功,坦克乘员就有被严重杀伤的很大概率。
因此轻型坦克遇到大型火堆大多选择避开或者绕行。不过在战场上点燃大量的燃烧物阻挡坦克,毕竟是耗费很大,效率很低的战法。而且如果对手的坦克主动避开,也无法达到主动消灭对手装甲力量的战术目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早在1930年代末或1940年代的早期,就首先发明了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来“打坦克”。就是用起先不大的一团火,就能让所有型号的坦克胆战心惊。这就是燃烧瓶这种堪称古老的反坦克单兵武器。用燃烧瓶来攻击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其最早应该是出现在二战以前的西班牙内战中。并且是苏联支持的一方最早开始使用。而燃烧瓶大规模用于反坦克实战,反倒是出现在1940年开始的苏芬战争中。战争一开始,苏联方面就派遣轰炸机群轰炸了芬兰的主要城市。但是当时苏联外交B长莫洛托夫仍然死咬着不承认这点。
对外说苏联飞机从来没有轰炸过芬兰的城市,即使有苏联飞机飞过去,也是向芬兰人民空投面包等生活必须品。面对苏联高层的这种公然扯谎,导致当时的欧美民众,都将苏联炸弹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在苏芬战争中,苏军除了出动了轰炸机之外,还出动了更多的坦克,于是芬兰军民在缺乏正规反装甲武器的情况下,很快学会了很可能是苏联人原创的燃烧瓶来对付苏方的坦克。这种燃烧瓶大多数用普通玻璃酒瓶制作,而且内部的燃料是多种成分混合,于是就得名“莫洛托夫鸡尾酒”,暗喻用莫洛托夫的鸡尾酒来回敬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这种简易的燃烧瓶,对付坦克时最有效方法,不是投掷向坦克的正面或者侧面,而是尽量地投掷到坦克的炮塔之后,也就尾部的发动机舱盖之上。在二战期间,
不论是苏式坦克还是德式坦克,甚至包括美英的坦克,这个位置大多数是坦克发动机之上的散热器,几乎没有什么装甲。而燃烧瓶在砸到坦克发动机散热器上的同时,瓶子会当即破碎,原本只有瓶口一点火苗的原始状态,会因为瓶子破裂和燃料四溢而引发大面积的快速燃烧。这种燃烧会很快渗透到坦克的散热器之下,最终破坏坦克的发动机甚至直接引爆坦克的内部油路而一引发系列的火灾甚至是爆炸,以此达到近距离摧毁坦克的作战目的。苏联坦克在苏芬战争中充分领教了燃烧瓶反坦克的厉害。而不久后的苏德战争中,面对德军更多的重型坦克,苏联方面也开始采用大量单兵手持燃烧瓶绕到对手的坦克后面放火的办法。比如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被燃烧瓶引燃的德国坦克,绝不少于被炮弹击毁的比例。
直到今天,简单的燃烧瓶仍然是削弱对手坦克装甲优势的一个办法。比如有些方面就临时教授如何制作这种燃烧瓶。那么到了当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为何仍然怕近距离投掷的燃烧瓶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首先就是直到当今,在炮塔后部的底盘之内安装坦克发动机的方式几乎没有改变。而且很多发动机的散热器仍然是开口向上的。如果在这个位置引爆一个燃烧瓶,一旦剧烈燃烧起来,几乎没有哪种坦克能扛得住。于是像M1系列坦克,干脆把发动机的散热器由开口向上改为开口向后,但是仍然很难避免发动机被外来燃烧物引爆。第二,就是当代的主战坦克,观瞄方式同样没有革M性的提高。现代主战坦克也改变不了从“门缝里看外界”的狭窄视角问题,因此坦克的背后仍然是被燃烧瓶之类突然袭击的死角。一旦被近距离偷袭成功,坦克乘员就有被严重杀伤的很大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