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报告: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真的吗

2018-11-25 08:05:55   

今天看了一份数据,着实让我有点“揪心”,但是,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到当前国内消费市场的问题,甚至是对国内经济的意义。
话说今天看到一份胡润研究院和金源投资集团共同发布了《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我是抱着一个较为好奇的心态去观看的,毕竟对于国内中产阶层来说,其定义比较模糊。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之间,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5万~25万元人民币。
据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不过,这份《白皮书》重新定义了什么是中产阶层,“除去基本开支后,他(她)至少还有50% 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设定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至少在 30 万,其他城市在 20 万以上”。也就是说,关键点在于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正常家庭劳动力有两人(不包括老人和孩子),在其他城市中,这两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二线城市主要是各省会城市,有这样的收入好理解,但是在四线城市能有这样的收入,据我了解,是比较难得。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人口工作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及乡镇,也就是说,国内有14亿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进入不到中产阶层的。用胡润《白皮书》的数据来推算,中国内地中产阶层的规模是3300多万户家庭,覆盖了1亿多人口。
这么算下来,只要达到中产阶层,那么将跑赢将近全国93%的人。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有一亿多人的中产阶层,相对于消费市场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如果完全释放的话,那么对经济增长无疑是有很大助推的,但是,事实上呢?需要从哪方面来让这一亿多中产完全释放消费能力呢?
解决这两方面问题,有助于经济发展新中产阶层的一大特征是:在常住地至少拥有1套房产,最好有私家车。说到房产,那么对多数中产阶层来说,往往要还房贷,而这很大程度上挤出了消费空间,解决住房问题,那么将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消费动力(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理念在加强落实,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另外,新中产的焦虑是子女教育问题,过去一年,新中产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平均支出为9万元。解决教育问题,同样能释放很大的消费空间,对新中产阶层这两个都解决的话,相信国内消费市场将充满活力,同时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在解决的路上,已经取得新进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从数据上来看,还能反应出其他一些经济动态,比如国内的贫富分化,教育资源的差距。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劳动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红利。国内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各种机会,只要通过个人努力,都能有挤进新中产的机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