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航母合拢时“后腰”为何缺两侧船帮模块?

2020-08-20 21:58:53   




在昨天的推文中,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航母的吃水段舰体,也就是2甲板以下在干船坞内合拢时,一般一开始不会把球鼻艏段完全焊接上去。也就是说整个船体吃水段前面是留着接头开口的,没有完全封死;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在施工中通风换气。虽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通风换气的目的。但是像航母这种巨型超级船舶。在施工过程中,都是从顶部有大量的施工通风机和塑料通风管道往内部的施工现场进行强制通风。这种通风系统在其他大舰的建造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如果发现这种管道还是非常饱满的鼓起来,就说明舰船内部的建造焊接施工、管道布设和其他舾装施工还在进行。如果发现这种管道大量的瘪了,就说明外部的强制通风机已经关停,大舰内部的空调和新风系统已经开始运转,那么也代表舾装工作已经到了尾声。



系泊试验的试航马上就要展开。巨型航母内部由于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内部的各种舱室隔舱多达3000多个,因此施工期间就需要上百个各种强制通风管道。才能确保内部施工时不缺氧,而且内部焊接等作业产生的废气可以立即被强制排除。航母吃水船体前部即使不被封闭,但是由于此处相对横截面已经很窄小,而且有众多的内部隔舱阻隔,因此并不能起到施工期间的自然通风作用。这里一开始不封闭,主要就是激光校准确保焊接精度的作用。只有全船90%的吃水段已经焊接完毕,上层施工到机库部分时。球鼻艏才开始考虑最终焊接上。这里必须再提到一个常识。就是航母的主甲板不是飞行甲板,而是机库地面的甲板。这在于二战以前的航母,大多是在大型货船或者战列舰的主甲板以上,再“搭个大棚子”,棚子的顶上就是飞行甲板。



因此全球第一艘航母兰利号的外号就叫“蓬马车”。直到后来飞行甲板才被不断的强化扩大,感觉好像成了航母的主甲板。其实航母的主甲板一直都是机库的地面甲板。机库的地面甲板以下,每隔2.8米或3米是一层甲板。机库以下的第一层甲板就叫2甲板;再往下叫做3甲板,以此类推。而飞行甲板就一直叫飞行甲板。在航母入坞合拢时,有的大国喜欢先施工到机库以下的3甲板。也就是机炉舱防雷结构的顶部;而有的国家则施工到2甲板,也就是防雷结构再往上一层的两侧边缘舱室。这两种施工模式差距不大,完全看不同船厂的施工习惯,自己觉得怎么方便怎么来。除了大家在航母吃水舰体合拢的早期都不焊接上球鼻艏外,似乎还有另一个习惯也是有共性的。这就是在航母的机炉舱再往后的“后腰”位置,也就是后机炉舱和全舰尾部的2大模块之间。有一段大约50米的船身,在合拢早期,是都没有焊接上两侧的船帮模块的。



这么做其实也有明确目的。不管常规动力航母还是核动力航母,在船体合拢早期都有这个习惯。其实看看福特号在合拢期这个阶段的图片,就知道其工程目的了。通过福特号当时的图片,可以清楚的看到没有焊接上吃水船体后腰部位船帮时,可清晰的看到航母左舷内部的2根大轴。大型航母都是4根大轴推进。在这个阶段不焊接上船帮,就是方便大轴的安装和早期调整;几乎完全可以观察整根大轴的安装细节。如果船帮此时全焊接上,从外面就无法观察和近距离调整了。大轴的安装精度是一艘舰船建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如果安装精度不佳,服役后就会出现磨轴漏水等低级问题。女王号的大轴套漏水就赫赫有名。因此在大轴的安装早期可以直接从侧面观察和微调,是确保轴系高精度安装的工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