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满排低于9万吨,将没必要用核动力!
2019-04-07 07:50:51
全球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是美国的企业号,现在已经退役,服役了超过45年。这艘航母至今保持着全球最长航母的记录,他的甲板长度首次达到了340米的级别,比现在的福特级航母还要长。但是他的吨位不是特别大,号称满排9.4万吨。这个9.4万吨到底是国际公吨还是美国的英制短吨,似乎也说不清楚,甚至五角大楼对外发布的数据有经常自相矛盾。也许还是有意掩盖战略武器的真实参数。无论怎么说,这个已经退役的企业号可以算作9万吨的级别,和尼米兹级的首舰尼米兹的9万吨差距不大。实际上其真正的甲板面积和机库面积甚至并不比小鹰级大,之所以设计的这么长,也是想追求高速度,因此整体水线船型是比较狭长但是水线比较窄。这也是在当年核动力系统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拼命在全球面前显示核动力具备无穷续航能力的表现。实际非常不成功,因此只造了一艘就没了下文。
甚至企业号服役超过45年,却没有真正的打过一次像样的仗,只参加了一个月左右的越南战争中的北部湾行动。反倒是在服役期间的多次大事故让人惊心动魄。同期美国航母的行动,更多的还是让小鹰级、福莱斯特级等常规航母出头作战。企业号作秀的动作反倒比较多。除美国之外的唯一一艘现役的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的出动效率也不高,尤其是以刚刚4万吨的满排小身板,最高航速还不到27节让人着急。即使有美国原装的蒸汽弹射器,也无法让阵风M满油满弹。企业号和戴高乐号的根本问题,都是强行用核潜艇级别的多个小核动力包堆砌来推动吨位更大的水面舰艇,实际证明其综合实战能力还不如燃油锅炉的常规动力。事实上8个小功率的反应堆,其单位能量输出效率远远不如8台燃油锅炉。8台燃油锅炉基本可以实现28万轴马力的输出效率,而同样的8台反应堆加一起却做不到。
小鹰号就是以8.4万吨的满排,而采取28万马力的轴输出效率。这个能力居然在尼米兹的早期批次都没有超越。直到尼米兹级的后期批次,核动力包真正成熟时,才首次达到了超过小鹰级的动力效率。这方面更早的企业号和戴高乐号想都不用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动力的矩阵。要想超过小鹰级的28万马力,那么这船的总吨位就不能低于9万。而船一旦大于9万,那么其水中阻力的克服,就更不能小于28万马力,最好在30万马力之上。但是想达到30万马力之上,除了核动力包要足够先进外,整体的系统体积就上来了,会轻易的填满这艘航母的下层动力舱室,这样如果再纠结8到9万吨,几乎要面临企业号的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想具备30万马力的轴输出效率,就不能继续在8到9万吨折腾,最好跳到11万吨以上,才是更合理的布局。
任何超级航母项目,都是集中一个大国全部国力的宏大工程。任何航母项目在模块出现的时刻,这个项目的前期准备早就展开,至少在5年以前就已经正式国家立项。而项目的核心子系统,立项的时间可能更早!某方弹射型大船,早在2011年就已经正式立项,当然,当时立项的是蒸汽弹射,吨位自然也没现在这么大。蒸汽弹射系统的样机,早在2008年就已经首次出现。也就是说,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全面准备。而某方的非燃油大船,是在201X年才正式立项,水面堆在201X年立项,模式堆应该在201X年成功验收。
从常规动力跳到核动力,并非一个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简单循环放大。两者在技术上的不同点,还涉及到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的问题。核动力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整体上对资源的消耗要远远大于常规动力。因此在吨位本身的费效比上,不必纠结于8到9万吨的吨位级别。这不是简单的把燃油锅炉换成反应堆那么单纯,毕竟两者的动力舱的差距巨大。从工程学的最优化考虑,甚至福特级都未必是吨位限制的对象。因此现有施工对象从吨位上基本可以排除9万吨以上的可能。下一步真正上马,12万吨到14万吨这一档才是最合理的。
甚至企业号服役超过45年,却没有真正的打过一次像样的仗,只参加了一个月左右的越南战争中的北部湾行动。反倒是在服役期间的多次大事故让人惊心动魄。同期美国航母的行动,更多的还是让小鹰级、福莱斯特级等常规航母出头作战。企业号作秀的动作反倒比较多。除美国之外的唯一一艘现役的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的出动效率也不高,尤其是以刚刚4万吨的满排小身板,最高航速还不到27节让人着急。即使有美国原装的蒸汽弹射器,也无法让阵风M满油满弹。企业号和戴高乐号的根本问题,都是强行用核潜艇级别的多个小核动力包堆砌来推动吨位更大的水面舰艇,实际证明其综合实战能力还不如燃油锅炉的常规动力。事实上8个小功率的反应堆,其单位能量输出效率远远不如8台燃油锅炉。8台燃油锅炉基本可以实现28万轴马力的输出效率,而同样的8台反应堆加一起却做不到。
小鹰号就是以8.4万吨的满排,而采取28万马力的轴输出效率。这个能力居然在尼米兹的早期批次都没有超越。直到尼米兹级的后期批次,核动力包真正成熟时,才首次达到了超过小鹰级的动力效率。这方面更早的企业号和戴高乐号想都不用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动力的矩阵。要想超过小鹰级的28万马力,那么这船的总吨位就不能低于9万。而船一旦大于9万,那么其水中阻力的克服,就更不能小于28万马力,最好在30万马力之上。但是想达到30万马力之上,除了核动力包要足够先进外,整体的系统体积就上来了,会轻易的填满这艘航母的下层动力舱室,这样如果再纠结8到9万吨,几乎要面临企业号的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想具备30万马力的轴输出效率,就不能继续在8到9万吨折腾,最好跳到11万吨以上,才是更合理的布局。
任何超级航母项目,都是集中一个大国全部国力的宏大工程。任何航母项目在模块出现的时刻,这个项目的前期准备早就展开,至少在5年以前就已经正式国家立项。而项目的核心子系统,立项的时间可能更早!某方弹射型大船,早在2011年就已经正式立项,当然,当时立项的是蒸汽弹射,吨位自然也没现在这么大。蒸汽弹射系统的样机,早在2008年就已经首次出现。也就是说,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全面准备。而某方的非燃油大船,是在201X年才正式立项,水面堆在201X年立项,模式堆应该在201X年成功验收。
从常规动力跳到核动力,并非一个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简单循环放大。两者在技术上的不同点,还涉及到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的问题。核动力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整体上对资源的消耗要远远大于常规动力。因此在吨位本身的费效比上,不必纠结于8到9万吨的吨位级别。这不是简单的把燃油锅炉换成反应堆那么单纯,毕竟两者的动力舱的差距巨大。从工程学的最优化考虑,甚至福特级都未必是吨位限制的对象。因此现有施工对象从吨位上基本可以排除9万吨以上的可能。下一步真正上马,12万吨到14万吨这一档才是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