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国今后的武器出口交易困难,有什么解决办法?

2022-03-06 23:55:52   

世界级大国往往也是武器出口的大户,这基本当今国际社会的常态。而购买武器的国家除了获得国防力量的直接加强外,到底是向哪个具体的大国批量购买武器,也往往是战略趋向性的直接表态。因此国际大宗武器交易从来不是像普通的大宗商品交易那么单纯的纯商业行为,其背后还有极其复杂大国博弈和竞争的背景在里面。因此批量购买哪个大国的武器,基本就等于向某个大国递交了战略安全的“投名状”;而出售武器大国,也可以通过出售武器的范围大小和价值多少,来体现自己在全球的实际影响力。有人很早就提到,如果要精确衡量数量有限的大国,在当今全球的实际影响力大小,只要看看其每年武器对外销售的排名就一清二楚了。这个说法还是有相当可信度的。比如最近40年来,超级大国每年的武器出口价值总额,




在所有大国中都是遥遥领先,长期处于鹤立鸡群的状态;这也和当今一超独大的整体国际格局是完全吻合的。还比如德国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每年的武器出口基本都可以进入全球前三四名,个别年份甚至可以排名第二;这也说明德国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际国际影响力,要大于德国平时在全球的政Z地位。而某东方大国最近10年的武器销售额,开始有加速上升的迹象,已经开始逐步稳居世界前三,这也与其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广泛的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当然,既然提到全球武器对外销售额的前三名。有一家在二战以后就是期中的常客。期间多年,甚至可以稳居超级大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每年都有至少数百亿美元的武器销售额。虽然最近几年的武器年销售额和前二三十年对比,红火程度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可以正常排名全球前三之列。





武器出口不但是该国国际大国地位的继续体现,而且其每年百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级别的武器出口利润,也是该国实现每年国际收支正平衡的重要支撑力量。武器出口往往排在油气资源和粮食木材等大宗农林产品出口之后,排在第三的位置;对该国整体的经济平衡贡献良多。而在冷战之后,该国的军队规模大幅度缩小,每年的军费开支只能徘徊在450亿美元左右。因此自家军队每年采购的新武器和新装备数量相当有限。其内部主要的军事工业生产单位,比如制造战斗机和导弹的工厂,近30年来,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外的订单才能长期维持。而这些飞机和导弹工厂甚至会推迟本国军队的订单,专门为出口项目加班生产。这是因为其本国的武器订单几乎每次都会打白条。而外国的飞机和导弹的订单,都是先收到外汇预付款后才开始组织生产,





后期的进度款也到位及时。这样该国的飞机和导弹工厂就可以立即换汇后发放工人工资和养老金。由此可见每年几百亿的外国武器订单对该国经济特别是国防工业的战略意义。但是这种情况却有了新的大麻烦。这就是该国相当多的银行系统已经被踢出了某个国际结算系统之外;导致一般的民用商品进出口今后如何结算都麻烦。而武器出口肯定是要被X方盯死的项目。如果今后因此导致武器出口归零,那么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不但未来的武器出口项目今后如何操作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当今正在进行的项目,如何完整履约回款都是一个大挑战了。目前看来,似乎只有几个变通的办法:第一,是长期赊账,也就是武器继续出口,但是回款要等多年以后。比如等国际大环境变化了,整体没那么严峻了;再逐步要回货款包括利息。苏联时代不少武器出口项目就是这么操作的。



但是苏联是计划经济,现在某国内部基本是市场经济。如果长期出口飞机导弹而拿不到外汇,那么这些飞机导弹厂肯定维持不下去。第二个办法,就是易货交易,包括用黄金支付。出口的是武器,回收的是实物商品。这明显是最现实的办法。不过期间也有问题;毕竟批量购买武器的国家,大多数也是油气和粮食等输出国,这明显与该国的大宗出口商品相互冲突,因此易货交易也不是那么单纯。第三点,就是用武器进口国的货币结算。不过采购该国武器并且采购方本国货币还算是国际硬通货的,在全球凤毛麟角。出口方也未必愿意接受这些信誉度不高的货币,比如南亚的卢B。第四,则是通过另外的国际结算系统结算。这个方式对普通商品尚且可行,但是对武器进出口交易,中间人和中间结算系统也要承担很大风险,是否可行还要探讨。总之这个事情,不会是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