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中国技术打破美潜艇优势 俄军在叙损兵折将
2017-09-01 07:00:05
(文/马骐騑)近日,俄媒称中国突破最强水下探测技术,或将终结美国水下作战优势的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另外,驻澳部队首次依法履行职责协助澳门救灾的行动也引发广泛关注。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天不容错过的军情。
中国反潜技术或终结美水下优势
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中国研制出超灵敏磁力传感器技术的消息令西方极为不安。文章称,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或将打造类似美国的水下反潜网络,但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这将掀起潜艇革命,因为一旦中国的水下侦测网络建成,一切潜艇降噪努力均丧失意义。英美无线电技术专家认为,这一发明或令北约潜艇在与中国交战时蒙受巨大损失,因为对中国而言,发现美国海军静音潜艇已不再是难题。
对于水下战场的争夺,是自冷战以来各大国始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构建能够发现和追踪敌方潜艇的水下反潜网络,在水下作战体系中,具有与潜艇性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组织海上力量,即在邻近苏联核潜艇活动区域的北海和地中海铺设全面覆盖的反潜侦测网络。这一网络的存在,使得苏联海军的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在预定作战海域变得寸步难行,从而直接终结了苏联核潜艇的数量及隐蔽性优势,甚至在1980年代中后期成为抵消苏联第2次核打击力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反观我国所面临的水下战场竞争态势,尽管我国有着辽阔的近海区域,可以供潜艇自由出入,并且有条件构建自主的水下侦测网络,但由于我国在潜艇预警、侦测技术上的相对落后,以及水下作战思想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长期以来还不具备应对美、日、韩等周边国家潜艇威胁的技术能力,从而对我国水下力量乃至潜射核力量都构成巨大威胁。
如今,中国研制出超灵敏磁力传感器技术,并在未来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水下侦测网络,不但将缩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水下作战能力差距,甚至可能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抵消美日等国新一代潜艇的隐蔽性优势。这将大大提升中国的水下作战能力。
此外,如果能在南海海域应用新技术构建水下侦测网络,将显著增强我国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向更广阔大洋实施机动部署的能力,并在未来大大提升我国的战略核威慑力。

资料图:网络上流传的中国海军反潜机图片(图片源自网络)
驻澳部队参与救灾依法履行职责
近日,澳门遭遇53年来最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半岛北区的沿海老街受灾严重。截至目前,风灾共造成10人死亡、244人受伤,有保险业界人士估计,全澳经济损失或达50亿澳门元以上。应澳门特区政府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驻澳部队于8月25日出动官兵约千人,协助特区政府及市民一起参加灾后重建和恢复秩序工作。经过连续3天3夜的奋斗,驻澳部队圆满完成协助澳门救灾的艰巨任务。
此次解放军驻澳部队参与澳门灾后救援,是严格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驻军法》规定,应澳门特区政府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依法协助澳门特区政府救助灾害。这也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驻军首次参与澳门特区救灾工作。
解放军参与抢险救灾,其实是中国内地每年都会出现的常见行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在严格执行“一国两制”政策的港澳地区,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在此前,解放军驻港部队和驻澳部队虽然每年都举行大量的军营开放和军民互动活动,但由于特区驻军的特殊性以及维护解放军形象的需要,特区驻军都会严格执行封闭管理,从而使得港澳民众与当地驻军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其对于解放军力量、作用的了解自然也就不甚直观。而此番驻澳部队参与救灾,不仅获得澳门民众广泛支持和赞誉,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力量与担当,同时也对驻军实施紧急部署和行动的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
根据目前官方发布的消息,此次参与救灾行动,是按照遵守相关法规议程、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批准和中央军委命令这4个步骤执行的。上述严格的驻军出动程序,体现了此次驻澳部队履行职责的合法性,也反映了这次驻军出动“师出有名”。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近年来,港澳地区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区的团结稳定。尽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和《驻军法》都对于中央政府“负责特别行政区防务”,以及驻军在必要时可参与“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有着明确规定,但迄今为止,上述原则还只停留在法理层面的表述和认同上,却从未付诸实践。
此次驻澳部队参与救灾的行动,尽管其参与的行动议题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是特区驻军首次将《基本法》和《驻军法》的法理规定转化成现实行动,这无疑为驻军更多地依照相关法规参与特区事务开辟了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港澳驻军将为维护特区的繁荣稳定和社会安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资料图:解放军在澳门救灾。
俄军在叙损兵折将凸显困境与无奈
俄媒报道称,自俄军参与叙利亚战事以来,已陆续有多名俄军官兵阵亡。而在俄官方确认的烈士名单中,包括2位旅长、4位营长在内的上尉以上军官竟超过三分之一。尽管这一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俄军英勇顽强、身先士卒的精神被外界所称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一现象恐怕更多的是折射出当下俄军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分析俄军在叙伤亡为何多系军官,笔者认为这主要与驻叙俄军的兵力构成紧密相关。众所周知,派驻叙利亚的俄军部多为空天军作战部队、技术保障分队、特种作战分队和军事顾问团。由于这几类部队对于指挥和技术专业性要求较高,多由基干军官与合同制士官构成,加之其执行的又多是亲临火线的作战任务,军官伤亡比重自然会比较高。
除兵力构成影响伤亡比例外,俄国媒体此前反复宣扬的“身先士卒”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若追溯俄军军官亲临前线的真实缘由,恐怕还是叙政府军的无能。此前有关2名俄军特种部队军官在叙阵亡的报道即显示,当俄军顾问随叙政府军进入交战时,由于极端组织武装进攻势头过于猛烈,叙政府军竟然抛下俄军顾问兀自逃跑,直接造成2名俄军军官阵亡。面对战斗力如此不可靠的“猪队友”,俄军军官们不得不冒着被抛弃和阵亡的危险亲自上阵。
此外,俄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素来有亲临一线的传统,其实也反映出俄军指挥系统和战斗指挥机制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现代军队的指挥运行中,只有在通信系统不完善、战场情况感知能力有限、情报匮乏,以及基层部队自主作战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对于指挥员靠前部署的需求才会增大。显然,俄军目前的指挥机制仍未摆脱冷战时期苏军旧体制的窠臼,这才需要作战指挥官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笔者认为,俄军将骨干精锐力量派往叙利亚,也凸显了俄军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可用之兵”捉襟见肘的困境。此前即有英媒报道称,多年来,俄军一直处于实际服役人数远少于编制人员的状态,岗位空缺多达十余万,而需要长期培养和多年历练方能锻造出的基干军官更是匮乏。叙利亚战场的高技术兵器繁多,战场环境复杂。俄军为提高在叙作战效率,展现俄军实力,不得不把精兵强将尽数调往战场。由此看来,尽管俄罗斯在叙利亚属于有限参与,尚不至于将这批宝贵的军官和老兵损耗殆尽,但在新生力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俄军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恐怕会更加严重。

资料图:在叙利亚行动中战死的俄军官亚历山大·普罗霍连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
中国反潜技术或终结美水下优势
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中国研制出超灵敏磁力传感器技术的消息令西方极为不安。文章称,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或将打造类似美国的水下反潜网络,但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这将掀起潜艇革命,因为一旦中国的水下侦测网络建成,一切潜艇降噪努力均丧失意义。英美无线电技术专家认为,这一发明或令北约潜艇在与中国交战时蒙受巨大损失,因为对中国而言,发现美国海军静音潜艇已不再是难题。
对于水下战场的争夺,是自冷战以来各大国始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构建能够发现和追踪敌方潜艇的水下反潜网络,在水下作战体系中,具有与潜艇性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组织海上力量,即在邻近苏联核潜艇活动区域的北海和地中海铺设全面覆盖的反潜侦测网络。这一网络的存在,使得苏联海军的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在预定作战海域变得寸步难行,从而直接终结了苏联核潜艇的数量及隐蔽性优势,甚至在1980年代中后期成为抵消苏联第2次核打击力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反观我国所面临的水下战场竞争态势,尽管我国有着辽阔的近海区域,可以供潜艇自由出入,并且有条件构建自主的水下侦测网络,但由于我国在潜艇预警、侦测技术上的相对落后,以及水下作战思想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长期以来还不具备应对美、日、韩等周边国家潜艇威胁的技术能力,从而对我国水下力量乃至潜射核力量都构成巨大威胁。
如今,中国研制出超灵敏磁力传感器技术,并在未来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水下侦测网络,不但将缩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水下作战能力差距,甚至可能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抵消美日等国新一代潜艇的隐蔽性优势。这将大大提升中国的水下作战能力。
此外,如果能在南海海域应用新技术构建水下侦测网络,将显著增强我国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向更广阔大洋实施机动部署的能力,并在未来大大提升我国的战略核威慑力。
资料图:网络上流传的中国海军反潜机图片(图片源自网络)
驻澳部队参与救灾依法履行职责
近日,澳门遭遇53年来最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半岛北区的沿海老街受灾严重。截至目前,风灾共造成10人死亡、244人受伤,有保险业界人士估计,全澳经济损失或达50亿澳门元以上。应澳门特区政府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驻澳部队于8月25日出动官兵约千人,协助特区政府及市民一起参加灾后重建和恢复秩序工作。经过连续3天3夜的奋斗,驻澳部队圆满完成协助澳门救灾的艰巨任务。
此次解放军驻澳部队参与澳门灾后救援,是严格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驻军法》规定,应澳门特区政府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依法协助澳门特区政府救助灾害。这也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驻军首次参与澳门特区救灾工作。
解放军参与抢险救灾,其实是中国内地每年都会出现的常见行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在严格执行“一国两制”政策的港澳地区,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在此前,解放军驻港部队和驻澳部队虽然每年都举行大量的军营开放和军民互动活动,但由于特区驻军的特殊性以及维护解放军形象的需要,特区驻军都会严格执行封闭管理,从而使得港澳民众与当地驻军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其对于解放军力量、作用的了解自然也就不甚直观。而此番驻澳部队参与救灾,不仅获得澳门民众广泛支持和赞誉,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力量与担当,同时也对驻军实施紧急部署和行动的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
根据目前官方发布的消息,此次参与救灾行动,是按照遵守相关法规议程、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批准和中央军委命令这4个步骤执行的。上述严格的驻军出动程序,体现了此次驻澳部队履行职责的合法性,也反映了这次驻军出动“师出有名”。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近年来,港澳地区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区的团结稳定。尽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和《驻军法》都对于中央政府“负责特别行政区防务”,以及驻军在必要时可参与“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有着明确规定,但迄今为止,上述原则还只停留在法理层面的表述和认同上,却从未付诸实践。
此次驻澳部队参与救灾的行动,尽管其参与的行动议题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是特区驻军首次将《基本法》和《驻军法》的法理规定转化成现实行动,这无疑为驻军更多地依照相关法规参与特区事务开辟了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港澳驻军将为维护特区的繁荣稳定和社会安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资料图:解放军在澳门救灾。
俄军在叙损兵折将凸显困境与无奈
俄媒报道称,自俄军参与叙利亚战事以来,已陆续有多名俄军官兵阵亡。而在俄官方确认的烈士名单中,包括2位旅长、4位营长在内的上尉以上军官竟超过三分之一。尽管这一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俄军英勇顽强、身先士卒的精神被外界所称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一现象恐怕更多的是折射出当下俄军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分析俄军在叙伤亡为何多系军官,笔者认为这主要与驻叙俄军的兵力构成紧密相关。众所周知,派驻叙利亚的俄军部多为空天军作战部队、技术保障分队、特种作战分队和军事顾问团。由于这几类部队对于指挥和技术专业性要求较高,多由基干军官与合同制士官构成,加之其执行的又多是亲临火线的作战任务,军官伤亡比重自然会比较高。
除兵力构成影响伤亡比例外,俄国媒体此前反复宣扬的“身先士卒”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若追溯俄军军官亲临前线的真实缘由,恐怕还是叙政府军的无能。此前有关2名俄军特种部队军官在叙阵亡的报道即显示,当俄军顾问随叙政府军进入交战时,由于极端组织武装进攻势头过于猛烈,叙政府军竟然抛下俄军顾问兀自逃跑,直接造成2名俄军军官阵亡。面对战斗力如此不可靠的“猪队友”,俄军军官们不得不冒着被抛弃和阵亡的危险亲自上阵。
此外,俄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素来有亲临一线的传统,其实也反映出俄军指挥系统和战斗指挥机制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现代军队的指挥运行中,只有在通信系统不完善、战场情况感知能力有限、情报匮乏,以及基层部队自主作战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对于指挥员靠前部署的需求才会增大。显然,俄军目前的指挥机制仍未摆脱冷战时期苏军旧体制的窠臼,这才需要作战指挥官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笔者认为,俄军将骨干精锐力量派往叙利亚,也凸显了俄军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可用之兵”捉襟见肘的困境。此前即有英媒报道称,多年来,俄军一直处于实际服役人数远少于编制人员的状态,岗位空缺多达十余万,而需要长期培养和多年历练方能锻造出的基干军官更是匮乏。叙利亚战场的高技术兵器繁多,战场环境复杂。俄军为提高在叙作战效率,展现俄军实力,不得不把精兵强将尽数调往战场。由此看来,尽管俄罗斯在叙利亚属于有限参与,尚不至于将这批宝贵的军官和老兵损耗殆尽,但在新生力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俄军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恐怕会更加严重。
资料图:在叙利亚行动中战死的俄军官亚历山大·普罗霍连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