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昨天朝鲜核爆的,很可能不是氢弹

2016-01-07 15:52:47   

金将军又试验核武器了。这一次,他自称的核武器还升级了。

1月6日上午9时30分,朝鲜咸镜北道境内发生4.9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1.30度,东经129.10度的丰溪里核武试验场,震源深度0千米。这种“惊人的巧合”毫无疑问是一次因为爆炸引发的人造地震。两个小时以后,朝鲜政府的声明就将这种猜测化为现实。朝鲜宣布该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全面提升了核武器水平”。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媒体,在涉及朝鲜的武器装备新闻往往有一种诡异的偏执:当朝鲜的某种武器若有若无时,往往将其威力极度夸大,而当这种武器被证实以后,反而寻找各种借口认定其全面失败。这次的核试验也是一样,在测到地震到朝鲜官方正式宣布之前,媒体对朝鲜核力量的报道口径大多是“相当于2.2万吨当量核弹”“第一颗氢弹成功实验”“对中国影响巨大”“挑战世界底线”这般;而在朝鲜宣布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媒体的标题又变成了“很可能未获成功”“只是普通核爆炸”“可能造假”,仿佛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朝鲜分别进行了核试验一般。

这种变化反映了媒体对朝鲜全方位的认识混乱,普通的媒体记者虽然知道过往报道中有过几次朝鲜核武器试验,但在大多数信息上要么受韩国国情院消息的干扰而贬低,要么为西方媒体所拔高,缺乏独立而深入的了解。

笔者并非核工业或者核武器领域的专家,只是试图依靠一些基本的核武器常识,加上对朝鲜历次核试验及朝鲜媒体对本国核计划的报道,推断朝鲜核计划的目标、能力和进展的大概情况。             朝鲜的核计划与目标

朝鲜的核计划目标,与其自身声明强调的一样,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核威胁和恐吓,为彻底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地区安全而采取的自卫措施。”从这个角度说来,朝鲜的整个核计划,本质上都是一种防御性的武装策略。

冷战期间,承担这一任务的是苏联的核保护伞与精锐的朝鲜人民军,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核保护伞的消失,朝鲜不得不采取先军政治,将人民军扩充到百万,发展战术导弹和远程炮兵以增强其常规战能力,从而保持基本的对韩国威慑。

但是朝鲜本质上没有门类齐全且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军事工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朝鲜不时通过引进几件先进装备或者排列组合原有武器创造出一些“新产品”,但新的高科技武器越来越昂贵,经济拮据的朝鲜人民军即使消费得起也无法为全军换装。总体上,现在人民军的装备不仅远不如美日韩军队,且日趋落后的趋势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剧。

这时候,集中朝鲜的资金和力量开发核武器,不仅可以有效震慑韩军,极大增强朝鲜的防御力量,更重要的是一旦朝鲜掌握了核武器,其几乎是一次性的投入可以长期保障其国家安全,反而可以节约大量的常规武器建设费用。正如经典英国政治剧《是,首相》里说的那样,常规武器太过昂贵,按一下按钮(发射核导弹)要便宜得多。

失去苏联保护后,朝鲜一直致力于核武器研究

在漫长的核弹科技树上,从最简单的枪式原子弹,到内爆式原子弹,小型化原子弹,再到技术难度高一个量级的热核武器以及由氢弹衍生的中子弹等。对于朝鲜而言,为了有效震慑美国,它自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原子弹武器,制造和拥有氢弹几乎是必然选择。

一般所谓的氢弹,只是指核反应中出现了核聚变,而对于反应的原理和核武器的结构,反而没有严格的定义。从爆炸当量十几万吨TNT的增强型原子弹到在热核材料外面再包裹核裂变材料,威力可达数千万吨的三相弹都可以拢进这个家族。不过我们在介绍五大国的氢弹时,所采用的定义则叫“多级核武器”,从而去除了结构相对简单的增强型原子弹。

由于这种真正的氢弹结构复杂,而且各国对其高度保密,外界甚至连氢弹的基本结构如何都无从得知。这使得许多后进核国家在研制核武器时,往往相对顺利地研制了原子弹,却在氢弹面前败下阵来。巴基斯坦只满足于掌握原子弹,印度虽然口号震天,但在1998年进行了一次并不成功的增强型原子弹试验后,一面借口“发生了核聚变反应”自夸掌握了氢弹,一面却老老实实停止了氢弹研发。

我们可以基本排除朝鲜的核试验只是测试增强型原子弹的可能。毕竟这种武器与真正的氢弹差别不小,技术含量的差异朝鲜也是心知肚明。早在2011年,朝鲜就宣称掌握了增强型原子弹技术,而直到去年年底朝鲜才宣布掌握了氢弹。若是朝鲜真是只是想占口头便宜,那么5年前就应该宣布掌握氢弹才对。而从目的上推断,朝鲜研制氢弹的最终目标必然是配合KN-08洲际导弹打击美国本土,而要让这样的武器组合有真正的实战意义,几十万吨的增强型原子弹威力远远不够,想要对美国实现有效遏阻必须要威力在百万吨当量以上的氢弹。加上朝鲜对自己“迈向强盛大国”国际地位的判断,朝鲜对真正氢弹的兴趣,显然要远远大于增强型原子弹。

这回爆炸的是氢弹么?

由于有了2006、2009和2013年三次核试验的铺垫,大家虽然对朝鲜进行核试验感到突然,但总体上并不惊讶。但在朝鲜如媒体期待地宣布这是本国第一颗氢弹之后,相当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朝鲜是否真正试验了氢弹上来。

比起五常动辄几万吨TNT当量的核试验,朝鲜核试验的规模要小得多。2006年和2009年的核试验当量一次只有1000吨,一次只有4000吨,以至于包括韩国在内的国家大都认为朝鲜的这两次试验都失败了。当时有媒体报道,朝鲜在第一次核试验前曾通知中国政府,它将要进行的核试验当量约为4000吨,如果这两次试验使用的都是同一类型的核装置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第二次的核试验就已经取得成功,达到了设计的4000吨当量目标。

朝鲜的第一次核试验使用了2kg的钚,用这么点钚实现4000吨当量的爆炸,技术难度要比五大国刚开始的核弹高不少。相比之下,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了6.2kg的钚。这种小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在核材料上的拮据。根据朝鲜2008年6月26日提交的核申报清单,朝鲜共从核燃料棒中提取了38.5kg的钚,其中25.5kg可用于制成核武器,约2kg被用于2006年10月进行的核试验。小当量的核试验不仅能够留下更多核材料制造量产核弹,也可以减小对发射场尺寸的要求。

1月6日,朝鲜民众观看电视播报核试验消息

我们不妨以在研制核武器时同样拮据且精打细算的中国早期核计划作为参照,看看朝鲜能够如何“多快好省”炸响氢弹。中国在第一枚氢弹成功爆炸之前(包括氢弹爆炸)一共进行了6次核试验,其中3次是原子弹试验(塔架试验、空投试验和导弹发射试验),2次是增强原子弹,主要用于检验国产的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爆炸基本原理的可行性,1次氢弹爆炸。不难发现,掌握原子弹的试验中有两次是用于核武器实战化应用的,而2次增强原子弹爆炸中验证的热核材料性能的实现也可以再确认热核材料过关的情况下省去。不难发现,按照中国的进度,在一开始就试验铀弹的情况下,实际只要3-4次核试验就可能探索出氢弹研制的相关技术。

回过头来看朝鲜,2013年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一些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外界就曾高度关注朝鲜在连续两次使用钚做原料的核试验后,在第三次试验中“另起炉灶”试验了一枚铀弹。因为钚弹的许多性能比铀弹好,朝鲜的这步“回头路”乍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当时就有媒体猜测,朝鲜进行铀弹测试的目的就是为研制热核武器的“扳机”做准备——钚弹做扳机的技术比铀弹更难,只有几个核大国才真正掌握。而从现在来看,2013年的核试验甚至有可能就是一次朝鲜热核武器的“扳机”试验。

如果这一系列的推断属实,且2013年的第三次核试验实际成功,那么本次核试验极有可能是一次完整氢弹的试验。而如果2013年的试验不成功,本次试验可能依然是一次氢弹“扳机”试验。

从此次试验的当量来看,虽然媒体第一时间都根据震级估算其爆炸威力在2.2万吨TNT当量上,但由于朝鲜核试验场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变,其地震强度又与2013年时的核试验高度接近,因此2013年朝鲜核试验的结果就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2013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曾公布了其对朝鲜核试验的分析结果,测得朝鲜当时核试验的TNT当量为8000吨,比西方测得的7000吨略高,但差距也不大。如果按照地震等级来算,这次的核试验当量应该与上一次差不多甚至略小,在6000至7000吨TNT当量左右。

如果这是一枚完整的氢弹,那么如此小的爆炸当量(仅仅和扳机威力近似)表明大量的热核材料根本没有发生聚变就被炸飞了。这接近1967年12月24日中国的一次失败的氢弹试验,当时氢弹扳机成功起爆,热核部分却没有聚变,使得原本数百万吨当量的氢弹实测只有1.5-2.5万吨当量的威力;如果这是另一枚氢弹的扳机,则表明2013年的核试验没有取得成功,此次的爆炸当量与上次相差不大,则试验同样没有成功。

当然,有关此次核试验后大气内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结果尚未公布,最终的分析结果还要专家们说话。不过按照笔者的分析,不管以怎样宽松的定义来衡量,我们似乎都很难称朝鲜的这次核试验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