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怎么“倒退”了?为何又重新装备了二战日军的掷弹筒?
2019-12-14 09:30:27
在著名抗日电视剧《亮剑》里,主角李云龙在与老战友叙旧时吹嘘自己部队发展迅速,是用这样的话来阐述的:"不到一年,掷弹筒、迫击炮全都有了"。其中迫击炮在现代军队中仍然普遍存在,而掷弹筒则已近销声匿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我军中,仍有一款类似掷弹筒的武器存在,那就是89式榴弹弹射器。
89式榴弹弹射器,官方名称为QLT-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从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款研制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1989年定型的一款口径为50毫米的榴弹弹射器。89式榴弹弹射器采用了"三无"理念进行设计和生产,三无即无烟、无焰、无声。其所使用的50毫米杀伤榴弹设计十分巧妙,与弹射器一同解决了困扰我军多时的"三无"标准问题。加之携带方便、即装即用等特点,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与二战时期的掷弹筒属于同一类型的武器。
掷弹筒的别名是超轻型迫击炮,这说明了其属于迫击炮的一种,一般认为是口径在50毫米以下由单兵携带的迫击炮。这一类武器易于携带,发射较快,造价便宜且便于制造,二战时期中日两军都在大量生产制造和装备使用掷弹筒。
但是,作为在重量上特化了的一型迫击炮,掷弹筒会在二战中国战场大放光彩,又会在二战后退出历史舞台,自然是有其原因的。这一点许多科普文章说的很清楚了:掷弹筒最大的缺陷是缺少观瞄设备,只能够依靠大量训练来提高使用人员的经验和素质,进而提高命中精度。同时,随着大量装甲武器以及同样简便的单兵榴弹发射武器的出现,难以破开坦克装甲的掷弹筒逐渐失去了优势。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强大火力所形成的压制力更是让同为负责压制敌方一线部队掷弹筒相形失色。
说到底,由于二战时的日本是一个贫穷的帝国主义,二战时的中国是一个缺乏重武器甚至是缺乏武器的国家,因此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才能够大放异彩。其并不适合现代战争,只适合如非洲、中东和拉美等地区的小规模冲突。因此掷弹筒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是一种战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
而中国依然装备89式榴弹弹射器,也有着自己的原因。中国军队近些年来对于城市作战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而89式榴弹弹射器火力较强、便于携带,在城市作战中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即便如此,其也已经走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当然,在未来我军肯定不会欠缺能够填补掷弹筒功能空白的武器,这对于这款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武器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