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权改变人类命运 美国望洋兴叹
2015-04-29 16:14:46
二战以前的经验表明,由于海洋的连通性,在战争状态下,除非拥有与对手旗鼓相当的海上力量,否则解决不了问题,要想有绝对的制海权就必须成为世界第一。
历史上,法国和德意志帝国都先后拥有过世界第二的海军,但一旦与作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英国开战,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而有人指出,从海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角度看,在与世界第一的海军较量时,世界第二的海军与世界第二十第五十的海军在最终结果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中国为什么要抵制海上霸权诱惑
英国的伊丽莎白航母
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军事技术的发展,部分改变了这一状况。海军的运用方式和效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导弹、远程战斗机等以陆地为平台的武器的发展,以及太空力量的加速建设,一支不太强大的海军,在强大的陆上反介入或区域拒止力量的协助下,即使面对世界一流的海军,也可以自保,甚至还能获取毗邻本土海域的制海权。
中国是一陆一洋的大国,美国是两洋一陆的大国,欧亚大陆在世界的地缘重要性要远超美洲大陆,中国崛起后,其在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影响力很可能会超过美国,而美国在两洋的战略优势则很难被超越。
美航母战斗群炫耀武力
若干年后,中国凭借一流的陆缘优势和二流的海权,美国仰仗一流的海权优势和二流的陆缘权力,将会形成稳定的战略平衡。中国海军不必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主导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海外利益类型也使得中国没有效仿美国海上霸权的必要。尽管海外利益的拓展、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等因素都刺激中国发展远洋海军,在世界各主要海域显示存在,但中国海军在印太以外海域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于保护经济权益及应对海盗等非传统威胁;二是在于维护世界海上航行自由、进行灾难救援等非战争应用,积极为世界海洋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自己应有之贡献。中国的海外利益大多属于友好经济合作的范畴,不同于美国的霸权利益以及历史上其他海上大国崛起时追求的殖民利益。
对于维护中国海外利益而言,海上力量更多的是作为外交的后盾或者工具。中国海外利益的特点及面临的客观条件意味着,中国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如美国等国一样,利益到了哪儿,军舰就需要开到哪儿。中国海军需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力量,对潜在对手实行心理震慑,有效配合外交工作的开展,但并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在全球海域都具备进行中大型规模战争的能力。
中国有很多项世界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很可能会步入世界前列,不过除非军事技术出现颠覆性革命,否则中国很难成为世界海上老大。这种认识是基于地缘状况、先天禀赋、时代条件及军事技术等重要因素的综合理性分析。
中国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海洋大国所没有的复杂地缘环境。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是大国势力聚集地,而且中国在陆海两个方向均面临着巨大挑战,陆海通常很难兼顾,自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到陆地方向和海洋方向的双重伤害。
自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到陆地方向和海洋方向的双重伤害。
今天的中国虽然免除了遭敌大规模入侵大陆腹地的危险,但陆上安全形势也并非高枕无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永远不可能具备美国那样的地缘优势,可以几乎不考虑陆上威胁,而集中精力与资源于海军建设及海洋事业的拓展。
从对海洋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国近海的地理条件对中国海军的作战行动弊多利少。中国近海南北长,东西短,且与太平洋及相邻海区之间的联系为岛屿、海峡所割断,呈现半封闭海区的特征,战时易遭敌兵力封堵分割;美、俄、日、东盟等海上战略力量环伺正面海区边沿展开,造成中国海军兵力出入大洋为人所控制;黄海、东海的战略纵深较浅,使中国海军兵力在这一海区活动受到较大限制。
美国遏制中国的两条岛链
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除了台湾东海岸以外,却少有能直通大洋的通道。西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岛链成为中国军事力量从近海出入大洋的障碍,而且,美日等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持质疑态度的力量控制了几乎岛链上所有重要的岛屿及其附近的重要海域,战时,中国海军进出岛链的通道将直接受制于人。
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国缺乏必要的海洋智力和文化储备。历史上,中国长期拥有强大的陆权,但在陆地方向也长期存在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政权接力似的威胁着中国的北方,而在与它们的较量中,中原王朝又一般处于下风。近代以来,沙俄的扩张和苏联的霸权也曾给中国的北部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由于生存的需要,中国长期有着重陆轻海的传统。此外,数千年农耕文明所赋予的内向性民族性格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依然是中国走向海洋的精神羁绊。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缺乏海军传统、海权思维及海洋意识,对大海的认识、利用和控制的相关智力积累和贮备与西方海洋强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海上软实力的差距,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弥补。
中国海上崛起还面临着众多的强有力且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竞争者,除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强大存在和影响之外,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力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这些国家可能会采取形式各样的制衡措施,这极大限制了中国的海上抱负。这些竞争者对待中国海权的消极态度和中国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缘环境一起构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环境。
更何况,美国的海上霸权注定是个历史的产物,其本身也处于不断地衰落之中,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世界海洋的控制强度总体上也呈下降的趋势。即便美国将来依然能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和强大的海上军力,也无法逆转这种下降的趋势。换句话说,美国式的海洋霸权将越来越成为过去式。
中国周围的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当代海权观念核心的特点,就是海上力量已无力追求单极的全球霸权与秩序,相对于日益崛起的太空和空天复合力量,海权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对于拥有绝对海军优势的国家,在国际政策中,单纯利用海军优势也不可能达成自身的利益。
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存的发展,导致使用海上武力的成本急剧攀升,效益下降;同时,也是因为技术的变迁加速了海上权力的分散,大陆权力正借助反介入技术和太空力量开始向大洋延伸,传统上的海洋霸权越来越难以构建和维系。
中国的一带一路
而与之发展形势正相反的是,全球性的海洋问题却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的海上安全挑战越来越大,任何国家想要单打独斗,建构霸权下的和平,都将不堪重负,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间的海上协调将是维持海洋自由与安全的唯一出路。
海上霸主终将成为过眼云烟,继续追求海洋霸权,任何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将愈发力不从心且不切实际。
历史上,法国和德意志帝国都先后拥有过世界第二的海军,但一旦与作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英国开战,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因而有人指出,从海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角度看,在与世界第一的海军较量时,世界第二的海军与世界第二十第五十的海军在最终结果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中国为什么要抵制海上霸权诱惑
英国的伊丽莎白航母
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军事技术的发展,部分改变了这一状况。海军的运用方式和效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导弹、远程战斗机等以陆地为平台的武器的发展,以及太空力量的加速建设,一支不太强大的海军,在强大的陆上反介入或区域拒止力量的协助下,即使面对世界一流的海军,也可以自保,甚至还能获取毗邻本土海域的制海权。
中国是一陆一洋的大国,美国是两洋一陆的大国,欧亚大陆在世界的地缘重要性要远超美洲大陆,中国崛起后,其在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影响力很可能会超过美国,而美国在两洋的战略优势则很难被超越。
美航母战斗群炫耀武力
若干年后,中国凭借一流的陆缘优势和二流的海权,美国仰仗一流的海权优势和二流的陆缘权力,将会形成稳定的战略平衡。中国海军不必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主导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海外利益类型也使得中国没有效仿美国海上霸权的必要。尽管海外利益的拓展、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等因素都刺激中国发展远洋海军,在世界各主要海域显示存在,但中国海军在印太以外海域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于保护经济权益及应对海盗等非传统威胁;二是在于维护世界海上航行自由、进行灾难救援等非战争应用,积极为世界海洋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自己应有之贡献。中国的海外利益大多属于友好经济合作的范畴,不同于美国的霸权利益以及历史上其他海上大国崛起时追求的殖民利益。
对于维护中国海外利益而言,海上力量更多的是作为外交的后盾或者工具。中国海外利益的特点及面临的客观条件意味着,中国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如美国等国一样,利益到了哪儿,军舰就需要开到哪儿。中国海军需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力量,对潜在对手实行心理震慑,有效配合外交工作的开展,但并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在全球海域都具备进行中大型规模战争的能力。
中国有很多项世界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很可能会步入世界前列,不过除非军事技术出现颠覆性革命,否则中国很难成为世界海上老大。这种认识是基于地缘状况、先天禀赋、时代条件及军事技术等重要因素的综合理性分析。
中国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海洋大国所没有的复杂地缘环境。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是大国势力聚集地,而且中国在陆海两个方向均面临着巨大挑战,陆海通常很难兼顾,自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到陆地方向和海洋方向的双重伤害。
自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到陆地方向和海洋方向的双重伤害。
今天的中国虽然免除了遭敌大规模入侵大陆腹地的危险,但陆上安全形势也并非高枕无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永远不可能具备美国那样的地缘优势,可以几乎不考虑陆上威胁,而集中精力与资源于海军建设及海洋事业的拓展。
从对海洋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国近海的地理条件对中国海军的作战行动弊多利少。中国近海南北长,东西短,且与太平洋及相邻海区之间的联系为岛屿、海峡所割断,呈现半封闭海区的特征,战时易遭敌兵力封堵分割;美、俄、日、东盟等海上战略力量环伺正面海区边沿展开,造成中国海军兵力出入大洋为人所控制;黄海、东海的战略纵深较浅,使中国海军兵力在这一海区活动受到较大限制。
美国遏制中国的两条岛链
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除了台湾东海岸以外,却少有能直通大洋的通道。西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岛链成为中国军事力量从近海出入大洋的障碍,而且,美日等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持质疑态度的力量控制了几乎岛链上所有重要的岛屿及其附近的重要海域,战时,中国海军进出岛链的通道将直接受制于人。
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国缺乏必要的海洋智力和文化储备。历史上,中国长期拥有强大的陆权,但在陆地方向也长期存在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政权接力似的威胁着中国的北方,而在与它们的较量中,中原王朝又一般处于下风。近代以来,沙俄的扩张和苏联的霸权也曾给中国的北部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由于生存的需要,中国长期有着重陆轻海的传统。此外,数千年农耕文明所赋予的内向性民族性格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依然是中国走向海洋的精神羁绊。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缺乏海军传统、海权思维及海洋意识,对大海的认识、利用和控制的相关智力积累和贮备与西方海洋强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海上软实力的差距,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弥补。
中国海上崛起还面临着众多的强有力且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竞争者,除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强大存在和影响之外,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力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这些国家可能会采取形式各样的制衡措施,这极大限制了中国的海上抱负。这些竞争者对待中国海权的消极态度和中国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缘环境一起构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环境。
更何况,美国的海上霸权注定是个历史的产物,其本身也处于不断地衰落之中,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世界海洋的控制强度总体上也呈下降的趋势。即便美国将来依然能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和强大的海上军力,也无法逆转这种下降的趋势。换句话说,美国式的海洋霸权将越来越成为过去式。
中国周围的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当代海权观念核心的特点,就是海上力量已无力追求单极的全球霸权与秩序,相对于日益崛起的太空和空天复合力量,海权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对于拥有绝对海军优势的国家,在国际政策中,单纯利用海军优势也不可能达成自身的利益。
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存的发展,导致使用海上武力的成本急剧攀升,效益下降;同时,也是因为技术的变迁加速了海上权力的分散,大陆权力正借助反介入技术和太空力量开始向大洋延伸,传统上的海洋霸权越来越难以构建和维系。
中国的一带一路
而与之发展形势正相反的是,全球性的海洋问题却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的海上安全挑战越来越大,任何国家想要单打独斗,建构霸权下的和平,都将不堪重负,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间的海上协调将是维持海洋自由与安全的唯一出路。
海上霸主终将成为过眼云烟,继续追求海洋霸权,任何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将愈发力不从心且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