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铁早有丑闻:2000年三峡工程差点被坑

2017-10-17 13:08:59   

近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大规模造假丑闻浮出水面。且事态持续升级,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被坑企业已达500家!其中,不乏波音、空客、丰田、三菱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制造走下神坛,不再是神话。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的2000年,中国的三峡工程就差点被日本钢铁坑了。事情经过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篇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政综合性半月刊《大地》杂志在2000年发布的旧文。
《特写:三峡工程首例对日索赔纪实》全文如下:

2000年5月8日上午,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三峡工程办事处检验员王春来正在当班,接到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来人的报验:“从日本进口的一批热轧钢板到货了,请求尽快检验。左岸电站工地最近就要投入使用。”
据介绍,这批钢板主要是用来制作直径12.4米的引水钢管,直接相连于左岸7-14号水轮发电机组的蜗壳部位,将被浇筑在混凝土坝身上永久使用。三峡工程有关专家说:“这是承接三峡工程心脏的主动脉血管,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内在质量,业主上上下下都很重视。特别是承受着来自库内393亿立方米水形成的几十万吨、甚至是几百上千万吨的强大压力,所以对板材质量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等四大项技术要求极高。”为此,三峡工程业主在年初运用国际招标方式,通过日本出口商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优中选优地选定了日本钢铁制造业巨头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总合同量达4000吨,价值170多万美元,要求5月份全部运抵三峡坝区,6月份投入使用。此次报检的首批共60块,重669.408吨,货值28万多美元。按照工程进度要求,这批钢板如果检验合格,立即被巨型卷板机加工成1/3弧状,然后吊运到施工现场焊接成引水管通道。
左岸电站是三峡二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1998年浇筑站房基座,预期2006年建成发电。今年是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的关键时期,一旦贻误一天,就有可能对一环扣一环的三峡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三峡全景图片来源: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次日上午,王春来向检验局驻三峡办主任余良报告了有关情况,早早来到会议地点,与这批进口货物相关的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的几个单位和监理单位西北水利设计院,以及日方住友金属都派出项目负责人或代表,就这批钢板检验事宜进行了商谈。大家依据小王的意见确定了检验程序,然后,一齐来到钢板存放现场实施抽样。
经抽样检测,这些钢板每块长13.15米左右,宽1.72-2.03米不等,厚度均为58毫米,平均每块重11吨。抽检的样板尺寸规格和外观质量均符合合同要求。
5月11日,小王又会同三峡工程业主方面从5块样板中,截取大小尺寸为250×60mm样坯,送往国营403厂实验室进行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实验,这是我国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钢材实验室。
然而,检测结果却出人意料,实验报告显示:在检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冲击韧性等4个项目中,1-4号试样的冲击韧性达不到合同要求,也与日方合格单提供的技术数据相差甚远。

“不合格?不可能!”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头号钢材生产强国,从品种规格到质量精度无一国家能比,咋会有问题呢?”
“人家厂检合格单做的多细,详尽列出了各类技术项目的检验数据。这些结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合同要求……”
“这是特种钢材。会不会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满足不了要求,才检出不合格的呢?”……
由于首先检出日方钢材质量问题,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给三峡办的检验检疫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把‘合格’当成不合格,影响了三峡工程建设进度,检验检疫部门负不起责任,自身的声誉也将受毁;把‘不合格’当成合格,一旦三峡工程出了质量问题,检验检疫人员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三峡办余良主任和检验员王春来俩人一合计,决定扩大抽样比例,进行二次实验,在原来5块样板的基础上,再增加抽取5块样板,重新进行4个项目的全面检测,重点做好冲击韧性和延伸性能实验。
5月30日至6月6日,余良带领小王天天守候在实验室,组织人员一次次认真地进行检测……
实验中,他们还邀请三峡工程业主的监理单位,对从制样到检测的每个环节都实行跟踪现场监理,进行全程录像,再一次证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对这批钢材的检验是认真的、科学的、严格的,实验室的加工条件、人员素质、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也都具备了实验要求,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一并不尖端的常规实验。
第二次的实验报告出来了,标明样品仍然不合格。他们还发现不少检测数据不是分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离散度很大,由此进一步判定板材整体质量不均匀。三峡办的检验检疫人员再次断定这批板有质量问题。余良、小王他们来不及多想,迅速把这一重大情况向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作了报告。最后,经研究确定,立即向三峡工程业主通报了检验结果。


三井物产的部分钢铁制品图片来源:三井官网

按照中国检验检疫要求,三峡工程业主有关方面,把检验结果向日方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作了简要通告,要求日方尽快派人前来处理。
谁知日方却以傲慢的口气,回绝道:“不可能,不可能!我们是世界上一流的名牌企业,绝不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你们的检验数据忽高忽低,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最后表示,他们希望看到中国检验检疫的正式结果证书,否则是不会前来洽谈的。
为慎重起见,6月13日,余良和王春来带着有关资料和样坯赶到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有关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局领导指示将有问题的两个炉号、4块试样送武汉钢铁研究所,就冲击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再次实验。结果显示,其中3块试样的冲击韧性依然不合格!
一套样坯,两处实验场所,三次检测均出现不合格。该批钢板存在品质缺陷,已毫无疑问。
6月19日三峡办在三次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拟出了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经省局主管副局长审定签发,给日方以明确和肯定的答复。

接到中国官方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不合格品质证书后,日方也似乎感到了事情不妙,迅速组成了庞大阵容的谈判小组,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总部代表植田浩幸及武汉办事处负责人川岛诚一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技术负责人大西一志及上海办事处的渡边太郎等有关专家人员赶到宜昌,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会谈交涉。
6月22日上午,中日双方第一次短兵相接地坐在了一起,就钢板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始谈判。中国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谈判的第三方,首先向日方通报了检验结果,并就整个检验过程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
然而,日方对此不屑一顾,时不时打断中国检验检疫人员的发言,咄咄逼人地再三质问。一会说中方抽样不规范,一会说中国实验室条件太简陋,一会又说检测标准是不是不科学……凡此种种,归结一点对这一结果表示怀疑,不能接受。还一再反复强调,他们的钢板是按合同要求规规矩矩组织生产的。


大西一志 左起第四位图片来源:新日铁官网

面对日方的无理狡辩,我检验检疫人员也毫不示弱,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一一予以回应和驳斥……
谈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你来我往,频频过招。末了,日方看使出浑身解数也压不住中国人,不得不向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复验要求,并由三峡办一起与日方三井和住友两株式会社,在工地现场进行共同抽样。这一次又从全部炉号中抽取12块钢板(包括前面所抽取的10块),再从其上截取尺寸为300×85mm的样坯。日方同时还把2号和9号钢板的试样,带回日本本土进行检验。
根据日方要求,有关方面着手对出具证书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依据商检法实施条例中所规定的复验程序,宜昌局在省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特意聘请省局化矿处处长刘中南为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刘定发和钢材科科长邓富强为专家组成员的复验专家小组,具体承担这批钢板的复验和证书的复核工作。专家们慎重筛选决定,把所取样坯送往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委员会认定的武钢集团质检中心CCIBLAC实验室进行检测。
正当专家小组在武汉准备展开工作之机,不料“留守”的日方代表川岛诚一郎、渡边太郎二人按总部的“旨意”,向专家小组提出了一个个非份要求:首先一定要由他们在武汉选实验室,遭到中方拒绝后,又提出希望参加实验全过程,从样坯加工和试样检测都能够在场。
对日方这一“鬼把戏”,几位专家心知肚明,复验室能受日方左右?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更是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尊严和主权的体现。刘中南处长义正词严地指出:“我们的复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法律依法进行的,本着科学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会偏听偏信哪一方,也不会受任何一方的影响和支配。既然你们委托我们复验,我们有权利按规定选定实验室,并对结果负责。你们的这些要求,在国际贸易中无论哪国的公正鉴定机构也不会接受和答应的。”


2005年12月7日,三峡右岸电站吊装完成的一台机组蜗壳,与大坝引水管相连,蜗壳中间是座环固定导叶图片来源见水印

一席话,说得日方代表尴尬至极,再不提其它“想法”了。……
7月4日,专家小组出具的复验报告,正式传真到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受其委托,根据国家局《进口商品复验办法》的规定,对三峡办出具的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按照TGT-TGP/EM200001JP合同规定,我们对检验该批进口钢板所依据的标准、方法及检验程序进行了审查,认为整个检验符合合同要求。三峡办与日方共同抽取的12块复验样品,专家组依据合同规定的标准,制定了检验方案,并决定此次实验在武钢CCIBLAC实验室进行。专家组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监督,实验程序符合标准规定,检测结果见CCIBLAC实验室报告。根据报告,专家组认为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的检验结果是正确的。”

向日方作最后摊牌的关键时刻到了!
7月12日,中日双方再次会聚三峡坝区进行第二次谈判。这一回,日方派出了以高级专家、住友金属本部厚板部主任永吉明彦为代表的5人谈判小组。
中方首先向日方宣布复验结果,并紧紧围绕着钢板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日方厂检合格怎么解释,日方对三峡工程这一项目工期延误应负的责任,如何尽快向中方作出应有的赔偿并保证今后供货质量等关键问题,向日方展开了质询。
这一次,日方与上一回仿佛判若两人,不仅对中方友好客气,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敬。最后十分认真地表示:“完全信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复验报告!”又承认因其采用了尚不成熟的“新”的生产工艺,致使钢板质量出现偏差。就此进一步做了一连串的“解释”。
后来,中方得知中国检验检疫的复验结果,与日方带回国内的样品检测结果是十分一致的。


三峡电站左岸厂房机组图片来源见水印

日方代表永吉明彦在会后不得不站起来,对中国检验检疫在这批钢板检验中所做的一切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因其钢板质量问题所给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给予深刻道歉;对已检出的不合格炉号钢板答应全部退换;对剩余2个炉号暂未发现质量问题的14块钢板,愿意协助中方实施逐张检验,如不合格也一并退货。今后供货中,一定保证钢板质量。由此,给中方造成的损失,日方“将尽快派人前来进一步洽谈,并积极进行作出赔偿”。
谈判结束后,检验检疫人员又按照谈判结果,应中日双方的申请,对另外两个炉号的钢板,进行了逐张取样检测,其结果仍达不到双方约定的合格比率要求。至此,日本住友金属发来的首批60块钢板,被整批判为不合格品,作全部退回处理。
三峡工程业主各方对中国检验检疫人员,在这次历经2个半月的引水钢管进口钢板检验、出证和谈判中,所表现出的严谨求实、公正科学的态度和敢于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较量、斗智斗勇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介。对他们尽职尽责、严格把关,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设和千秋大业质量所做的大量工作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谈及此事,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厂坝部副主任沈善良赞不绝口:“太感谢中国检验检疫的同志们了!多亏了他们把‘关’把的严,及时发现了钢板质量问题。要不,引水管用上了这些钢板,就可能出现重大的事故!”
那么,可能出现的事故程度究竟如何呢?
接着,这位教授级高工向记者形象地描述道:
水轮发电机组引水钢管设计上要求是永久性使用不修复,所以对钢板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由于水是从110多米高的闸口通过引水钢管排山倒海般喷涌而下,流量达每秒1020立方米,形成雷霆万钧般的强大的惯性,冲力有数十万吨。这就要求引水钢管管壁的抗压能力至少为1.75兆帕的极值,经受的冲击功要求达到大于40焦耳,才能保证引水管道不致于破裂。否则,像这样的冲击韧性严重不合格的钢板用上了,别说引水管不可能保证几百年上千年不出问题,即便要求试运行就有可能发生钢管爆裂的重大事故。
如果真这样,那事故将是灾难性的不可估量的。因为钢管破裂犹如管涌,浇筑在管道上面的三、两米厚的混凝土,何以抵挡这万钧之力呢?再说要关掉大坝内引水钢管进水口的巨型闸门,至少需要3.5分钟。也就在这顷刻间,左岸整个电站厂房及14台机组,将会化为一片汪洋,机毁人亡直接损失得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之巨。若重新进行修复,至少需要一年。这期间,首先要扒出钢管、拆掉厂房和发电机组,加上维修重建要比原始初建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波及到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把住了“关”,排除了发生天大的灾难性事故的可能性。他们为三峡工程建设立了大功,也维护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神钢”造假门:三个原因使“日本制造”走下神坛最近日本著名的神户制钢厂因为曝出质量造假丑闻,而身陷指责。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制造”神话走下神坛。那么到底是哪三个原因使曾经令人顶礼膜拜的“日本制造”走下神坛?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做出了总结。
据“长安剑”16日发文称,持续了一周多的日本“神钢”造假门,一直没能退出中国人的视野。为什么大家如此关心一个制钢厂,而且是外国制钢厂的品质优劣?



创立于1905年,作为日本工业三大主力厂商之一,“神钢”这批有问题的产品涉及范围之广,上至飞机、新干线所用零件,下到易拉罐材料。目前全球受到波及的企业超过500家,事态进一步严重。
“神钢”事件足以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恐惧与潜在的危险。就在丑闻爆发后的10月15日,该公司提供给福岛第二核电站的铜合金管道等也被查出指标造假。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负责人已专门约谈该公司总裁,强调其丑闻“有损日本制造业的声誉”。

除却这一点


所有的爱恨情仇


皆因四个字




日本制造:买买买?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还记得抗战时期《游击队之歌》里的这句歌词吗?在当时,日本制造的武器水平远超国内,日本制造之精良可以从这个细节略窥一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拿着日本人制造的武器打败的日本人。



二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各方面百废待兴,而日本人再次凭借着聪明才智与踏实肯干的匠人精神,成功的从战败国创伤的阴霾中走出,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日本崛起,制造业的贡献功不可没。直到今天,世界500强里的日本企业也多以制造行业为主。当人们关注日本制造业成功经验时,往往聚焦于产业政策、企业精益求精的制造理念、不断创新的努力以及拥有众多匠人精神的忠诚雇员。
而实际上,日本制造业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其背后庞大的宣传机器为Made inJapan(原产日本)以及Made byJapan(日本制造)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了近乎宗教式的追逐。
“日本制造”曾代表着东亚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连卖马桶盖都比别人卖的好。



曾经三个人买了五只马桶盖的段子,流传至今。提起中国游客,免税店的员工都难掩喜悦之情:“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不止如此,从电饭煲到私家车,从Gameboy到计算机,最近两年又开始流行日本感冒药和眼药水。曾几何时,日本制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度成为高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



8日,“神钢”董事长川崎博的低头道歉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日本制造”的机会。



最近几年,被中国人熟知的日系大品牌经常爆出质检丑闻。从丰田召回门到高田气囊数据造假,“日本制造”不再是一个神话。
如果上述事件说明的是日本制造业成品出现了问题,那么“神钢”事件说明的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基础制造业也出现了问题。
“日本制造”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日本本身是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日本制造的成本日渐升高,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和垄断,开始故步自封,已经渐渐无法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是日本的制度开始趋于僵化,创新乏力。日本媒体曾指出:“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个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会多问。”
“日本制造”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追求极致。这本来是好事,但这个时代的竞争,焦点已不仅限于更加优化的工艺能力,更需要颠覆式的创新。
三是“中国制造”带来的竞争压力。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得“中国制造”在与世界水平“失联”多年之后,重新找回了自身定位,已经开始挑战日本制造业的高成本模式。
富士、索尼、松下,这些曾经创造神话的品牌,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华为、中兴、长城汽车,已经悄悄开始了中国创造的全球化布局。
今天,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做衣服、造鞋等简单工艺,一个接一个的制造业神话不断涌现:高铁、大灰机、卫星、载人航天、航空母舰……



从成本和技术,质量,三方面对日本制造业巨塔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当“日本制造”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其他国家赶超,企业若想维护自身的品牌地位,不得不追求销售业绩,因为这关系到生死存亡。
而当今天下,科技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谁掌握了创新的原动力,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抓住了当下的机遇,谁就有可能带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日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持续创新,本都守不住。
我们具有日本所不具备的一样东西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奋起直追是从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而当时的日本正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客观的说,“日本制造”不仅曾是样板,还是老师。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连被称为“洋火”的火柴都自己生产不了,而今天,无论是入海的蛟龙还是上天的神舟,我们都可以自主制造了。我们看待日本这个邻居加老师,已经没有仰视的眼神,更多的是把日本制造发展中的问题引以为戒,实现弯道超车。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工业硬基础做支撑,更需要中国人有笔直的腰板站起来“发声”。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创新。华为的手机在欧洲以及非洲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日本所有手机生产商总和。它从默默无闻的品牌,到国内家喻户晓,再到畅销世界的品牌。中国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中国的产品已经由数量向质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科技创新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理念。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品牌与口碑的价值,将其视为生命。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开始意识到祖国市场的广大,回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创新”,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已经具有了一样日本所渐渐不具备的东西——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们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建立起来了一套从重工业到轻工业都很完备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原生动力和基础。
从一颗螺丝钉到C919大灰机,我们都能自己造了。
不仅日本,包括俄罗斯、美国、欧洲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自由市场以利益为基础,自身总有短板。
而我们,始终将民族复兴的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因此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印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敢用几代人干一件事的胆魄,只有中国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