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奕柯:长征七号:近似实战的战略反导演练?

2016-06-27 08:25:26   

近似实战的战略反导演练?--透过新闻品含义


随着“长七”首飞成功,人们的兴奋点转到“缩比返回舱”上。笔者对返回为何采用“弹道方式”突发兴趣,随意遐想了一番,道来和军迷朋友探讨一番。

先看新闻: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为何要在东风着陆场返回?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6/25/c_129089931.htm
······
为什么在这次任务中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返回?到底有哪些考虑?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25日进行了权威解读。
  “着陆场的确定与这次发射任务的试验目的有关。”卞韩城说,根据任务方案,搭载返回舱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设计,获取气动力和气动热等相关数据,为新一代飞船研制积累实验数据。“为了更好地检验返回舱,需要在返回段设置出最复杂的气动环境和着陆环境进行试验。”
  在飞船返回阶段,首次采用弹道方式返回——在长征七号上面级和返回舱组合体分离后,指挥控制中心不对返回舱进行控制,返回舱依靠分离时的速度和姿态返回着陆。“相当于我们扔一块石头,从手里扔出后的石头的落地方式。”卞韩城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返回舱着陆的过程中,由于它会受到风速等气象因素影响而改变轨迹,所以增加了飞船着陆点的不确定性,使着陆范围扩大。目前设定的返回舱着陆区域范围为2万多平方公里。“虽然增加了测控回收难度但却能获得更为珍贵、真实的实验数据”卞韩城说,为了满足这样的返回方式,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着陆场空间。
  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地域辽阔而且人烟稀少,“相比于四子王旗,这里更适合执行这次搜索回收任务。”卞韩城说。······


简略评析:
熟悉我国国防科技重大试验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惯例是“一次试验、多重验证”,有些是公开的,有些则保密。这次缩比返回舱,重2.6吨--俨然是个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嘛!过去的返回舱着陆都有主动控制,由地面发送指令、调姿、动作,这与真实的弹道导弹轨迹是不同的。而此次的无控“弹道方式返回”,则提供了逼真的来袭“弹头”情境。
















返回舱着陆场示意图。



既然有“弹头”打来,何不“真刀真枪”地练一下战略反导?探测、捕捉、计算、发射(模拟)。再看着陆场地的选择--“东风着陆场”,离酒泉卫星发射场约百公里。那边办事方便么!

联系到老美近期的焦虑和狂躁,今天的《中俄联合声明》甚至发出“尽一切努力防止世界大战悲剧重演”的警号!

我们必需有所准备!


联合声明.jpg (41.27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6-26 13:51 上传


此时的演练既可检验我们近似实战的反导战力,又可震慑图谋不轨之徒,何乐不为?长征7号整流罩坠黄岩岛海域




2
71长征7号成功发射。“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这几句话,一直在耳边回荡。
之后我们听到的新闻就是发射成功,载荷顺利入轨,那在此过程中火箭怎样了呢?包括位于琛航岛上、我国唯一的深海陆基测控站——西沙测控站在内的各方测控点,接力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到中心。火箭大部分残骸准落在南海,其中,整流罩残骸溅落在黄岩岛附近海域。
火箭发射后,167秒,火箭助推器最先分离。


火箭助推器分离(没有整流罩分离画面,大家将就下吧)

182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此时,火箭已经飞出地球大气层。
211秒,整流罩分离。地面跟踪测量数据显示,长征7号整流罩残骸溅落中国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
火箭残骸的飞行路线,与火箭、载荷一样,也要经过周密的计算,以划定落区,通知疏散,避免伤及地面、海面人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李聃曾介绍说,控制落区主要是靠轨道设计,必须确定助推器耗尽关机时的速度、位置和高度,要满足我们事先计算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它会自由落体,下来以后会落在我们设定的区域。所以,在飞行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计算火箭的位置。
另外,按照任务计划,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在东风着陆场返回。这是第一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启用东风着陆场,此前,它一直作为四子王旗的备用着陆场。
为什么在这次任务中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返回?到底有哪些考虑?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25日进行了权威解读。
“着陆场的确定与这次发射任务的试验目的有关。”卞韩城说,根据任务方案,搭载返回舱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设计,获取气动力和气动热等相关数据,为新一代飞船研制积累实验数据。“为了更好地检验返回舱,需要在返回段设置出最复杂的气动环境和着陆环境进行试验。”
在飞船返回阶段,首次采用弹道方式返回——在长征七号上面级和返回舱组合体分离后,指挥控制中心不对返回舱进行控制,返回舱依靠分离时的速度和姿态返回着陆。“相当于我们扔一块石头,从手里扔出后的石头的落地方式。”卞韩城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返回舱着陆的过程中,由于它会受到风速等气象因素影响而改变轨迹,所以增加了飞船着陆点的不确定性,使着陆范围扩大。目前设定的返回舱着陆区域范围为2万多平方公里。“虽然增加了测控回收难度但却能获得更为珍贵、真实的实验数据。”卞韩城说,为了满足这样的返回方式,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着陆场空间。
返回舱成功着陆 长征七号首飞任务目标全部实现




18
据新华社6月26日消息称,6月25日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今日15时41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滩成功着陆。空中搜索分队正在对返回舱进行处置回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高约2.3米,最大外径2.6米,总质量约2600千克,于6月25日和远征1A上面级一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时间约20小时,主要用于获取返回舱飞行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黑障通信技术试验。
15时41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利用伞降系统成功着陆,外观良好,状态正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




正在处理返回舱


“小黄帽”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为了让多用途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航天科研人员们这次为返回舱戴上了一顶全新打造的“小黄帽”。别小看这顶“小黄帽”,它不但跑得比声音还快,而且还可以矫正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的飞行姿态,是安全返回路上的重要一环。
“小黄帽”全称为“超音速稳定伞”,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8所为我国飞船主降落伞系统配备的首顶超音速伞。与神舟飞船返回舱主伞惯用的红白相间图案不同,超音速稳定伞是通体的黄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8所的科研人员介绍,多用途飞船返回舱像一个头部窄巧、底部敦实的“不倒翁”。在再入飞行过程中,返回舱将采取大底朝前、小头朝后的“仰卧”姿态,安装在头顶的主降落伞系统会顺势迎风开伞。但返回实验舱的气动外形是未经在轨飞行试验验证的全新设计,在再入飞行中有可能会出现小头朝前、大头朝后的“俯冲”姿态。一旦返回舱逆风而行,主降落伞系统将无法顺利工作。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科研人员在主伞舱旁边安装了“小黄帽”。如返回舱出现“掉头”现象,“小黄帽”可凭借风力矫正返回舱的飞行姿态,从而保障主降落伞的正常工作。
科研人员介绍,“小黄帽”充气张开后呈半球形,用长达20米的细长连接带拖曳着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神舟飞船、嫦娥五号试验飞行器使用的航天器降落伞一般都是在亚音速条件下打开。从大气层外返回地球,并在超过1马赫的超音速条件下开伞飞行,“小黄帽”是头一个。因此它要应对更加恶劣的环境,如剧烈震颤、反复充气以及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等。
为了帮助“小黄帽”应对重重考验,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在伞形选择优化、材料特性研究、主要承力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并经过风洞试验、高塔投放试验、结构强度试验等实验验证,最终确定了“小黄帽”的技术状态。
据介绍,目前在我国航天系统里,“小黄帽”和它的朋友们已达数十种不同类型,包括平面圆伞、十字形伞、导向面伞等各类伞形,并成功应用于探空火箭回收、返回式卫星回收、载人飞船回收等领域。其中最大的降落伞主伞伞衣摊开后相当于3个篮球场大小,伞绳拼接为一根后将长达4.4公里;最小的伞面积不超过0.1平方米,包装后体积不超过一本新华字典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