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鸟上舰6代机,已提前用上了7代机上才会有的矢量喷射技术?

2025-10-12 20:24:51   

闲来无事,回看已经公开的,怪鸟上舰6代机在地面滑跑期间的相对高清图片,就会发现2个以前已经注意到,却没有深度思考其实际用途的、以前也没有先例的,堪称十分奇特的外露设备!这就是在这种6代机的有人驾驶座舱的“后脑勺”位置,居然有2个按照中脊线左右对称的凸起装置!这种配置,在全球以前的所有1到5代的喷气战斗机上从来都没有见过!包括F22A、F35全系列,甚至自家的35与重型5代机上都没有类似的装置。自家的35系列,以及最新改进版的重型5代机,甚至包括双座型号,他们的座舱后部不透明的部分都进行了有意识的加高。但是基本都是从高到低的、十分平滑下降的曲线,完全看不到了后脑勺到后脖颈的位置上出现如此明显、如此突出的特殊新结构。甚至即使到,

图片

已经同样飞上天的银杏叶重型6代机上也看不到类似的装置。或许银杏叶有同类设计,但是因为整体图片没有在地面上滑跑的怪鸟6代机这么外表高清,因此暂时看不到。但是本号认为银杏叶6代机大概率不存在座舱之后的类似装置。因为两者的外观与整体气动布局大相径庭;这两个特殊装置,弄不好就是上舰怪鸟所特有的。如果确定是独有,那么再进一步探讨是做何用途?是数据链天线、高频卫通天线,还是向后的高敏感光电探测探头,还是特殊的增强隐身的装置?首先可以排除刀片数据链天线的可能性。因为可以明显看到后机身的上下表面,已经各有一个很显眼的刀片数据链天线的存在!也不可能是隐身机上常见的龙伯透镜。因为龙伯透镜相对突出,大家都见过其外观样子,现在这两个装置,

图片

处于半埋半露的状态,又非常的突出向后,但绝对不是龙伯透镜。那么会不是高频卫通天线?也可以直接否认!因为高频卫通天线是与高空的卫星直接交流,快速收发信号,因此一般都安装在战斗机的机体上表面的背脊中部,呈现圆盘或者类圆盘的水滴型,表面相对光滑以减少空气阻力与雷达波的反射效果。只需要透波复合材料做表面即可,一般是战机脊背上一个不太突出的圆盘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在背部的中脊线两侧设置对称的2个,再说卫通天线也不是这个样子。在地面上滑跑状态的怪鸟6代机的背部卫通天线,原则上也可以看的到。就在后机背刀片数据链天线之前的大约1米的位置上,只不过此处因为双发动机舱上部对称的凸起,导致卫通天线正好位于两大发动机舱之间的凹陷处,

图片



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顶部。那么会不会是向后的光电探测装置,或者是等离子隐身增强设施?等离子隐身喷射窗口如果存在,也应该设置在座舱之前的机鼻之上,而不是在座舱之后。在座舱之后如何用等离子云掩盖最容易暴露的座舱与前机身?是向后的光电探测口?有这个可能。但是向后的光电探测口一般设置在最末尾的尾桁的位置上,只需要1到2个探测装置就可以感应到全机整个180度后半球的来袭导弹或者其他风险。而设置在座舱之后,天然视角严重受限!而且全球面光电感应系统早在5代机上已经普及,基本只需要外观非常小的、表面非常平整的透明玻璃窗口即可,还从来没有见过外观与体量如此双双突出的分布式光电探测窗口。再说全机身除了后脑勺上的这2个,以及传统的EOST之外,

图片

在机身的其他位置,完全看不到类似的装置存在。因此也基本可以排除是向后的光电探测口。排除了所有可能,剩下的多么不可思议,也只有最后一个可能!那就是类似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上才存在的,或者说到七代机才上才会普及的小型矢量动力喷口!空天飞机与未来7代战机都能飞到距离地面60公里以上的稀薄大气中,此时所有的传统气动偏转面都已经基本失效。要维持全机机动能力,只能依靠主矢量喷嘴,以及机身上分布的小型矢量火箭!而怪鸟6代机采用主机翼翼稍的偏转力矩加二元矢量喷嘴实现高机动,完全没有垂尾与平尾,也没有高效鸭翼,一旦飞到40公里高度或者更高,单纯靠尾部2元矢量喷嘴机动明显不够了,于是在机身中轴线附近的前机身提前增加2个高效矢量喷射喷嘴,



这种7代机才有的装置就很有必要!实属在关键性能上大大领先现有的任何传统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