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大航天巨头一败涂地:居然被一家成立仅17年的民企碾压
2019-05-26 06:21:31
从美国民营航天企业SpaceX近来和美国航天"国家队"联合发射联盟(ULA)为了几份空军订单频频"对簿公堂"的现状来看,SpaceX这家成立未满18年的航天企业显然还羽翼未丰,需要美国政府的资金培育,但就在近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杰富瑞抛出了一份和航天发射业务有关的营收报告,其中明确指出SpaceX已在火箭发射收入上跃居全球榜首,将美国ULA、俄罗斯赫鲁尼切夫、欧洲阿丽亚娜、日本三菱重工乃至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等竞争对手统统挑落马下……
图为将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发射入轨的SpaceX"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此前类似任务由ULA垄断。
具体而言,在全球去年约80亿美元的航天发射"蛋糕"当中,SpaceX独自切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20亿美元;家大业大的ULA则略逊于前者,切下了近18亿美元的份额……在这两大"吃肉"的巨头之外,欧盟、俄罗斯和日本的"航天国家队"就只能"喝汤",它们的火箭收入基本达不到十亿美元,甚至只能在五亿美元上下打转。
图为日本H-2A火箭第29号箭,该箭执行了日本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商业发射。
事实上,若不是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军用卫星只能在本国发射"的潜规则,三菱重工和俄罗斯赫鲁尼切夫等"国家队"还可能完全陷入颗粒无收的境地:用2018年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进行的6次航天发射为例,其中仅有一次是发射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HTV-7飞船,其它五次都是和地面观测有关的"情报搜集卫星",也就是统称的间谍卫星。
至于实际能挣钱,而非纯靠国家补贴运转的"商业发射任务",日本三菱重工在2015年被Telstar通信卫星公司光顾了仅仅一次之后,也就再也没有梅开二度。
图为在厂房内组装的Telstar-19V卫星,它已经由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日本人等不来订单的原因也很简单:被日本各界用"工匠精神"等幌子吹得神乎其神的H-2系列火箭报价昂贵,几乎是SpaceX的两倍不止。而正是这个原本在美俄日欧等航天发射机构中"蜻蜓点水"的Telstar公司,在尝过SpaceX的"甜头"之后立刻一发不可收拾,指定由后者发射通信卫星,毕竟便宜才是硬道理嘛。
同样的,在面对需要建立66(常备)+6(冗余)颗卫星构成的庞大星座时,著名的"铱星"公司也"冒险"地选择了SpaceX,而事实证明这个被外界广泛质疑的选择无比正确:70颗卫星已经尽数顺利进入轨道,且SpaceX还为铱星公司节省了2亿美元。
图为在Telstar-19V发射任务后返回地面的猎鹰九号火箭芯一级。
正如杰富瑞的分析师在报告中所说,因为带来了"价格竞争",所以SpaceX的到来对于手中有卫星准备发射,乃至于希望拥有卫星的客户而言是积极因素:和其它"国家队"动辄上亿的通信卫星发射报价不同,猎鹰九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报价最低可以压到4000万美元左右,除却价格低带来的无可比拟优势之外,发射门槛的降低也能将极大拓展SpaceX的客户市场。
但从SpaceX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其它国家的"国家队"角度来看,SpaceX的到来无疑是绝对的噩梦。
图为在法属圭亚那准备发射升空的欧空局阿丽亚娜-5ECA运载火箭。
一言以蔽之,对于包括ULA在内的美俄欧日"航天国家队"而言,摆在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也走上类似SpaceX的道路,且砸钱比前者更狠,以图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和前者正面竞争;要么就只能在所谓的"国家合同"庇护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但问题就在于,除却左手ULA,右手SpaceX可以"左右逢源"的美国之外,俄罗斯、欧盟和日本的"航天钱包"并不是哆啦A梦的无限口袋,任"国家队"们想要多少就可以拿多少……
图为搭载欧洲空客防卫和空天分部卫星的猎鹰九号火箭。
从现在来看,SpaceX和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航天国家队"之间的竞争还只停留在单纯的商业层面上,但一方面从短期来看世界航天发射的"总盘子"就这么大,SpaceX多出多少,其它竞争对手就要少掉多少……换句话说,如果此消彼长的态势不能改变,SpaceX很快就会把各"航天国家队"挤进被迫收缩的边缘。
图为SpaceX"星链"互联网计划的两阶段卫星密度图,卫星数量之多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放眼前方,包括互联网卫星、无重力实验室和无重力工厂在内,一大批不同于"星际殖民"的空间应用新概念正在逐渐成型,这一点和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不惜一切代价登月,但后继乏力的情况完全不同——可以这么说,如果哪个国家率先掌握了通向无重力轨道空间的廉价手段,能够将大量载荷以低廉的成本发射入轨,那么这个国家就有机会像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那样,以"赢家通吃"的态势拿下随后数百年的绝对主导地位,甚至于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太空国家"。
图为旨在于能达到地球-火星往返的SpaceX"星船"火箭。
在向前看之后,再重新回到杰富瑞的投资报告文本上吧。考虑到本份报告的"投资"性质,中国航天并未被包括在内,也就没有和SpaceX在图表上"一较高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2018年创下发射数量新纪录,乃至于在数量上赶超美国航天的中国航天并不会较SpaceX逊色。
不过在笔者敲下每一个字符的同时,时间依旧在一去不回头地往前狂奔:俄罗斯人对SpaceX的"梅林"发动机投去不屑嘲笑的一幕不过还未过去十年,SpaceX"重型猎鹰"火箭发布会上的冷嘲热讽,到当今该款火箭拿下"全球霸主"地位之间也不过相隔七八年……不管怎么说,这位航天新秀已经表现出了足够恐怖的潜力,如果不能够迅速对它加以足够的重视,乃至于和它展开全面竞争,后果可能真的会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