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测试!歼20为何被架在半空,专家:中国已掌握关键隐身技术
2018-06-09 14:40:55
最近,一张关于歼-20机身被放在测试高台的图片引起热议,这被视为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地面测试的一部分。可以说,中国闯过隐形技术测量关口,与掌握隐形设计思路本身具有同等意义。

门捷列夫说过,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测量,而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寻找边界”。这一点放到隐形飞机发展上,同样受用。
当前,主流对空雷达的工作频段是微波波段,相应波长在厘米和毫米量级,但通过外观修形、吸波涂层乃至更主动的网电攻击方式,四代隐形机对雷达电波的反射能力将提高1至2个数量级以上。
围绕中国歼-20的隐形水平,恐怕最富争议的莫过于鸭式布局对机头正面隐形的影响。

俄罗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学者弗拉基米尔·伊利因在题为《鸭子不是鸟》的文章里,就声称尽管中国设计师尽可能让歼-20座舱后面的鸭翼、边条和主翼将机身大部分都进行遮盖,但歼-20的鸭翼与主翼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目的是为了给武器舱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
而且鸭翼上有一个上反角,同时机翼上还有一个不大的边条,旨在预防旋涡对飞机的不利影响,这种设计容易造成机翼前部、两侧边条与鸭翼不平行,这就与隐形概念相矛盾了。
事实上,正如已故俄罗斯米格1.44隐形机总设计师别里亚科夫所言的,“设计飞机就是妥协妥协再妥协”,歼-20出于升力、机动等诸多方面考虑选择鸭式布局,就必须在细部设计上寻求精准和技术冗余边界,因此提供严苛的RCS值测试手段就必不可少。
这不仅是对飞机负责,更是对21世纪中国的空天安全负责。
从公开信息看,歼-20的隐形设计,不光对应现有高频段雷达,同时还要应对逐步兴起的低频段雷达,波长在米量级的威胁。

要知道,由于存在电波反射的谐振效应,采用低频段后,目标反射能力增强,传输过程中大气传输损失同时也减小几倍以上,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隐形机的探测距离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我们常说F-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1平方米,这是指X波段,即频率为8吉赫至12吉赫,波长为3厘米,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一般都工作在这个波段。
而如果F-22被工作在UHF波段的雷达照射,即频率为400兆赫兹,波长为75厘米,其反射截面积可能高于0.5平方米以上,这样探测距离就能够增加2.34倍,达到200公里以上。
但是,低频段的雷达,在同样的天线面积的情况下,精度不及高频段的。
鉴于中国是国际上UHF波段雷达开发的领军国家,相信我们所设计的RCS值测试环境比外国对手只高不低,从另一个方面看,“剑走偏锋”的歼-20必将成为中国空军手里的“破门锤”!

门捷列夫说过,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测量,而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寻找边界”。这一点放到隐形飞机发展上,同样受用。
当前,主流对空雷达的工作频段是微波波段,相应波长在厘米和毫米量级,但通过外观修形、吸波涂层乃至更主动的网电攻击方式,四代隐形机对雷达电波的反射能力将提高1至2个数量级以上。
围绕中国歼-20的隐形水平,恐怕最富争议的莫过于鸭式布局对机头正面隐形的影响。

俄罗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学者弗拉基米尔·伊利因在题为《鸭子不是鸟》的文章里,就声称尽管中国设计师尽可能让歼-20座舱后面的鸭翼、边条和主翼将机身大部分都进行遮盖,但歼-20的鸭翼与主翼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目的是为了给武器舱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
而且鸭翼上有一个上反角,同时机翼上还有一个不大的边条,旨在预防旋涡对飞机的不利影响,这种设计容易造成机翼前部、两侧边条与鸭翼不平行,这就与隐形概念相矛盾了。
事实上,正如已故俄罗斯米格1.44隐形机总设计师别里亚科夫所言的,“设计飞机就是妥协妥协再妥协”,歼-20出于升力、机动等诸多方面考虑选择鸭式布局,就必须在细部设计上寻求精准和技术冗余边界,因此提供严苛的RCS值测试手段就必不可少。
这不仅是对飞机负责,更是对21世纪中国的空天安全负责。
从公开信息看,歼-20的隐形设计,不光对应现有高频段雷达,同时还要应对逐步兴起的低频段雷达,波长在米量级的威胁。

要知道,由于存在电波反射的谐振效应,采用低频段后,目标反射能力增强,传输过程中大气传输损失同时也减小几倍以上,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隐形机的探测距离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我们常说F-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1平方米,这是指X波段,即频率为8吉赫至12吉赫,波长为3厘米,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一般都工作在这个波段。
而如果F-22被工作在UHF波段的雷达照射,即频率为400兆赫兹,波长为75厘米,其反射截面积可能高于0.5平方米以上,这样探测距离就能够增加2.34倍,达到200公里以上。
但是,低频段的雷达,在同样的天线面积的情况下,精度不及高频段的。
鉴于中国是国际上UHF波段雷达开发的领军国家,相信我们所设计的RCS值测试环境比外国对手只高不低,从另一个方面看,“剑走偏锋”的歼-20必将成为中国空军手里的“破门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