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吨以上全电动力驱护舰艇,为何至今无实际列装?
2025-05-11 20:19:28
大家的注意力都被10CE横扫南亚天空的壮举所吸引,大多没有意识到,海面上的关键装备也有了最新的变化。这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前2艘最新的5000吨级以上的新青年B大型护卫舰,都已经完成试航,全部交付服役了。而且也不藏着掖着,直接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宣布了这2艘5000吨级的新“大舰”,仍然是全部采用全柴动力。对比原本4000吨的,已经接近40艘之多的A型,仍然是4台柴油主机的基本配置。当然在吨位放大之后,4台新柴油主机的功率也有所放大,可以确保满排接近5500吨级的较大舰体,可以实现28节以上的最高航速,这样就会跟随航母编队进行大范围的海上机动作战。甚至对负责全新柴油主机动力系统的一级士GUAN的事迹,也进行了公开报道。如此简单直白,也从侧面否定了,
原先的2大猜测:第一就是5000吨级新大护是第一种全电动力的主战水面舰艇。第二则是即使不是完全的全电推进,那么也至少会升级成柴燃联合动力。也就是日常巡航用更省油的柴油机,在战斗状态下切换到马力巨大的燃气轮机;甚至是柴燃共同作用下的联合推进。而现在明确报道仍然是4台升级后的中速柴油机,大致会让很多有较高期望值的人稍感失望。毕竟早在至少10年前,就有正式上马全电体制的主力驱护舰的说法。但是无论连续下饺子的小火车还是吾二弟,要么是全燃要么是柴燃交替,反正都是非常传统的、具备2根动力大轴的、纯机械传动的推进模式。到了最近2年,在5000吨级新护模块入坞以后,就传说延耽了10年之久的全电大护终于成型,而且还可以提前为同样是全电动力的,
小火车B,进行变相的提前测试。毕竟新大护的全电动力配置,恰好是1.7万吨级小火车B的一半。而现在连这个猜测都没有落实。那么全电水面舰艇在技术上一直被长期追捧,为何就至今没有落到实处呢?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落实。在舰艇全电技术在10年之前,就非常明确的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之后;也就是“领先就领先超级大国15年”的说法确立后,在8万余吨新式平台的全舰电力管理上已经大范围的实用化,仅仅推进系统本身还没有升级为无轴全电模式而已。而真正全面落实世界超一流的舰艇全电技术的,其实是平时基本看不到、也极少讨论的新式大黑鱼,也就是越来越密集下水的核牙们。其领先程度,足够把弗吉尼亚4甚至哥伦比亚级当即甩出8条街!在这里不展开讨论。那么既然在至少两种,
顶级平台上,全电都已经用的很好,就是不尽快往主力驱护舰上应用呢?并不在于当今全球最早落实全电动力的2.5个参考对象,也就是完全全电的女王级与45型,还有半个全电的DDG1000,他们的全电体系都堪称乐色级别,导致神秘大国不敢轻易的下决心。主要在于目前海上战斗力规模化建设仍然以补课为主。所有主力型号,各子系统必须绝对可靠;更要综合成本可控,有利于短时间内上大批量。而水面全电主力舰即使上马,那么也最多先建造2到3艘,后续测试5年甚至10年,彻底没有问题之后才会上大批量。而这个要求,在总吨位超过380万吨才可彻底达成。因此3年后上马也不迟!
原先的2大猜测:第一就是5000吨级新大护是第一种全电动力的主战水面舰艇。第二则是即使不是完全的全电推进,那么也至少会升级成柴燃联合动力。也就是日常巡航用更省油的柴油机,在战斗状态下切换到马力巨大的燃气轮机;甚至是柴燃共同作用下的联合推进。而现在明确报道仍然是4台升级后的中速柴油机,大致会让很多有较高期望值的人稍感失望。毕竟早在至少10年前,就有正式上马全电体制的主力驱护舰的说法。但是无论连续下饺子的小火车还是吾二弟,要么是全燃要么是柴燃交替,反正都是非常传统的、具备2根动力大轴的、纯机械传动的推进模式。到了最近2年,在5000吨级新护模块入坞以后,就传说延耽了10年之久的全电大护终于成型,而且还可以提前为同样是全电动力的,
小火车B,进行变相的提前测试。毕竟新大护的全电动力配置,恰好是1.7万吨级小火车B的一半。而现在连这个猜测都没有落实。那么全电水面舰艇在技术上一直被长期追捧,为何就至今没有落到实处呢?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落实。在舰艇全电技术在10年之前,就非常明确的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之后;也就是“领先就领先超级大国15年”的说法确立后,在8万余吨新式平台的全舰电力管理上已经大范围的实用化,仅仅推进系统本身还没有升级为无轴全电模式而已。而真正全面落实世界超一流的舰艇全电技术的,其实是平时基本看不到、也极少讨论的新式大黑鱼,也就是越来越密集下水的核牙们。其领先程度,足够把弗吉尼亚4甚至哥伦比亚级当即甩出8条街!在这里不展开讨论。那么既然在至少两种,
顶级平台上,全电都已经用的很好,就是不尽快往主力驱护舰上应用呢?并不在于当今全球最早落实全电动力的2.5个参考对象,也就是完全全电的女王级与45型,还有半个全电的DDG1000,他们的全电体系都堪称乐色级别,导致神秘大国不敢轻易的下决心。主要在于目前海上战斗力规模化建设仍然以补课为主。所有主力型号,各子系统必须绝对可靠;更要综合成本可控,有利于短时间内上大批量。而水面全电主力舰即使上马,那么也最多先建造2到3艘,后续测试5年甚至10年,彻底没有问题之后才会上大批量。而这个要求,在总吨位超过380万吨才可彻底达成。因此3年后上马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