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就发生在中国的邻国,因此中国不能坐视不管
2016-11-26 12:27:46
【“好战必亡”的反思】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其实一直都在打仗。十几二十年一场大战,三年五年一场小战。当然,战争都发生在美国境外,甚至是万里之遥。
一般的看法都认为,美国现在的衰退,主要是打仗消耗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阿富汗战争,还有伊拉克战争,把美军拖入了泥潭之中。
帝国坟场阿富汗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的绰号,美国的战略家不可能不知道,按照我的“漫画看世界”里面相关专题,关于阿富汗和“帝国坟场”的主题,就非常之多。
以911事件为契机,美国侵入阿富汗之后,美国后来陷入了的经济衰退。联系中国有“好战必亡”的古训,人们总会习惯性把美国的衰退归咎于“穷兵黩武”。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认为战争只是一部分原因,以下是一张图表,记录了历年来美国军费的开支状况。这些年军费开支虽然增大,但是考虑美元一直在持续通货膨胀,军费占美国GDP的比例,并没有变态地上升。
所以,说美国衰败于战争,起码不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立国以来,战争一直不断,一战二战还赚得盆满钵满,冷战又赢了苏联。中东地区的战争,虽然直接获利并不大(其实也不小),但是对于稳固美国的全球金融地位霸权,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更不要说,美国掌控亚欧的十字路口。海路陆路都在美军的枪下,这其中的地缘政治效益大了去。起码亚欧一体化,短时间内是很难搞得成的。
美国的问题,我认为在于IT和金融行业的过度发展,逼死了自己的普通制造业。特朗普说美国这十几年来消失了七万家工厂,仅仅每家工厂平均雇佣100-200人,由此导致的失业的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想想苹果公司在美国的员工,只不过几万人,而在中国,一家富士康公司都有一百多万的员工。
贪婪的华尔街,才是美国衰退根源
话题扯得有点远。今天来点评两部电影,都和美国的战争有关。一部是史泰龙的《第一滴血I》,一部是反映伊拉克战争治安战的《拆弹部队》。
《第一滴血》属于动作片的范畴,但是包含了深刻的现实反省;《拆弹部队》则是用接近纪实片的方式,记录一支拆弹小分队在伊拉克的遭遇。
【《第一滴血I》,美国的越战伤痕】
《第一滴血》史泰龙前后一共拍摄了4部(其他几部我找别的话题展开)。作为美式硬派动作片的代表,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使用太多酷炫的特技。不像后来的《终结者》系列电影,科幻色彩十足。
正因为如此,《第一滴血》有着相当令人震撼的真实性。我是在初中时候,露天操场看到这部电影的,当时完全被美式动作片给震住了。只记得场面很大,一个人干一群人,内容什么的,那时候看不懂多少。
现在重温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借着一部动作大片的故事,讲述越战老兵回到美国以后的遭遇,算是用艺术方式展现美国伤痕。
故事的一开始,Rambo出场,按照本子上的地址,还有一张老照片,到湖畔去寻找老战友。
故事一开始就是沉重的:Rambo的战友从越南回来以后,得了癌症死去,染病的原因,是美国在越南使用了大量的脱叶剂(橙剂)。想想美国军人都受害不浅,那生活在当地的越南人呢?
接下来Rambo徒步来到一个小镇,被当地的巡警盯上,认定他是一个流浪汉老兵,想要把他驱离本镇,甚至不允许他在这个小镇吃饭。讽刺的是,这个镇的名字,叫作Hope (希望小镇)。
退伍军人,遭遇警察不公待遇,这就是后来矛盾引发的基础。第一滴血,在美国文化里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意思,Rambo并不想惹是生非,但是也不会任人欺凌。
在美国国内,警察有相当高的权威。可以说是一方霸王,在片子中,对待桀骜不驯的前退伍兵Rambo,他们处理的法子,其实也很常规——痛殴一顿,然后关押,或者轰走。就像他们对付一般的流浪汉一样。
在警察局被施暴,注意Rambo的眼泪
Rambo在警察局遭遇暴力之后,奋力反抗逃出,接下来就是横贯片子主要篇幅的逃亡与追逐。
在片子中,退伍特种兵Rambo在丛林地带,和一群群警察的生死之战,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电影里特有的“主角光环”,把主角过于神话了。实际上,受过严格训练的特种兵。在特定环境下,和地方警察的战斗,完全可以打成这样的局面。——可以自行百度1994年TMJ(谭木匠么?No)。
在第一阶段警察伤亡惨重,而又不能抓住Rambo的情况下。州警察出面来抓人,Rambo的老上级也出现了。电影借用他的口,交代了Rambo的出身。
在Rambo遭遇第二次“围剿”之后,彻底选择了和所有人的对立。他抢劫了军车,然后冲入镇里。满腔怒火燃烧之下,把警察局周围的商店、加油站统统扫射过去,然后一把火点着,再冲到警察局,与那位找岔子的警察寻仇去了。
在电影的最后,被警察重重包围的Rambo,在老上级的劝说下,放弃了抵抗。在放弃抵抗以前,Rambo说的一番话,令人动容:
“我的战友都死了,有的死于癌症,有一个战友在越南,被一个擦鞋的孩子,用炸弹引爆炸死了。”
“我在越南战场英勇作战,还是战斗英雄,回国以后连一个停车场的工作都找不到。”
“我回到国内,在机场被人责怪成杀死婴儿的凶手。”
……
在Rambo抱头痛哭的几段话里,我们看到越战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巨大伤痕。
这里来说一下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由于这场战争就发生在中国的邻国,因此中国不能坐视不管,划定了地面不允许超过北纬17°的红线,同时也给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支援。而当时的苏联,也大量在物质上支持越南。——等于是美国1VS2在作战,同时还要被束手束脚。
这场战争把美国拖入了东南亚丛林的泥潭,久拖不决的战局,也制造了美国国内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也让参战的美国大兵,夹在政治的漩涡里,两头不是人,战场上被动,回国以后又被社会排斥。
用动作片的天然吸引力,讲述一个时代的伤痕故事,《第一滴血I》做到了。所以至今还算是经典之作。
【反映伊拉克战场的《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获得多达6个奥斯卡奖。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
和越南战争以后美国伤痕文艺的氛围不一样,90年代以后,美国加强了舆论控制,战争题材的电影,只能按照美国主旋律的方式拍摄。
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凭借遥遥领先的军事技术优势,在后来的战争中,伤亡很低。不再象越战那样有大量的伤亡,因此国内的舆论压力就少了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后来反映美国战争题材的电影中,就很少沉重的反思。倒是相当逼近现实,同时也充满了焦虑。
《拆弹部队》使用的拍摄手法,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感。所谓拆弹部队,只是一支三人分工合作的小分队。
故事的情节不算复杂。电影一开始,就是一次拆弹行动,由于操作的拆弹机器人带着引爆线出现意外故障,拆弹手不得不上前引爆,而就在此时,炸弹被人用手机引爆,拆弹手来不及撤离到安全区域,就此被冲击波震死。——纪实性的死亡,一直贯穿整部电影。
这一支拆弹专业小分队,又来了新的专业拆弹手。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进来。在詹姆斯的身上,充满了孤胆英雄的色彩,丝毫不畏惧死亡,甚至不惜脱掉拆弹服。后面就是他经历的一场场拆弹,还有一次次地面对受伤和死亡。
如果说,爆炸和死亡是战争电影的套路的话。这部电影中的死亡,却有着一种真实的震撼感——主要来自于非常类似于新闻采访的那种镜头感。
在电影中,最令我瞩目的,不是这些“英勇”的美国大兵。而是一群群木然的伊拉克人。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成年人多半都是一脸的麻木,而且行动都很迟缓,连年的战争,他们已经把生命看得淡薄,每次拆弹行动,总不缺乏围观的人。
除了在军营周围卖盗版光盘的孩子,还有最后一个被绑成人体炸弹的伊拉克大叔,电影里的伊拉克人,都象哑巴一样,瞪着迷茫的双眼,象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这些美国大兵。
而满目的枯黄,加上战争带来的城市残破,无疑让影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绝望之感。
这就是真实的伊拉克。无论是当地的平民,还是美国大兵,都难逃绝望。战争太残酷了,却谁也无法摆脱。伊拉克拿着石头追逐美国装甲车的孩子,象是一种未来的预言——这些人长大以后,也会用枪和炸弹,和美国大兵对话。
在影片的结尾,回到祖国的詹姆斯选择重返伊拉克,他的说法是“那里更需要拆弹人员,避免战友的生命受到威胁”。实际上,这就是战争的一部分。他已经融入了战争。
电影并没有落入俗套的“反战思想”,相反,它更象一部展示伊拉克现实的纪录片。把内容带给观众,把思考也留给观众。
抛开电影中美国“主旋律”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以真实性打动了很多电影评论家,斩获无数大奖,算是一部充满干货的现实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