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款战机火力十足却很低调 令日本舰艇直呼噩梦
2017-06-07 14:50:09
在中国解放军装备的飞机中,有一款十分低调但却火力十足的飞机,这就是歼轰-7A,该机由大名鼎鼎的歼轰-7改进而来。虽然其不像歼-20一样还未出世就备受关注,相反它并没有引起国人太多瞩目的眼光,但它的列装却使得邻国日本感到震惊,究竟这是为何?

大名鼎鼎的中国装备的歼-20
解决大问题,实现海空一体作战!
歼轰-7,中国绰号:飞豹,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双座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主要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的一款多用途的中型歼击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是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对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兼顾对空作战能力,歼轰-7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成功,1998年该机首次公开亮相,主要用来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

歼轰-7进行编队巡逻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南海与越南爆发了西沙保卫战,面对越南海军我军虽然击沉了越南炮舰1艘,击伤3艘驱逐舰的骄人成绩。虽然战果累累但也突显了中国当时空军的装备中缺乏一款可以和海军协同作战的飞机,中国当时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炸机航程短且不具备突防能力,暴露了海军在现代化作战中缺乏空军的空中支援的问题。在之后的中央军备会议中,海军明确强调需要一款具备超音速的轰炸机满足对海作战要求,当时中国装备的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强-5航程短,载弹量小,只有2000KG,而且多为铁皮炸弹,缺少制导炸弹,无法适应未来信息化高强度作战要求,中国当时装备的轰-6虽然载弹量较大,航程也较远,但轰-6缺乏机动能力,面对新型防空导弹,轰-6飞行速度慢不具备突防能力,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具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飞机,不仅要具有使用炸弹、导弹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并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

歼轰-7展现了良好的外挂能力
歼轰-7采用高位双后掠翼标准气动布局,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单面垂直尾翼,一体化现代座舱盖保证了良好的视线,歼轰-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借鉴了美国F-4E飞机使用的AN/APQ 120雷达的工艺和技术方案,既能有效对抗空中目标,也能应对地目标,该机机长21米,翼展12.8米,最大平飞速度1.7马赫,飞机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10吨,11个外挂点,最大转场航程45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650千米,完全覆盖了东海方向。歼轰-7装备了2台国产的涡扇-9(WS-9)加力涡扇发动机。从而使歼轰-7具备较好的机动性能和一定的空中格斗自卫能力,同时歼轰-7的航电系统实现了攻击/导航的一体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作战能力,早期歼轰-7装备了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232H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公里左右,跟踪大约90公里。

改装现代化的歼轰-7A
由于歼轰-7的出色表现填补了中国作战飞机的空白,所以之后中国多次改进了这款飞机,歼轰-7A采用更加先进的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替代了原来的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采用了国产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替代了原来的232H火控雷达,探测距离和功能都有较大进步,特别是具备地形跟随、多普勒锐化等对地模式,可以较好的支持歼轰-7A的远程打击任务,歼轰-7A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干扰吊舱,与机载电子战系统配合,具备发射YJ-91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的能力。

中国空军装备的老旧的强-5攻击机
东海利器,首次亮相震惊邻国!
在歼轰-7之前,中国在东海方向上装备的大多是苏-27,苏-30,就歼轰-7的性能来说,载弹量上已超过苏-30(苏30的载弹量大概是8吨多),其次歼轰-7可以大量的生产和改进,方便大量装备部队不受制约。

俄制苏-30战斗机
据日本自卫队之前披露,1997年11月23日一架日本海自的P-3C反潜巡逻机在我国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截获到大型远程警戒雷达信号,之后日机再次截获通常用于战斗机的X波段雷达信号,日方紧急起飞两架F-4EJ战斗机前往该海域,并在钓鱼岛以西海域上空与中国战斗机相遇,相比之前中国飞机由于航程问题一般都是打个照面,但是这一次中国战机与他们周旋了很长时间,直到F-4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不得不返航的时候,中国飞机似乎还没有掉头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种从未见过的中方飞机就是“飞豹”。
之前还传出歼轰-7可能上航母的消息,对此军事专家表示十分看好,首先歼轰-7就是一款对空,对海,对地的歼击轰炸机,航程远,载弹多,作战半径大,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拥有良好的多用途能力,未来如果能上航母将会更大的扩大其作战半径;其次其最大起飞重量30吨多一点,未来国产航母如果采用电磁弹射的话,这个重量完全没有问题。
大名鼎鼎的中国装备的歼-20
解决大问题,实现海空一体作战!
歼轰-7,中国绰号:飞豹,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双座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主要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的一款多用途的中型歼击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是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对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兼顾对空作战能力,歼轰-7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成功,1998年该机首次公开亮相,主要用来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
歼轰-7进行编队巡逻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南海与越南爆发了西沙保卫战,面对越南海军我军虽然击沉了越南炮舰1艘,击伤3艘驱逐舰的骄人成绩。虽然战果累累但也突显了中国当时空军的装备中缺乏一款可以和海军协同作战的飞机,中国当时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炸机航程短且不具备突防能力,暴露了海军在现代化作战中缺乏空军的空中支援的问题。在之后的中央军备会议中,海军明确强调需要一款具备超音速的轰炸机满足对海作战要求,当时中国装备的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强-5航程短,载弹量小,只有2000KG,而且多为铁皮炸弹,缺少制导炸弹,无法适应未来信息化高强度作战要求,中国当时装备的轰-6虽然载弹量较大,航程也较远,但轰-6缺乏机动能力,面对新型防空导弹,轰-6飞行速度慢不具备突防能力,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具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飞机,不仅要具有使用炸弹、导弹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并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
歼轰-7展现了良好的外挂能力
歼轰-7采用高位双后掠翼标准气动布局,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单面垂直尾翼,一体化现代座舱盖保证了良好的视线,歼轰-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借鉴了美国F-4E飞机使用的AN/APQ 120雷达的工艺和技术方案,既能有效对抗空中目标,也能应对地目标,该机机长21米,翼展12.8米,最大平飞速度1.7马赫,飞机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10吨,11个外挂点,最大转场航程45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650千米,完全覆盖了东海方向。歼轰-7装备了2台国产的涡扇-9(WS-9)加力涡扇发动机。从而使歼轰-7具备较好的机动性能和一定的空中格斗自卫能力,同时歼轰-7的航电系统实现了攻击/导航的一体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作战能力,早期歼轰-7装备了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232H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公里左右,跟踪大约90公里。
改装现代化的歼轰-7A
由于歼轰-7的出色表现填补了中国作战飞机的空白,所以之后中国多次改进了这款飞机,歼轰-7A采用更加先进的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替代了原来的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采用了国产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替代了原来的232H火控雷达,探测距离和功能都有较大进步,特别是具备地形跟随、多普勒锐化等对地模式,可以较好的支持歼轰-7A的远程打击任务,歼轰-7A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干扰吊舱,与机载电子战系统配合,具备发射YJ-91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的能力。
中国空军装备的老旧的强-5攻击机
东海利器,首次亮相震惊邻国!
在歼轰-7之前,中国在东海方向上装备的大多是苏-27,苏-30,就歼轰-7的性能来说,载弹量上已超过苏-30(苏30的载弹量大概是8吨多),其次歼轰-7可以大量的生产和改进,方便大量装备部队不受制约。
俄制苏-30战斗机
据日本自卫队之前披露,1997年11月23日一架日本海自的P-3C反潜巡逻机在我国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截获到大型远程警戒雷达信号,之后日机再次截获通常用于战斗机的X波段雷达信号,日方紧急起飞两架F-4EJ战斗机前往该海域,并在钓鱼岛以西海域上空与中国战斗机相遇,相比之前中国飞机由于航程问题一般都是打个照面,但是这一次中国战机与他们周旋了很长时间,直到F-4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不得不返航的时候,中国飞机似乎还没有掉头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种从未见过的中方飞机就是“飞豹”。
之前还传出歼轰-7可能上航母的消息,对此军事专家表示十分看好,首先歼轰-7就是一款对空,对海,对地的歼击轰炸机,航程远,载弹多,作战半径大,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拥有良好的多用途能力,未来如果能上航母将会更大的扩大其作战半径;其次其最大起飞重量30吨多一点,未来国产航母如果采用电磁弹射的话,这个重量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