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代隐形机还要不要发展电战版?

2021-10-31 23:11:27   

飞机发明不久就用了上电台这种电子设备。因为早期的飞机都需要地面的导航和指挥信号,尤其是在黑夜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飞行。直到今天,虽然有了各种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设备,但是所有飞机仍然保留了最简单的无线电导航系统,这就是塔康信号。后来又出现了雷达这种新概念设备。发明后又很快安装到了飞机上,这就是机载雷达。地面的雷达可以在数百公里外就可以发现高空的飞机;而飞机上安装的早期扫描雷达也可以发现上百公里外海面的舰船甚至是潜艇,在黑夜中都不影响雷达的探测。因此雷达的出现,远远超过了过去靠人的视力和听力来探测和发现来袭飞机能力。而到了超视距空战或者对地对海攻击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目标搜索、识别、锁定和攻击,已经完全靠先进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进行。



已经基本不再靠飞行员的视觉,所以叫做超视距作战。而现代研究证明,视力超常的飞行员,最多可以在大白天目视发现8公里之外的典型三代机大小的目标,而大多数飞行员只能目视发现不超过6公里的同类目标;而用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在200公里外就可以发现三代机目标,在100公里外就可以锁定并且用导弹攻击这类目标。先进雷达电子设备的功能是人类自身的感官完全无法对比的。不过老话说得好,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现代化的飞机,尤其是军用飞机时刻离不开电子设备和无线电发射接收设备;雷达也算是无线电收发设备的一个分支,那么就可以用电子战的方式对敌对方的电子和无线电设备设施进行干扰、欺骗、阻塞或者直接发射强电磁脉冲硬杀伤这些设备,这就是现代战争中的电子战。



而电子战中最高效的手段,就在于使用电子战飞机。因为电子战飞机速度快、作战范围大;在空中居高临下,可以有更大的作战扇面。电子战飞机本身可利用飞机发动机的高功率产生的强电流。电战功率超过大多数地面电战单元。因为大部分移动的地面电战设施都无法用固定的大功率电网。只能靠临时发电机提供电战的电流,其脉冲功率远远小于空中的电战设备。最早的电战飞机在二战末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的功能和作战能力都比较原始,大多数还处于投放金属箔条干扰的水平上。不过二战以后机载电子战能力快速发展,部分侦察机甚至战斗机上安装的电子战设备就已经可以达到偏转来袭的地空导弹甚至空空导弹的水平。最强的空中电战能力自然来自专业的电战飞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大国研制并且装备了全球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电子战飞机EB-6。




可以收集来自地面或者空中的各种电磁信号,进行整理识别,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电子压制或者直接用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杀伤。此后几乎所有的大规模具备战争,甚至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中,超级大国都会使用各种先进的电子战飞机进行干扰欺骗和压制。不论其海空军,一般每次出动4到6架普通战斗机中,都会有一架专业的电子战型号伴随。也就是说超级大国海空军,已经到了没有电子战飞机伴随就不起飞的地步。在近些年的对抗演习中,甚至出现了用F18E电战飞机压制F22A,取得了“击落”对方的罕见情况。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由此就产生了一个争论。这就是在隐身机时代,还要不要大力发展相应的电子战型号。在早期的隐身机作战理论中,认为隐身机必须完全电子静默,本身不发射任何主动信号。



因为既然追求隐身,就要避免发出任何主动辐射,甚至包括可见光辐射。这样才能避免被对手发现和定位。一旦主动发射任何电磁辐射,那么就失去了全频段隐身的作用。早期的F22A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产物。不过此后的实际应用中发现。完全避免发射任何频谱的电磁信号的隐身机,那么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孤岛;和其他地面和空中以及海上作战单元的高速数据链都不能使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隐身机的实战效果。于是到了F35的时代,就不再完全电子静默。而是采用伪装过的电磁探测信号,并且普遍装备高速数据链。从这一点看。今后的五代机甚至是六代机。也是可以发展双座版电子战型号的。不过对比过去的,从三代机进化来的电战版本。隐身电战的能力更高超,功率更大。一旦主动发射信号。就要让对方彻底冒烟失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