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龙德:中印对峙启示录:印军撤了,印度来了(上)

2017-09-16 16:03:11   

中印对峙启示录:印军撤了,印度来了(上)



——兼析中国和平崛起的斗争路径


施龙德


(《高志以行:当8800万党员站出来》著作者)
2017年8月28日,中国的七夕节,印度可能认为是给中国送了一个“大礼包”: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





赖之既久,其撤也速。上午浏览新闻,还看到一则关于印军参谋长将洞朗对峙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消息,一点感觉不到要撤的迹象,午睡醒来,微信朋友圈中“印度撤军”的消息便刷屏,颇有“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的意味。至此,在金砖五国领导人厦门峰会召开之前,长达两个多月的印军越界闹剧算是告一段落。这让这段时间如鲠在喉的普通中国人,长舒了口气。





印军走了,但印度却跃上了前台。中印洞朗对峙给中国最大的警示莫过于,在因为中国快速发展而心态失衡并试图干扰、遏制、围堵中国崛起的国际团队中,印度像是赶集似的要成为中国必须直面的一个新角色。
印军走了,但可能还会回头,印度来了,却是真真切切地来了。中印对峙虽暂时结束了,但认真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影响仍然十分必要,非常有价值。





印军走了,他们闹哄哄而来,一无所得而去;印度来了,来参加在中国举行的金砖五国领导人会晤。他们知道,自己尽管很牛,但暂时还离不开“金砖”这个大家庭。





未来的中印关系是激烈对峙多呢,还是友好合作多呢?我们究竟是要往合作方面使力呢,还是要尽可能多做预防对峙的准备呢?印度作为客人来了,我们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但我们又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对有关问题做一个通盘考虑。




(一)一个不容回避的大问题



中印在中国洞朗地区发生对峙长达70多天,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极为罕见。这一格局只有无视基本国际规则的奇葩印度与怀有高远抱负和巨大忍耐克制力的中国相遇才可能发生。





在这段时间内,面对中国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印度似乎坦然自若、若无其事,并没有显示慌张、窘迫甚至丝毫软弱,而是一意孤行、一条道要走到黑。印度政府似乎没把中国有关声明当回事,始终未作出正面回应,有点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印度媒体、政界人物乃至总理莫迪不断散发着在中国人听起来感觉比较蛮横、自大、狂妄的言论;印度军方蠢蠢欲动,似在全力做着战争准备。8月15日,莫迪放言要建设“新印度”,五年内摆平巴基斯坦,20年内超过美国。我们似乎面对的已然是另一个印度:霸气外泄、野心爆胀。





从国内看,也有诸多情况值得关注:外交部、国防部等权威机构不断根据动态形势发表声明、讲话,表明中国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也一再向世人揭露印方入侵中国的事实真相;中国三军统帅沙场阅兵、八一讲话,展示出中国军队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的强大意志和全新实力,举国上下更加对国家、对军队抱以强大信心;国内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尽管出了九寨沟地震等突发天灾人祸,但都不足以影响大局之稳定;面对其他方面的挑战,诸如朝核、南海、台海、中美贸易争端等等,中国态度从容、应对有序。整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并未因中印对峙而受丝毫影响。





从中国社会的反应看,经过两个多月的岁月磨洗,明显趋于理性、冷静,对印度的真实面目有了更深更新的了解,中国人似乎补上了几节关于印度的地理课、历史课;对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耐有了更多的理解支持;对整个事件、事态的复杂性、全局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中国党、政府、军队捍卫主权的意志、决心、能力更有底。毕竟,中国在1962年那样的条件与环境下尚且能毅然决然展开反击,并战而胜之,今天则更不在话下。大家都理解,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只是一方面期待印度能最终作出理性抉择,给和平以最大可能,另一方面则是等待更好的时机。





但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关注这一事态的普通百姓,不管是情绪偏激的,还是不理解有关方面对策的,不管是对形势比较担忧的,还是充满信心的,心中多少都还有些顾虑、疑虑甚至矛盾心态。




正因为臆测中国可能有着多方面顾虑,有专家分析,印度之所以如此自大狂妄,就是判定中国不会、不敢开战。如果一忍再忍则似乎中了印度的算计,如果轻易动怒,则又担心乱了方寸。










现在印度终于撤军,一些人又在妄测两国私底下作了什么交易,认为印度赢了、中国输了,而看不到中国在这场对峙中所展示出来的国家意志、民族气概和斗争智慧,看不到中国既有效化解了眼面前的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继续保持了宝贵的和平大局,又为长远处理类似矛盾积累了经验、明确了路径。当胜利到来之时我们却不知胜者为谁,看不到这种胜利的宝贵价值,岂不怪哉。
……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都通到一个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大问题上: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面对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类似于中印对峙这样的、非常棘手的新挑战,中国应采取何种正确的有效的对策,既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总方略、总要求,以确保在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现既定目标,又审时度势、精心准备、针锋相对、有理有节、有力处置各类疑难杂症,使之总体朝着有利于中国顺利发展的方向扭转。





这一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明确的、坚定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我们仍旧会重蹈覆辙、陷入两难、犹豫不决,既贻误时机,又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并最终影响中国发展大局。





回过头来看,中印对峙尽管棘手尽管麻烦,但在中国发展前进崛起的大棋盘上仍是一起小事件,而小事件又往往牵动着大格局。




小不忍则乱大谋,将军赶路不追野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癣疥之痒易成心腹大患。面对两难选择,中印对峙给我们观察和思考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路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我们需要借助这一窗口进行深入剖析以得出正确结论,并借势打通中国走向未来的路径。如此,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更加坚定有力,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二)意料之外抑或势所必然




乍看起来,中印对峙事起突然、实属偶然。但历史演变从来都建立在这些突然性、偶然性的小事件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面貌焕然一新。党内党外、全国上下咬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各方面工作有效推进。
尽管风雨考验不断,但总体上保持了有序、可控,“四个自信”“四个意识”深入人心,各项改革大刀阔斧、初见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团结奋进的精气神郁郁勃发。
尤其是经受住了国际风云的考验!





首当其冲的是南海问题。在中国态度坚决、沉着冷静、智勇兼备的努力下,从风急浪高到静水深流,经历了戏剧性转折。尤其是中国乘势而为,加快了有关岛礁建设,在经略南海的形和势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抓住了主动权。





钓鱼岛问题也如此。尽管日本抛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默契和共识,抢先实施所谓国有化,但中国借机实现了钓鱼岛巡航的常态化。尽管对日关系降到冰点,却凸显出中国应有的风骨和刚硬,让想尽办法上蹿下跳一心挤兑中国的日本丑相毕露、黔驴技穷。




朝核问题更棘手更特殊更危险,“分分钟”有战争可能。中国更是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但中国以不避不让、不卑不亢之态度和负责任、讲原则、敢担当、守底线之精神,昂然屹立于东北亚的漩涡之中,发挥出定海神针的作用。设若没有中国,东北亚不知已乱到何种程度。





面对特朗普上任后逆全球化而动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以特有的智慧、手段,避免了大的正面冲突,中美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合作共进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示中国作为,打开了新局面。巧合的是,印军撤走当晚,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系列政论片《大国外交》,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就像是癣疥之痒,开始并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原以为可以简单解决的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实际却是一个甩又甩不掉,解决起来十分棘手的大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从阴谋论的角度,认为这是蓄谋已久;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印关系的历史角度,认为其乃必然;也许,我们可以从正常的邻里纠纷角度,认为不过小事一桩;也许,也许已没有也许,问题出现了、事件发生了。





兄弟间尚有吵架之时,邻里间不可能没一点矛盾。此事的特殊与蹊跷却在于:如果是一般性的边境问题,一方打打擦边球偶尔跨越界线闹闹事旋即撤回,另一方象征性发布声明并采取适度的驱离举措,双方互有台阶可下,互有后路可退,而且出于大局考虑,此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双方谁也不会再主动提起,即使有反复即使常态化,规模时大时小,偶有摩擦冲突、相互指责一番,也不至真到战争边缘。但此次中印对峙,印方士兵侵入中国境内竟长达两个多月,中国则引而不发,保有多种后手。双方谁先主动谁先被动,后来又是谁主动谁被动,明眼人一看便知。印方为何如此强横坚蛮,视基本的国际规则于不顾,视大国间慎重相处如儿戏?中方又为何能保持定力,在积蓄高压态势之下却又鞭悬高空、偏不急落?或许人们可以从中印历史上寻找根源,可以从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的种种所作所为的蛛丝马迹中看到印度的居心,也可以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角度去揣度,但不管怎么分析,有一个基本结论可以得出:




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在继南海、台海、东海、朝核等事件后,印度有可能成为新的“拦路虎”,成为中国大棋局中不可忽视的“新对手”!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战略态势能由一条边界地区很普通的公路来决定吗?这要多么狭隘的目光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8月17日,《环球时报》的一则社评如此感叹。




这是偶发事件吗?我们可以说“不是”,任何偶发事件背后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源。我们可以小看印度的整体实力,但不可忽视印度的心机。





这是势所必然吗?我们可以说“对的”,这是迟早要来的事件。两个有着相似目标、相似抱负而又价值观、世界观相异的近邻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碰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这是小事件吗?我们应该可以说“是的”,但前提是印度应当保有基本的理性、基本的规则意识,不被自己的大国梦和小算盘弄昏了头。有此前提,就事论事,处理起来并不难,实在不足挂齿。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吗?我们应当坚定地说“是的”。现在,尽管印军迫于多方压力和考量,最终撤出中国,但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一有风吹草动仍会蠢蠢欲动。印度人不像中国人会“韬光养晦”,稍有发展,大国野心即会膨胀,不会把中国放在眼里,与中国处处作梗、拿中国说事,会成为它的家常便饭。





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对中印对峙的价值才会有清醒的认识。



(三)印度,一个似曾相识而又迥异的特殊国度


认清中印对峙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必须认清印度本身。





对于印度,中国人印象颇为斑驳,尽管出现过中印1962年的战争,以及后来的若干龃龉,尽管一些中国人常以嘲讽的眼光看待印度,但中国人总体上还是对印度怀有好感,甚至同感。确实,中国与印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地大物博、人员广众,同样历史悠久、文明深厚,同样曾被殖民、饱受欺凌,同样渴望发展、企求富强。更主要的是,由于崇山荒寒阻隔,双方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除少数类似于玄奘西行的故事外并无深度交流,也无明显冲突。但不能不说,这些都是表面的、浮浅的、不切实际的印象,容易产生误导、误判。事实一再表明,观察、审视印度,有两点必须紧紧把握住,把握住这两点,我们才算认识一个真实的印度,才能解释一些疑惑,才能对印度的挑战性有深刻认识:




第一是嗜斗好争的民族特性非常明显。长期以来,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印度建国也才有70年。在此之前,南亚次大陆的这片土地上或内斗不止或外族入侵不停,人们在渴望和平安宁的同时也养成了嗜斗好争的习性。对他们而言,与邻居间打打闹闹是家常便饭。印巴之间自成立之日起便斗个不停,至今未了,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是传承了前殖民者的霸权思维和伎俩。这是英国人留给印度的一大政治遗产,印度精英几乎全盘接受,学得有模有样。这一点在洞朗对峙中印方的各种行径、各类说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其口吻、其伎俩都似曾相识,俨然某些老牌西方国家。





正是由于这两个特殊性没有真正弄清,使人们对印度的所作所为常感不解。认清了这两个本质特性,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作为发展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大国,又同为金砖五国成员,同为上合组织成员,理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惺惺相惜、共同进步。但是,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中所常见的同门师兄弟,往往因道不同、性不合而最终走向异途甚至成为冤家对头,中印也会在发展进程中相互摩擦碰撞,甚至走向对立。更何况中印还算不上是同门师兄弟。





就现阶段而言,印度还构不成对中国很大的威胁:一是其综合实力尽管仍在上升阶段,但目前仍只有中国的1/5左右,其内在经济结构、产业层次等与中国更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就其国内矛盾、纠纷、社会状况而言,在国际社会看来都是非常罕见,在最大民主国家外衣下,包裹的是最糟糕的社会状态;三是尽管其有模有样地接受了前殖民者的霸权思维和手段,但与其“师傅”们相比,仍是学业未成、相去甚远,火候与老到程度还相当欠缺,其玩弄权谋、合纵连横的本领还相当稚嫩。如果印度真要以如此实力与水平硬与中国相抗衡,它就有可能成为中国乘势一跃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