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纳粹为什么能在现代民主体制内上台?(一)

2018-06-15 07:03:41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东西,西方民主体制亦是一样,1933年纳粹通过民主程序合法上台,并结束了民主。

这个惨重教训欧洲知识分子后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哈耶克,奥尔特加、曼海姆、雅斯贝尔斯、还有汉娜 ·阿伦特等知名学者,无论左右,都认为纳粹上台是民主的弊端体现。

反而是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气急败坏地否认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西式民主”是质疑不得,诟病不得,批判不得的。

“民主”是圣谕,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所以纳粹上台肯定不是民主的问题。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网络上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辨白文章,如《评愤青对民主的一个误区:纳粹是通过民主上台的?》等等,洗地很吃力,但脏活总得有人来干。

如果希特勒看到这些洗地文,肯定会抽他们耳光,我明明是通过议会民主选举,光明正大地入主内阁,怎么能这样凭空诬人清白?

1932年纳粹党内好多人力劝希特勒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但他坚决说:不!

关于纳粹的所作所为必须分成上台前后两个阶段来分析,本文只说上台前的历史条件和背景,至于上台后的暴行,众所周知,不述。

路在何方?

1918年8月,持续四年之久的世界大战终于决出胜负,同盟国集体崩溃,奥匈帝国只求媾和,保加利亚不堪一击,土耳其帝国听天由命。

9月底,德国求和,协约国要求德国投降。德军最高统帅部拒绝投降,声称战斗到底,但无论士兵还是民众都已斗志涣散,对战争无比厌倦。

军事失败导致内阁垮台,10月4日,社民党(右派)与天主教中央党等资产阶级党派合作,成为联合内阁,由冯.巴登亲王出任首相。

然而,德国到底走哪条路?各种政治势力各有盘算:

一,新内阁:维系君主立宪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改革三级议会

二,社民党中左派及中产阶级:主张共和国。

三,左派:通过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苏维埃德国。

这三种力量中,革命力量是最强大的,它只需要一根火柴。

10月底,火柴来了。在败局已定情况下,德国海军部下令德国舰队全体出征,找英国皇家海军决战,即“光荣沉没”,反正我过不了,你大英帝国也别想过了。

水兵拒绝起锚,尽管海军部抓了一千多人,但一艘战舰也动不了。11月2日基尔水兵暴动,4日成立水兵苏维埃。

11月6日,德国北部各大城市都爆发了革命,11月7日,巴代利亚苏维埃在慕尼黑成立,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11月8日上午9点,马格德堡,下午5时,莱比锡,晚上,杜塞尔多夫,布伦瑞克,科隆全部赤化。

11月9日,革命冲击到了德国资产阶级大本营--首都柏林。社民党在权衡之后,加入了革命行列,柏林被起义者控制。

卡尔.李卜克内西登上皇宫阳台,宣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了。

问题是社民党这帮人根本不想革命成功,他们策略是“打着红旗反红旗”,要不保住君主立宪制,让德皇继续呆在皇位上,要不就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日,柏林起义后,社民党已经钻入革命队伍,他们劝说德皇退位后,社民党领袖艾伯特接过了首相职务,对于他们来说革命到此结束。

9日下午,社民党马上组阁,左中右三派发生激烈争执,中右两派坚持所谓“民主原则”,拒绝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晚上,斯巴达克派(后来的德国共产党)在马戏场召开苏维埃大会,号召不要跟背叛革命者合作。

但在10日,中右派取了政治优势,他们戴着革命者的面具取了工人和士兵的信任,控制了柏林苏维埃,这样苏维埃的人民代表委员会和政府内阁这两个权力机构,全部落入右派手中。

12日,社民党发表《告全体德国人民书》呼吁恢复安定和秩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所谓恢复秩序就是要镇压左派,求助德国旧军队。

德军向来仇视社民党(不管哪一派),前总参谋长鲁登道夫说过,无论是绞死艾伯特还是李卜克内西,他都不会良心不安。

然而在共同利益之下,军方和社民党右派走到了一起,11月10日,陆军司令兴登堡元帅向各军下令,要求与社民党合作。

晚上,艾伯特首相与格勒纳达总参谋长达成协议,调集十个师进军柏林,以攻击柏林苏维埃。

12日,社民党又利用人民委员会中的权力,要求工人交出全部武器,等于判了德国苏维埃死刑。

1919年,开始清算左派力量,1月4日,中左派的艾希霍恩被解除柏林警察总监职务。1月8日,艾伯特宣布“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

苏维埃中坚力量被杀得人头滚滚,15日,共产党杰出领袖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被杀害。

社民党内阁还装模作样地将“凶手”绳之以法,交给了军事法庭。

3月3日,忍无可忍的柏林工人举行总罢工,导致柏林瘫痪,3月9日,内阁下达“格杀勿论”令,16日,在满地血泊之中,柏林宣布罢工结束。

5月1日,政府军与巴伐利亚苏维埃红军决战,在慕尼黑三天血战之后,红军最终寡不敌众。

至此,德国革命全部结束,转入议会政治阶级,主要争论点集中在德国政治制度问题上。

6月10日到15日,社民党各派在小镇魏玛举行会议,这时,社民党各派人数相加达到一百多万,外围工会联盟人数六百多万,除了军队,他们拥有一切。

而纳粹(前身工人党)当时只是诸多小党派中的小角色,无法影响德国政治走向。

魏玛大会精神:德国未来的道路即不左,也不右,将沿着民主之路一走到社会主义,保障一切福利,自由和幸福。

7月31日,《魏玛宪法》在国民议会中通过(262票VS75票),已出任总统的艾伯特签署之后,8月14日正式生效,魏玛共和国成立。

这是欧洲,乃至世界最民主的体制,《魏玛宪法》许多条文,后来成为各个共和国宪法的蓝本,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但它没有触动德国容克地主阶级,旧军队,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维护了他们的利益。

不管怎么说,德国恢复了稳定,有了前进的方向。

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掌握德国政权的是魏玛联盟:社民党(组阁),中央党(天主教),德意志民主党。纳粹仍然很不起眼。

社会党又分两派:

右派:社会民主党

中派:独立社会民党。

左派已经决裂为德国共产党。

由于中派和右派不合作,导致组阁失败,结果由中央党组阁,社民党成了在野党。

魏玛德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问题就是赔款,《凡尔赛条约》几乎压得德国无法翻身,没有资金投入,何来工业启动?

美国和英国出于遏制苏联体制扩张的考虑,对德国提供了贷款支持,以帮助它恢复经济力量。

1924年8月,《道威斯计划》通过,德国得到了大量了外国投资和贷款,德国工业进入恢复期,它可以用贷款来支付赔款。

1925年,德国工业生产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到了1928年之前,再次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

这四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矛盾大大缓和,政局稳定。

但就在1928年,美国证券市场异常繁荣,资本的逐利性再次暴露,与其贷款给德国赚利息,不如投机股市,赚取更大利益。

这样,进入德国的外资不是增长了,反而是变少了,直到中断,而德国又将贷款大多用在了长期建设上,收益期很长,资金短缺变成了灾难性问题。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冲击整个西方世界,这时,德国的外资和贷款从中断变成了抽逃,已经恢复的德国经济受到了致命打击,内阁不得不向美英请求延长还款期。

英美同意德国暂停本金偿还,但利息一分不少,而德国是一个没有外汇储备的国家,它连一分钱都得用在生产上。

德国急需的出口创汇之路也被堵死,欧洲和美国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德国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

工厂一家家停工,又一家家倒闭,工人失业率不断刷新纪录,社会矛盾又开始激化。

社民党,中央党都束手无策,而打出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极端口号的小党派却赢得了几百万破产农民和破产中产阶级和支持。

纳粹在这时候登场,关于纳粹24党纲就不细说了,总之,它非常符合当时德国民众心理:大德意志至高无上,非德国公民不得享受公民待遇,驱逐占用德国资源的外国人,废除《凡尔赛条约》,犹太人决不能成为德国公民……等等。

希特勒整合一些小党派,不断扩大国家社会主义党(纳粹)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左派眼里纳粹的本色就是资产本义政党变异体,决不是社会主义。

纳粹为什么要打社会主义旗号?因为在德国,社会主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是金字招牌,于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国社党粉墨登场了。

经济危机让纳粹收割了大量选票,1930年9月议会大选,纳粹一跃成为第二大党,仅次于社民党。

社民党知道纳粹的危害性,但选择了“容忍政策”,一来,纳粹完全符合民主选举原则,二来,两害相权取其轻,社民党反而去扶持布吕宁内阁。

社民党真正目的就是避免议会民主制解体,它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布吕宁内阁一再让步,忍受政府最不得人心的挽救经济政策。

社民党的策略,导致它的威望急剧下降,民众宁可选择纳粹,以改变命运。

德国共产党则认为,在社民党右派与纳粹之间,最大的敌人是社民党,不要指望社民党能推翻资产阶级内部,所以与纳粹初步合作,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将来再跟纳粹决斗。

因此,纳粹在1930年中,在政治上因为大党派的矛盾,得到了最大红利。

民主制度根本无法阻挡纳粹上台,除非承认采取议会之外的手段,甚至是武装起义措施。

但是社民党将赌注下在了宪法和选举程序之上,它害怕暴力和流血,错过了击败纳粹最后的机会。

后来事实证明,社民党害怕的东西--暴力和流血全部报应到自己头上,领导人不是被杀害就是关进了集中营,命好的,逃到欧洲苟延残喘。

社民党在内政上也是一错再错,1928年底,德国内阁提出建造A级铁甲巡洋舰预算方案交给议会讨论,从民心上来说,人民渴望德国军事重新强大。

而社民党提出了反对口号“与其建巡洋舰,不如给孩子饭吃!”

今天看,这不是圣母口号吗?不错,社民党现在还在德国扮圣母。

这样导致了社民党中央与议会党团及内阁部长(社民党藉)之间的矛盾,不得不投了预算反对票,党内再次分裂。

经济危机中,内阁只会加强税收,以保证财政平衡,危机税,人头税,烟草税,单身税,就业税……民众怨声载道。

1930年春天,由于联合政府各党派意见不一,拯救经济政策迟迟无法出台,导致米勒内阁总辞职,也宣告了魏玛德国进入了衰亡期。

1931年6月,德国共产党向社民党左派提议,联手对付来势汹汹的纳粹党。德共主张开展群众斗争,在议会之外解决纳粹。

社民党左派同意共击纳粹,但在斗争原则上跟德共完全不同。德共想用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打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新世界,而社民党左派认为只要打败纳粹就可以,魏玛共和国还是要保卫的。

社民党右派则一贯奉行跟内阁合作原则,走议会民主道路,想把纳粹选下去。

10月,社民党再再再分裂,新左派成立了没啥卵用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主要对手一再分裂,纳粹拉选票如有神助。

实际上,德国各政党始终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共产党和社民党之间横亘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最后的结局是两党全部掉进了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