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校长:66年前的今天,我们让美帝联军输得怀疑人生!
2018-11-26 16:30:01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杀声呐喊,铁石飞崩。——《上甘岭·英雄颂》
66年前的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持续鏖战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我军坚守的597.9高地山头被敌人的炮火航弹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不理解这个炮火烈度的,风博士给你看一下铁原内外加山。
这座海拔不高的山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灰白色的!这种被饱和炮火轰炸过的土新鲜的时候呈白色,就像漂白过一样,几十年寸草不生!志愿军战士形象的把这种土叫做“暄土”。这个“暄”字是日字旁的!可想象当时炮火的炽烈。
在同一时间,65军守涟川,20军守华川,64军战开城,整个朝鲜都围绕三八线激烈争夺。63军在铁原出名是因为他们的阵地最难守!
难守是因为内外加是一座孤山。
孤山为何难守?因为在孤山周围的美军坦克可以快速迂回包围,然后用直射火炮压制坑道口。坑道工事并不是志愿军的发明,几百年前杨六郎就会挖藏兵洞了,太平洋战争的日军,华北平原的八路军都是“深挖洞”的好手。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佬把日本坑道一围,然后就是瓮中捉鳖,跑都跑不掉!
不仅成了瓮中鳖还被美军隔绝了物资补给,日本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战力可言了。更糟糕的是断水,人不喝水三天就玩完。
很多时候志愿军要依靠岩壁渗水存活
正是因为上甘岭此起彼伏的山峦和高耸的五圣山阵地,让美军无法照顾到山峰的背面,这才成就了上甘岭坑道的威名!
战场态势,请注意五圣山下的我军炮兵群
597.9高地有着巨大的反斜面,十分利于我军坑道工事的构筑,我军挖了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
显然,美军无论发射多少炮弹都不可能炸到坑道口,也炸不到背面的步兵壕,即便把山顶削去几米也无济于事(注意暄土)。当美军步兵接近山顶棱线的时候,真正的战斗才开始。志愿军小分队会迅速从坑道钻出来,向攀爬的美军士兵丢出大量的手榴弹。
如果真像电影里这么个冲法,美国佬绝不止3000多人的死伤。
可以想见,美军步兵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用冲锋枪击中目标,也没办法用手榴弹威胁到对手,只能瞪眼挨炸。除非美国人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还要足够勇猛冲过手榴弹火海。实际上美国大兵从不这么干,通常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手榴弹下去美国佬就退了。然后他召唤炮火继续炸!
即便美军攻下了棱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如果不能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一到天黑阵地上的美军就算交代了。事实上战役的前12天,美七师三个团反复拉锯,死伤3000多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地方他们死不起,很不地道的抓韩国军队当了替死鬼。所以近年解密的朝鲜战争文件中美军只死伤3300人,而韩军损失16200人,加上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营的死伤,大约是20000人出头。
奇怪了,就一个坑道,离棱线也不算远,为什么美国大兵不敢冲下去用喷火器烧呢?
呵呵,坑道对面可全是志愿军阵地,不知道多少挺机枪瞄准坑道口,你过来试试?
那攻占对面的山头行不行呢?
在电影《上甘岭》中,联合国军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攻下两个高地之后,联合国军就打开了进攻五圣山的通道,电影中反应的就是敌军延蓝色箭头进攻的情景。
可想而知,向下一道棱线冲击的美军必将遭到反斜面坑道机枪的交叉火力扫射,那叫一个酸爽。
当然真实的射击口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大
这就叫交叉掩护,互为犄角。你要消灭坑道,就必须打下对面的阵地,至少压制住那边的火力,然后才好干坏事。可你冲对面阵地的时候,坑道里的机枪会朝你屁股开火。
在占领表面阵地后,美军一连几天用了很多办法攻击坑道,包括飞机轰炸,炸药包爆破,甚至使用了毒气,但是由于志愿军纵深炮火的及时支援,美军只要暴露在反斜面上就会挨炮轰,根本没办法靠近坑道口。
面对如此死局,美军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行围困政策。
但是和日本人不一样,志愿军不顾伤亡始终在给坑道部队提供补给和人员并运回伤员!上甘岭战役中损失率最高的并不是坑道部队,而是火线运输员,他们的损失率高达90%!
当时就连黄继光、胡修道、孙占元、邱少云这些典型英雄事迹都是先上报事迹,战役结束后再统一评功,但只要你送进去一筐苹果,马上就立二等功!可惜直到战役结束,只送进去一只苹果,这就是小学课文《一只苹果》。
由于志愿军在坑道中的坚持,让占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成了志愿军炮兵和小分队夜袭的靶标。战役全过程联合国军死伤2万人,志愿军死伤1.15万人,我军发射的炮弹只有对方的21%,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是关键因素!
至10月30日我军发起决定性反击时,阵地上无遮无拦的韩国军队大量被炮火杀伤。战至11月2日,美军187空降团最后一次摸到10号阵地,只占领了一个小时不到。之后三天,美韩的攻击大多在进入手榴弹射程之前就被炮火粉碎,其余均被手榴弹、爆破筒阻挡在棱线前几十米的地方。“孤胆英雄”胡修道就是在11月5日的战斗中独自炸翻了韩军280人,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1月6日,美军承认在“三角形山”(597.9高地)战败。
但是537.3高地仍在韩军手中。这里的地形比597.9高地有利一些,然而部队伤亡反而更大。其中主要原因是反斜面不太给力,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段500米的炮火封锁区域,部队从山脚藏兵洞跑到山顶坑道就要死伤过半。
志愿军解决的办法还是挖!从山脚到山顶,每隔50米挖一个防炮洞,山顶再挖一个大藏兵洞。这下子只要美军炮火有几秒钟的间歇,就足够志愿军从一个防炮洞钻到下一个防炮洞,无论是物资运输还是增援伤亡都大大减轻。
而韩国人反而犯了致命的错误,志愿军只集中兵力固守2、6号两个制高点,其他阵地用火力控制。韩军寸土必争,白天把部队摆上去挨炸,到了晚上我军一个反击就夺了回去。第二天,韩国人又冒着炮火前进,死伤极为惨重。从11月11日反击算起,至11月25日,当面韩军第二师战损5000人以上,整体打残。
接替韩二师的韩九师有点不服气,于战役结束后的12月3日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这一次韩国人又把一个团的步兵送到我军炮口下,当天打残。至此,联合国军在“狙击兵岭”(537.7高地)再也没有尝试过作死。
要说坑道,韩国人也不是没挖,因为志愿军也是有大炮的。但志愿军官兵勇敢顽强,近战能力远远超过美韩军队,躲在小坑道里的韩军一到晚上就被连锅端掉,全然是作茧自缚。联合国军不得不把自己暴露在我军的炮口下,在坚守阵地和发起进攻的途中被志愿军炮兵各种吊打。实实在在的火力输出在后25天的战斗中造成了超过70%的伤亡,彻底把美国人打崩了。
所以后世的美国键盘侠们怎么都想不通,明明日本人把整座山都挖空了也扛不住,为什么志愿军就能靠坑道顶住。
事实上我们能抗住的关键因素恰恰不在坑道上,而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无畏军魂!
此战,我志愿军先后4.3万人参战,共伤亡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伤亡率在25%以上。
他们都是英雄!
66年前的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持续鏖战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我军坚守的597.9高地山头被敌人的炮火航弹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不理解这个炮火烈度的,风博士给你看一下铁原内外加山。
这座海拔不高的山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灰白色的!这种被饱和炮火轰炸过的土新鲜的时候呈白色,就像漂白过一样,几十年寸草不生!志愿军战士形象的把这种土叫做“暄土”。这个“暄”字是日字旁的!可想象当时炮火的炽烈。
在同一时间,65军守涟川,20军守华川,64军战开城,整个朝鲜都围绕三八线激烈争夺。63军在铁原出名是因为他们的阵地最难守!
难守是因为内外加是一座孤山。
孤山为何难守?因为在孤山周围的美军坦克可以快速迂回包围,然后用直射火炮压制坑道口。坑道工事并不是志愿军的发明,几百年前杨六郎就会挖藏兵洞了,太平洋战争的日军,华北平原的八路军都是“深挖洞”的好手。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佬把日本坑道一围,然后就是瓮中捉鳖,跑都跑不掉!
不仅成了瓮中鳖还被美军隔绝了物资补给,日本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战力可言了。更糟糕的是断水,人不喝水三天就玩完。
很多时候志愿军要依靠岩壁渗水存活
正是因为上甘岭此起彼伏的山峦和高耸的五圣山阵地,让美军无法照顾到山峰的背面,这才成就了上甘岭坑道的威名!
战场态势,请注意五圣山下的我军炮兵群
597.9高地有着巨大的反斜面,十分利于我军坑道工事的构筑,我军挖了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
显然,美军无论发射多少炮弹都不可能炸到坑道口,也炸不到背面的步兵壕,即便把山顶削去几米也无济于事(注意暄土)。当美军步兵接近山顶棱线的时候,真正的战斗才开始。志愿军小分队会迅速从坑道钻出来,向攀爬的美军士兵丢出大量的手榴弹。
如果真像电影里这么个冲法,美国佬绝不止3000多人的死伤。
可以想见,美军步兵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用冲锋枪击中目标,也没办法用手榴弹威胁到对手,只能瞪眼挨炸。除非美国人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还要足够勇猛冲过手榴弹火海。实际上美国大兵从不这么干,通常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手榴弹下去美国佬就退了。然后他召唤炮火继续炸!
即便美军攻下了棱线,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如果不能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一到天黑阵地上的美军就算交代了。事实上战役的前12天,美七师三个团反复拉锯,死伤3000多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地方他们死不起,很不地道的抓韩国军队当了替死鬼。所以近年解密的朝鲜战争文件中美军只死伤3300人,而韩军损失16200人,加上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营的死伤,大约是20000人出头。
奇怪了,就一个坑道,离棱线也不算远,为什么美国大兵不敢冲下去用喷火器烧呢?
呵呵,坑道对面可全是志愿军阵地,不知道多少挺机枪瞄准坑道口,你过来试试?
那攻占对面的山头行不行呢?
在电影《上甘岭》中,联合国军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攻下两个高地之后,联合国军就打开了进攻五圣山的通道,电影中反应的就是敌军延蓝色箭头进攻的情景。
可想而知,向下一道棱线冲击的美军必将遭到反斜面坑道机枪的交叉火力扫射,那叫一个酸爽。
当然真实的射击口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大
这就叫交叉掩护,互为犄角。你要消灭坑道,就必须打下对面的阵地,至少压制住那边的火力,然后才好干坏事。可你冲对面阵地的时候,坑道里的机枪会朝你屁股开火。
在占领表面阵地后,美军一连几天用了很多办法攻击坑道,包括飞机轰炸,炸药包爆破,甚至使用了毒气,但是由于志愿军纵深炮火的及时支援,美军只要暴露在反斜面上就会挨炮轰,根本没办法靠近坑道口。
面对如此死局,美军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行围困政策。
但是和日本人不一样,志愿军不顾伤亡始终在给坑道部队提供补给和人员并运回伤员!上甘岭战役中损失率最高的并不是坑道部队,而是火线运输员,他们的损失率高达90%!
当时就连黄继光、胡修道、孙占元、邱少云这些典型英雄事迹都是先上报事迹,战役结束后再统一评功,但只要你送进去一筐苹果,马上就立二等功!可惜直到战役结束,只送进去一只苹果,这就是小学课文《一只苹果》。
由于志愿军在坑道中的坚持,让占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成了志愿军炮兵和小分队夜袭的靶标。战役全过程联合国军死伤2万人,志愿军死伤1.15万人,我军发射的炮弹只有对方的21%,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是关键因素!
至10月30日我军发起决定性反击时,阵地上无遮无拦的韩国军队大量被炮火杀伤。战至11月2日,美军187空降团最后一次摸到10号阵地,只占领了一个小时不到。之后三天,美韩的攻击大多在进入手榴弹射程之前就被炮火粉碎,其余均被手榴弹、爆破筒阻挡在棱线前几十米的地方。“孤胆英雄”胡修道就是在11月5日的战斗中独自炸翻了韩军280人,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1月6日,美军承认在“三角形山”(597.9高地)战败。
但是537.3高地仍在韩军手中。这里的地形比597.9高地有利一些,然而部队伤亡反而更大。其中主要原因是反斜面不太给力,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段500米的炮火封锁区域,部队从山脚藏兵洞跑到山顶坑道就要死伤过半。
志愿军解决的办法还是挖!从山脚到山顶,每隔50米挖一个防炮洞,山顶再挖一个大藏兵洞。这下子只要美军炮火有几秒钟的间歇,就足够志愿军从一个防炮洞钻到下一个防炮洞,无论是物资运输还是增援伤亡都大大减轻。
而韩国人反而犯了致命的错误,志愿军只集中兵力固守2、6号两个制高点,其他阵地用火力控制。韩军寸土必争,白天把部队摆上去挨炸,到了晚上我军一个反击就夺了回去。第二天,韩国人又冒着炮火前进,死伤极为惨重。从11月11日反击算起,至11月25日,当面韩军第二师战损5000人以上,整体打残。
接替韩二师的韩九师有点不服气,于战役结束后的12月3日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这一次韩国人又把一个团的步兵送到我军炮口下,当天打残。至此,联合国军在“狙击兵岭”(537.7高地)再也没有尝试过作死。
要说坑道,韩国人也不是没挖,因为志愿军也是有大炮的。但志愿军官兵勇敢顽强,近战能力远远超过美韩军队,躲在小坑道里的韩军一到晚上就被连锅端掉,全然是作茧自缚。联合国军不得不把自己暴露在我军的炮口下,在坚守阵地和发起进攻的途中被志愿军炮兵各种吊打。实实在在的火力输出在后25天的战斗中造成了超过70%的伤亡,彻底把美国人打崩了。
所以后世的美国键盘侠们怎么都想不通,明明日本人把整座山都挖空了也扛不住,为什么志愿军就能靠坑道顶住。
事实上我们能抗住的关键因素恰恰不在坑道上,而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无畏军魂!
此战,我志愿军先后4.3万人参战,共伤亡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伤亡率在25%以上。
他们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