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别闹了美国闹也得与中国创新合作我们来告诉你为什么?

2018-06-07 16:35:21   

梁石川

美国需要中国作为创新伙伴,这是为什么?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诸多问题中,技术能力和创新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然而,无论美国给提出哪一种理由,动用301条款来打击中国,背后陷藏的都是美国的不自信,即中国的创新和技术能力将超越美国。另外,由于美国长期的内部政治斗争,而无法形成自己的长期战略,因此,对于中国释出的“中国制造2025”产生了后怕。
在网路上行走,石川看新闻看见一家外媒这样说。在其看来,美国上个月宣布的一揽子措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旨在遏制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减少贸易赤字,但是,事实上,中美技术能力对比辩论的问题在于,它误解或歪曲了当今世界创新的全球化性质。
在上述外媒看来,与华盛顿对中国进行高科技技术封杀的做法相反,因为美中不是争夺经济霸权的两个独立经济体。作为过去40年来制造业和生产全球化以及最近消费全球化的一部分,创新形式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只有当从事创新的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建立联系,创新才能最有效和最高效地实现。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认为创新是通过连接经济行为者的全球或跨国网络进行的,不是在分离的经济体中进行的。全球化最近阶段表明,当从事创新的人不仅在国内而且跨越国界相互联系时,创新就能最有效和最高效地实现。
据观察,该外媒还以中国举例说,其融入这些全球创新网络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在研发方面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中国广阔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使其公司在生产相关和效率驱动的创新方面表现的相当出色。中国庞大而活跃的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为中外投资企业的消费创新提供了沃土。快速增长的人才库也为中国的创新和技术提供了额外的人力资本。
另外,除了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之外,跨国公司也在中国加大了研发力度。这些现在都以已经成为中国研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眼下最可怕的还是美国技术保护主义举措。这样做不但不会让自己在更新一波创新革命中获取更多利益,反而因封杀技术,而失去更多市场和创新人才。技术人才是流动的,就像中国那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另外,美国采取“技术锁国”,可能短期内摄取和豪夺更大的好处,但长远看,在创新方面是没有国界的,即使在政治上特朗普觉得是可行的。但是,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它或将倒逼着中国更加“疯狂”地来实现自已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长远目标。



其中,固然中国也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批评。但是,不久前,中国最高国家元首在其南方的一个城市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已经做出庄严的承诺。比如中国为此类争议设立特别法庭,就是一个标志。再者,中国企业的权利也越来越需要同样的保护。
再比如,中国与美国打贸易战,中国在采取报复行动时,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更多美国高新企业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释出农产品进行报复更大程度是想“教训”一下特朗普,让他在政治上感觉到“痛”,并且告诉他别耍花样,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上,美国与中国谁也少不了谁。
也就是说,不管是欧盟与中国的创新关系,还是华盛顿与北京的创新关系,都需要认真管理。但考虑到中国创新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欧盟应该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更多的信心,绝不能像美国那样极端地去搞技术封杀,这样的卑劣手段。
我们的结论是,美国人和欧洲人应该承认并促进来自全球网络化创新进程的机遇。利用这些网络中所有参与者的比较优势意味着与中国合作,并且作为创新伙伴来加以合作。
另外,多数学者认为,关于创新能力的争论忽略了美中两国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固然这个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还“闹”得很凶,但这不意味着美国不需要中国。(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