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中型舰载机是未来的主流?事实无情打脸!

2018-03-08 08:29:26   

最近又有人刊文,大肆鼓噪所谓“中型舰载机是未来主流的所谓理论”,目的不言而喻,还是在为至今没有“户口”的某项目摇旗呐喊。但中国海空军不是傻子,若这个项目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好,也不会从国内到国外,至今无人问津。


飞机能不能卖出去都是小事,而为了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小团体的面子,强行忽悠,误导国家的大战略,让中国未来的下一代舰载机还没上舰,综合就指标落后于美帝,这可是坑害国家、犯下不可原谅的大错!


笔者早已厌倦了对某单位的吹捧或者贬低,这类情绪化的语言,毫无建设性意义,未来的舰载机,到底应该用重型还是用中型?其实国外现有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美国海军作为航母经验最丰富的世界超一流,目前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型舰载机”。超级大黄蜂的最大起飞重量早就超越了29吨,而新一代的F35C更是彻头彻尾的“重型机”。即使这样,仍然有美国海军的老飞行员抱怨,这些飞机“太轻”,是“娘们开的飞机”,永远无法像F14一样,从北印度洋的航母上弹射起飞,直接去轰炸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超级大黄蜂的短板,让美国海军完全成为阿富汗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看客!在美国海军看来,若F14不是全面退役,阿富汗战争早就结束了!


武器的基本原则,永远是一寸长一寸强!美国海军现役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已经普遍有500海里,而未来中国航母的新一代主战舰载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只有400海里?鼓噪研发这种天生短腿的舰载机,难道不是误国?


有些人的“中型机”理论,说来说去,稻草就一条:中型舰载机体量更小,航母上可以携带更多,因此战斗力就强?这种说法,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脑补,其实稍微简单推算一下,就知道这个理论漏洞百出!


航母上携带更小的舰载机,貌似可以装的更多,出动批次更多,但是先不说小舰载机使用限制大,综合战力弱,既不能携带大重量反舰弹药远程攻击,又不能扩大防御半径。单单对航母本身的放飞、回收压力——舰载机太小,航程和滞空时间太短也是不合适的!


假设某国航母载29吨左右的弹射型主战舰载机,例如超级大黄蜂,携带三个副油箱,弹射后不空中加油可以滞空大约4小时,实现500海里外,仍然有45分钟的剩余滞空战斗时间。


另一艘吨位近似的对手航母,载体量更小的舰载机,以米格29K的吨位和大小为例,同样弹射起飞,由于挂点少,只能携带2个副油箱,保持2.5小时的滞空时间,只能实现380海里外,30分钟的剩余滞空战斗时间。


两者的攻击半径和防御半径,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实际作战可能更复杂,这里只简化讨论。


假设开战,双方航母进行远程对攻。


首先双方都以最大放飞模式,各起飞6个批次舰载机,每个批次8架;双方弹射起飞效率相同,每个批次起飞所用时间都为15分钟,双方从首批起飞,到放飞所有6个批次舰载机,总耗时都是90分钟,分别各自起飞48架舰载机。


携带米格29K的航母,由于舰载机体量更小,携带数量更多,可以再多起飞一个编队,第七批次同样8架。起飞总架次达到56架,保持表面上的数量领先优势。


此后双方舰载机进入空中接战,互有胜负。我们为了简化计算模式,假设双方都没有被击落的情况,只有部分舰载机被击伤,随着机载燃油的减少,很快到了回收舰载机的阶段:


1,载超级大黄蜂的航母,由于每批次的滞空时间是4个小时,那么从放飞第1批舰载机到放飞完最后第6批舰载机,一共用时90分钟;此后到回收第1批舰载机,中间还有240减去90等于150分钟,也就是中间有两个半小时的空档时间,可以让该航母上操作人员进行调整,做好大规模回收飞机的操作准备。


而载米格29K的航母,只有15015X7等于45,也就是,中间只有45分钟的回收准备时间!这和对方航母两个半小时的调整时间,差距太大了!


有人可能要说,你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情况有这么“捉急”吗?还真有!去年俄罗斯的老旧库舰,只载七八架舰载机远征地中海。第一次回收,前一架舰载机着舰拉断了拦阻索,钢索相互缠绕,航母甲板人员,半个小时内都没有更换好新的拦阻索,后面着急降落的一架双座米格29K,燃油耗尽直接跳海了!若换成超级大黄蜂,由于载油系数高,同样情况下,在航母附近至少可以盘旋一个小时,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油尽跳海”的闹剧。


2,载超级大黄蜂的航母,假设起飞6个批次,在第一批8架舰载机起飞后,到最后一批舰载机被航母回收,整个作战行动中,可以维持5个半小时内,本方航母周边空域,至少有一个批次,8架舰载机在空中警戒。


而载米格29K的航母,尽管多起飞了一个群,总数多达7个群,却只能维持150+105,也就是255分钟的空战持续战力,即4个小时另15分钟内,空中维持一个8架舰载机的主战群。尽管载米格的航母多起飞8架飞机,空中战力维持的时间,仍然比大黄蜂航母差了整整75分钟!


舰载机体量小,载油系数低,航程短的航母,即使能起飞的舰载机更多,仍然比体量大,滞空时间长的对方,少了1个多小时的空中战力维持时间!本方航母周边1个多小时内,无护航飞机的空档期,能被对方携带反舰导弹的舰载机攻击8回!


3,要想填补75分钟的巨大战力缺口,只能从行动一开始,就减少起飞舰载机的批次,留下部分舰载机中队,作为防守集群,等待本方航母防空警报拉响后,紧急起飞迎战。


但行动一开始,舰载机就起飞的少,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空中实力更弱!


而且这样一来,后面的问题更麻烦!


自身舰载机滞空时间短,后面的批次还没起飞,前面早起飞的几个批次的舰载机很快回来了!整个斜角甲板要用来回收,不能再弹射起飞。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在船头最外侧一条弹射线上,勉强起飞用来紧急防御的少量飞机。


起飞和回收混在一起,甲板一片混乱!当年鬼子在中途岛的4艘航母,就是在甲板调度乱成一锅粥期间,被全部迅速击沉!


航母舰载机从来不是体量越小、携带数量越多越好。


在航母的舰载机携带总数量和舰载机本身的体量——滞空时间指标之间,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才能保障航母的最大战力发挥。


中国海军的新一代舰载机,必须首先注重滞空时间优势和作战半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