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美须克服“战略焦虑”避免新冷战
2015-09-16 15:32:51
如果中美竞争升级为一种全面对抗,必将给两国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损害。如何避免中美关系全面倒退,是两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紧迫任务。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美国展开国事访问。近年来中美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争议加剧。某些美国战略界人士主张调整对华政策,一些中美关系学者担忧双边关系到了一个“临界点”,甚至认为有可能进入全面对抗的新冷战时代。
当前中美关系的诸多困难,其深层动因在于北京与华盛顿都患上了战略焦虑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把中美双方这种焦虑症概括为“两个秩序”问题,即美方高度关注崛起的中国是否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中方高度关注美国是否破坏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国内秩序。
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在周边和全球推行更为积极进取的外交战略。在美方看来,北京的外交新动向有可能改变和冲击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美方的这种战略焦虑导致其在北京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问题上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而中国领导人一向关注国内秩序,担心国内力量与外部势力的结合可能导致内部动荡。美国在中东推动政权更迭,支持东亚地区一些社会抗议运动,这些在北京看来都可能对中国内部秩序构成挑战。与此同时,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被北京方面解读为遏制中国的战略行为。
中方反复强调没有意愿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美方也多次强调不寻求遏制中国,但这些外交安抚信号并不能完全被对方接受。在双方战略互疑的背景下,中美在具体领域的某些分歧可能被放大,甚至会被上升到战略对抗的层面来检视。如果中美竞争升级为一种全面对抗,必将给两国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损害。如何避免中美关系全面倒退,是两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紧迫任务。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以紧密的经贸关系为纽带,带动民间交流,是中美关系长足发展的基础。
最近中美商业和民间交流不断扩大,但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新动向。美国商界多年来一直是推动中美友好合作的积极力量,但最近美国商界越来越担心北京出台的一些新政策会损害其在中国的利益。中美两国职能部门将一些正常的国际交流活动以泛政治化的眼光对待,也会损害双边关系的发展。比如,中国正酝酿出台对非政府组织的严格管控措施,可能阻碍中美两国密切的民间交流。而美国一些执法人员带着歧视性种族评判调查和拘捕一批华裔科学家,干扰了中美正常的学术交流并造成一些冤案。这些新现象虽还不普遍,但如不妥善处理,必然会破坏中美交流的社会基础。
当代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有根本不同:中美两国维持着广泛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而美苏之间相关联系极少。如果中美经贸关系与民间交流受到干扰,中美关系的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中美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影响力。在合作领域扩大的同时,中美关系进入一个矛盾频发的新阶段。期待两国完全化解分歧是不现实的,而可行的策略是强化危机预防和管控。此次“习奥会”如果能在网络安全规则、两军空中意外相遇规则等议题上达成协议,对维护中美和平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中美矛盾不可能因为一次元首峰会而消除。但习近平通过对美国的访问,可以向美方传达一些积极信号,比如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主导的经济改革,坚持谋求与美国扩大合作等。
而美方虽然会就具体问题向中方施压,但由于中国实力地位的快速上升,美方不可能长期单向塑造中国的未来走向。中美关系可能进入基辛格所说的“共同演进”的新阶段。中美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会长期维持下去,双方需要在复杂的背景下探索和平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