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水线超320米,满排上10万也未必是核动力

2020-08-16 23:18:17   




满排过了小鹰级的8.3万吨就必须上核动力,这是美国航母给全球留下的思维定式。其实这种思维定式并不正确。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多次在推文中强调过,全球95%的船舶动力其实是柴油动力。而航母和20万吨以上的巨轮对比仍然是一个“小朋友”,因此大于小鹰级的航母仍然也可以上常规蒸汽动力。不论企业级、尼米兹级还是福特级,最终的4轴马力都没有超过小鹰级的28万马力。因此用10台燃油锅炉提供30万轴马力的常规动力并不难。前天推文中也讲到过了。目前4号坞内的巨舰看来水线非常长。超过小鹰级的313米板上钉钉,如果水线超过320米。那么“拳打尼米兹还是后期放大的批次,脚踢福特”将成为现实。如果预估有过大误差,那么满排过9万,看齐尼米兹级前期批次也是可以接受的。建造的如此之长。



其实有和当初的企业级核动力航母一样追求高航速高甲板风的想法。而且常规航母平均吃水要比自重更大的核动力航母小1.8米以上,更容易创造高航速。另外电磁弹射的轨道天然要比蒸汽弹射长10米,也就是从蒸汽弹射的115米延长到125米,这在陆地对比试验场中已经看的很明白。因此这艘巨舰长一点,大一点也是必须理解的。不过狼山仍然不支持非常规动力的说法。满排超9万吨,未必就一定是核动力。核动力的基本常识就是堆芯之下不能有整条大焊缝。核动力的一二回路主管道尽量不要有接口和法兰,原因是尽量减少管道泄露的概率。因此前后堆芯100米之间必须从一开始就一体成型。一体成型不是说船壳底板不能有焊缝,而是不能有横向贯穿式的整条大焊缝,一个主动力段最大不超过27米纵向长度的模块4块拼接的船体。



已经基本排除了用核动力的可能。看看福特级的成型过程,就知道一开始入坞的第一块龙骨底板。就已经在100米的长度,35米的宽度以上。也就是这个船底的3500平方米的核心动力舱龙骨段,是特别加强了的。虽然这块龙骨段中间也有焊缝,但是焊缝是错开布置的。这块龙骨段前后就是两大核动力反应堆的保护箱。而两个保护箱之间,是一回路和二回路之间的蒸汽换热管道和发电机。实际上这等于是对2个堆芯起到了3重防护。第一重自然是堆芯的高强度外壳本身;第二重是核动力堆芯的2个保护箱,第三重就是特别加强的船底龙骨。即使出现大故障或者战沉,也尽量防止堆芯破裂严重污染海洋。航母的底壳就像核电站的基础底壳一样,要防止高温失控的熔化堆芯最终烧穿底壳而不可收拾。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苏联方面拼命往已经破坏的堆芯地下灌注水泥。就是怕堆芯烧穿底壳钻入地下水层。



因此目前所有核电站的基础底板施工是要求极高的工序。底板厚度达到十几米,全部用特殊标号混凝土,其里面的钢筋都几乎没有焊接接头。航母的底壳焊缝虽然平时强度比船板还大,但是高温高辐射环境下就另外一回事了。而且焊缝旁边的结构才是最脆弱的部分。因此整条大焊缝不允许跨过堆芯。跨过堆芯的焊缝必须错开。这样即使出现情况也不会弱点过于集中。另外,核动力装堆以前必须有陆地专用防辐射厂房。苏联人甚至搞过水上厂房。这些设施都不具备。核动力大舰一定会有,却未必就是这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