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惊呼:越战助推东亚崛起 强大中国开始挑战美国
2015-05-08 09:14:19
越南战争以来的亚洲原有战略秩序正在受到挑战。
当年,1975年4至5月在印度支那发生的事件,似乎以最鲜明的方式表明美国在亚太地区无可撼动霸权时期的终结。记录直升机从美国驻西贡(现胡志明市——本网注)大使馆屋顶上撤离的著名照片捕捉到如世界末日来临般的悲观情绪:超级大国威风扫地,从亚洲仓皇撤退。然而40年后,在越南纪念统一40周年之际,回过头来看,美国的越战失败看来只不过是漫长的美国主导下的和平中的一段空白。只是到了现在,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经久性才真正受到质疑。
曾报道越战的美国记者乔纳森·谢尔写道,导致美国进入并扩大越战的因素并非是对获胜可能性的过度乐观,而是“对失败后果的过度悲观评估”。这些不仅导致了亚洲其他“多米诺骨牌”纷纷倒台,也导致了美国声望和信誉的灾难性损失。的确,在越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确实似乎从全球撤退。次年当选的吉米·卡特总统在执政期间经历了新加坡已故统治者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所说的“对美国隐忧虔诚冥想的4年时间”。而在此期间,伊朗革命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使美国地位进一步削弱。
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卡特的前任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在1975年4月23日所做演讲不无道理。他说,印度支那发生的事件“尽管令人悲痛,但既不意味着世界末日,也不意味着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终结”。共产主义并没有逾越印度支那推进至亚洲其他地区。而在此之前,美国已偏向中国,理查德·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方对越南困局的回应。这弱化了尼克松3年后遭到蒙羞所产生的战略影响。
与中国结成事实联盟对抗苏联,使美国在亚洲拥有了无可争议的霸权地位。这一全球新联盟的最大受益方是中国。在因美国无可争议霸权而确保的地区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在1979年开启了伟大的经济转型。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很多美国人都很难理解中国想要挑战或改变这一格局。但愈来愈多的分析人士现在认为中国的确想这样做:其目标是替代美国成为亚太(最终是全球的)头号强国。澳大利亚战略问题学者休·怀特认为,中国正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早期未能实现的目标:财富、权力和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
直到最近,大多数美国战略思想家还倾向于认为中国可以融入现存世界秩序,即便中国怀有更大野心,但因其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把这些野心搁置起来。然而,一种更加危言耸听的思想流派正日益得势。曾供职于政府的2名分析家阿什利·特利斯和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向美国外交学会提交了新报告,呼吁与中国打交道时采取一种新型“大战略”,包括扩军和加紧与盟友进行军事合作。报告认为,“美国将中国‘纳入’自由国际秩序的努力已引发对美国在亚洲霸权的新威胁——并可能最终导致对美国全球实力的挑战”。无独有偶,另一名前美国政府官员迈克尔·皮尔斯伯里出版了一部书名不言自明的著作:《百年马拉松: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秘密战略》。
美国政府本身似乎正在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华态度。它总是否认其亚洲“支点”或“再平衡”战略意在遏制中国,但该战略的目的无疑是向亚太友邦和盟友保证美国不会实施战略性撤退一走了之,为崛起的中国让路。美国现在愈加公开表明其敌对态度。近日,美国试图劝说盟友拒绝加入中国牵头成立的一家开发银行,但徒劳无效。为争取各方对其雄心勃勃的贸易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协定》予以支持,美国强调该协定对于阻止中国制定该地区的规则是何等必不可少。
中国始终怀疑美国试图对其进行遏制,并声称联结美亚的联盟(尤其是美日防务协定)是冷战遗留产物,理应被打破。但没有一个盟友希望这样做,没有一个盟友愿意被迫在与美国的安全关系和与中国的联系之间作出抉择。但如果悲观主义者言中的话,这些盟友有一天可能发现自己必须这样做。就像怀特认为的那样,美国的越战经历是关于“治国术之险恶的伊索寓言”。美国打越战是为了阻止中国建立把自己排除在外的势力范围,但却在越战推动下对华开放、继而推动了中国崛起——而这一崛起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中国现在似乎有建立一个把美国排除在外的势力范围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