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惊呼:大陆成为全球第2 台湾转向潜藏巨大的风险

2016-05-11 11:00:15   

随着520政权交接日期接近,两岸关系出现变化,「冷对抗」局面渐渐形成,正值大陆经济走缓之际,新政府也准备把企业投资与经贸关系由大陆「位移」到东南亚、印度,同时往美、日同盟靠拢,也就是所称的「新南向政策」。在启动之前,新政府实应慎思,以免对台湾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新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主要理由是大陆经济走缓,未来前景不明,东南亚与南亚大陆正是要起飞的时候,此时正是台湾转向,把目光对准这些即将起飞的新市场的时候。这种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但其中其实潜藏巨大的风险。
台湾要分散经贸风险、投资与出口避免过分集中特定国家,以目前出口有近4成集中在大陆,确实有风险过于集中之虞,设法分散、开辟新的战线与市场,亦有必要。不过,我们不能用制造更大风险的方法来减轻现有的风险,应藉由发展开拓新市场来分散风险,而不是消极以对、甚至放弃原有份额最重要的大市场,去追求仍充满未知的市场。这种作法其实更可能陷台湾经济于一个更大的风险之中,一不小心,甚至可能两头落空。
回顾过去20年的两岸经贸发展史,实让人心生慨叹。民国85年李登辉总统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大幅限制企业赴大陆投资,把两岸经贸套入一个紧箍咒中。其政治上的想法当然是避免让台商协助大陆壮大,经济上的背后理念则是「中国崩溃论」,认为大陆的金融呆账高、环保恶化、通膨走高、国企下岗严重,迟早经济会崩溃。限制国内企业赴大陆投资,也是为了避免其遭遇风险。因此政府先启动南向政策,之后就祭出戒急用忍。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大陆克服了这些困难与问题,实现连续多年的2位数高成长,终而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台湾则因限制投资与管制,许多台湾企业错失大陆成长率最高的黄金期。当政府开放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时,为时已晚;有的是已完全没有机会,有的是只能「事倍功半」的加紧追赶。
大陆近年经济走缓,从过去两位数成长率一路走低到7%左右,如果只以「大陆经济不行了」而要「远离风险」,就可能因误判而造成错误的结果。其实,负面看当然大陆经济成长是走缓了,但换个角度看,其实这是大陆经济体质的调整过程,成长率必然放缓,如果成功调整后,大陆经济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如果单以量体来看,一个国内生产毛额(GDP)已超过10兆美元的经济体,原本就很难再实现10%的成长率,以目前7%左右的成长率而言,等于一年增加约7千亿的GDP,已较台湾每年5千多亿的GDP还多了。把成长率放缓视为大陆经济衰微的征兆与警讯而要「远离」,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20年前以「中国崩溃论」为由先启动南向政策再祭出戒急用忍,使台湾错失大陆量体增长的黄金期;现在则因中国经济衰微论而要「远离中国」,开启「新南向政策」,这次则可能错失大陆经济体质提升的契机。
大陆经济固然仍存在着生产资源低度利用、浪费无效的传统部门,信贷风险、资产泡沫问题更一直难解决,但不能否认的是其经济与产业的进步亦快速。去年大陆的服务业部门已超越工业部门,这是一个经济体转型的征兆;制造业中的科技部门亦持续提升,如联想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去年全球前10大智慧手机厂商中,大陆占7席,华为跃居第3名,台湾的宏达电则在10名之外。
甚至以新科技而言,大陆机器人工业已逐渐赶上日本,日前《时代杂志》选出50款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产品,大陆的大疆无人机名列其中;至于金融科技则更已领先全球,台湾瞠乎其后;此外,大陆半导体产业链形成,红色供应链已逐渐赶上台湾。
新政府不能忽视、更不该视而不见大陆这些经济与产业的「质变」。如果未来政府以各种行政与管制手段,把两岸经贸与投资降温甚至隔离,最后可能让台湾再次失去跟随大陆经济质变的黄金期成长的时机。可一不可再,新政府应真正深入了解并思考及评估大陆经济的情况与未来,切勿因意识型态让两岸经贸倒退,以免对未来10年台湾经济与产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