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互联网终结美元霸权 美国成最后金融帝国
2016-03-20 11:23:59
3月16日,著名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乔良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蓟门法制金融论坛上表示,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成就了美元霸权和金融帝国的地位。但互联网带来的电子货币、移动支付的去货币化趋势,将最终消解美元霸权,这意味着可以预见的未来,金融霸权将不复存在。
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秩序紊乱。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因其巨大的黄金储备而空前稳固。在此背景下,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44年诞生。
按照协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当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高达2.5万吨。
乔良认为,这个看上去像金子般的承诺,实际上成了美元的绊脚石。美元的货币发行权受到黄金的制约,因为只要多印35美元,就应在金库里多储备1盎司黄金,对于渴望无限信用扩张的美元来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有限。
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美国有责任为全世界提供流动性,输出美元。但不断输出美元就需要美国的商贸公司不断进口各国产品和资源,这使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呈现逆差。布林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由此暴露出来:如果美国想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就只能放弃对国际社会的美元供应,从而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而要想美元流到世界各地,美国则必然出现长期贸易逆差,这又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直到1965年,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向美国发难,将全部外汇储备取出从美国手中换回黄金。此后,荷兰、德国等外汇顺差国纷纷效仿法国,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
乔良认为,美国人在二战后愚蠢地连打两场战争更加剧了黄金的流失。“朝鲜战争,美国铩羽而归;越南战争更惨,打掉了8千亿美元,而当时美国GDP仅不过2万多亿美元,8千亿的战争消耗意味着大量黄金的流失,美国人扛不住了。”
由于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乔良认为,这一无奈之举实际上铸就了美元霸权地位。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大量印钞,通过向全世界不断输出美元,美国把全球纳入了美元体系,最终建立起了遍及全球的金融殖民帝国,在此后的40年里,美国的GDP飞速增长。
但在乔良看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金融帝国,也将是最后一个。他认为,互联网已使货币高度电子化,网上消费、远程交易正在驱逐实体货币,而没有了实体货币,美元的霸权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将进入每个人都可能创造个人信用的时代”。
他认为,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未来基本不可能再去强行谋求另外一个货币霸权,因为那将是一种没落和过时的模式。不过,虽然人民币未来不会有可能像美元那样一统天下,但立足于当前的现实需求,中国还是应谋求在货币霸权消失之前,让人民币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储备和流通货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更好更快发展。
2.乔良:美国乐观油价暴跌意图重创俄罗斯经济 3月16日,著名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乔良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蓟门法制金融论坛上表示,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继续维持高产,导致全球油价低迷,而这或与美国纵容有一些关联,直接目的是使俄罗斯承受沉重的经济打击。
目前全球原油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下跌了30%和35%。
一直以来,原油供应过剩是打压国际油价的根本因素,然而欧佩克继续维持高产、伊朗原油解禁等因素让国际油价继续深跌。
按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以后,美元就锚定在石油上,油价的美元结算成为了美国的命根子,美应乐见油价高企才对。而现在美国似乎对油价的暴跌坐视不管,这也令众多投资者、分析师感到困惑。不过,有分析认为,油价断崖式下挫不单纯是经济低迷导致的,背后显然是美国对中东富油国的纵容。
在乔良看来,虽然不能确认美国是否与沙特等国存在默契,但从目前呈现的几个现象看,似乎又不无关联。
首先,沙特对于叙利亚政权绝不能容忍,因为沙特是逊尼派政权,叙利亚则是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政权。沙特等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反对派”,背后的核心因素就是纵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
而俄罗斯之所以坚决支持叙利亚政府,除了有塔尔图斯港这一俄在海外唯一基地的因素外,更因为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原油出口,其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均来自原油和天然气。由于乌克兰问题,美国拉上欧洲制裁俄罗斯,直接结果是俄罗斯外汇储备从4000亿降低到2000亿,这个时候普京走投无路,只有通过以打击ISIS为由,在产油区打仗,制造紧张局面,意在把油价推高。俄的这一行动当然直接阻断了沙特等海湾国家推翻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进程,沙特等国十分恼火,而他们能对付俄罗斯的唯一武器就是石油。这应该就是沙特等国坚持增产降价的主要原因,这也应是美国对沙特的行动乐观其成的主要原因。
可以做这么一个设想:在这样一个时点,如果全球油价出现暴跌,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将下降,同时在西方的制裁压力,和卢布下滑的双重作用下,俄罗斯也必将承受更加沉重的经济打击,加速其国内政治风险的爆发。
从另一方面看,对沙特来说,增产降价是一把双刃剑,除打击俄罗斯外,还能顺便打击美国页岩气页岩油企业,可谓一石多鸟。事实上,去年一年美国就有1万家页岩气页岩油公司倒闭。虽然美国可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在战略考量之下,与撂倒俄罗斯这一令人头疼的对手比起来,美国或许愿意承受油价下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还翻出历史指出:美国操纵石油价格的经济战术屡试不爽,一点都不稀奇。
其中,上世界70年代初,苏联60%的外汇收入来自于针对西方的油气出口。油价的迅猛上涨导致苏联国内相关制造业快速膨胀。而石油出口的收入,成为了苏联赖以维持军备建设的关键。然而好景不长,1985年,在军备竞赛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诱使沙特大量增产,导致油价从30美元快速暴跌至10美元,尽管之后一度反弹回15美元,但是仍然无法拯救苏联财政垮台的宿命。
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秩序紊乱。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因其巨大的黄金储备而空前稳固。在此背景下,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44年诞生。
按照协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当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高达2.5万吨。
乔良认为,这个看上去像金子般的承诺,实际上成了美元的绊脚石。美元的货币发行权受到黄金的制约,因为只要多印35美元,就应在金库里多储备1盎司黄金,对于渴望无限信用扩张的美元来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有限。
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美国有责任为全世界提供流动性,输出美元。但不断输出美元就需要美国的商贸公司不断进口各国产品和资源,这使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呈现逆差。布林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由此暴露出来:如果美国想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就只能放弃对国际社会的美元供应,从而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而要想美元流到世界各地,美国则必然出现长期贸易逆差,这又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直到1965年,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向美国发难,将全部外汇储备取出从美国手中换回黄金。此后,荷兰、德国等外汇顺差国纷纷效仿法国,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
乔良认为,美国人在二战后愚蠢地连打两场战争更加剧了黄金的流失。“朝鲜战争,美国铩羽而归;越南战争更惨,打掉了8千亿美元,而当时美国GDP仅不过2万多亿美元,8千亿的战争消耗意味着大量黄金的流失,美国人扛不住了。”
由于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乔良认为,这一无奈之举实际上铸就了美元霸权地位。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大量印钞,通过向全世界不断输出美元,美国把全球纳入了美元体系,最终建立起了遍及全球的金融殖民帝国,在此后的40年里,美国的GDP飞速增长。
但在乔良看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金融帝国,也将是最后一个。他认为,互联网已使货币高度电子化,网上消费、远程交易正在驱逐实体货币,而没有了实体货币,美元的霸权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将进入每个人都可能创造个人信用的时代”。
他认为,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未来基本不可能再去强行谋求另外一个货币霸权,因为那将是一种没落和过时的模式。不过,虽然人民币未来不会有可能像美元那样一统天下,但立足于当前的现实需求,中国还是应谋求在货币霸权消失之前,让人民币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储备和流通货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更好更快发展。
2.乔良:美国乐观油价暴跌意图重创俄罗斯经济 3月16日,著名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乔良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蓟门法制金融论坛上表示,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继续维持高产,导致全球油价低迷,而这或与美国纵容有一些关联,直接目的是使俄罗斯承受沉重的经济打击。
目前全球原油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下跌了30%和35%。
一直以来,原油供应过剩是打压国际油价的根本因素,然而欧佩克继续维持高产、伊朗原油解禁等因素让国际油价继续深跌。
按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以后,美元就锚定在石油上,油价的美元结算成为了美国的命根子,美应乐见油价高企才对。而现在美国似乎对油价的暴跌坐视不管,这也令众多投资者、分析师感到困惑。不过,有分析认为,油价断崖式下挫不单纯是经济低迷导致的,背后显然是美国对中东富油国的纵容。
在乔良看来,虽然不能确认美国是否与沙特等国存在默契,但从目前呈现的几个现象看,似乎又不无关联。
首先,沙特对于叙利亚政权绝不能容忍,因为沙特是逊尼派政权,叙利亚则是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政权。沙特等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反对派”,背后的核心因素就是纵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
而俄罗斯之所以坚决支持叙利亚政府,除了有塔尔图斯港这一俄在海外唯一基地的因素外,更因为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原油出口,其一半左右的财政收入均来自原油和天然气。由于乌克兰问题,美国拉上欧洲制裁俄罗斯,直接结果是俄罗斯外汇储备从4000亿降低到2000亿,这个时候普京走投无路,只有通过以打击ISIS为由,在产油区打仗,制造紧张局面,意在把油价推高。俄的这一行动当然直接阻断了沙特等海湾国家推翻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进程,沙特等国十分恼火,而他们能对付俄罗斯的唯一武器就是石油。这应该就是沙特等国坚持增产降价的主要原因,这也应是美国对沙特的行动乐观其成的主要原因。
可以做这么一个设想:在这样一个时点,如果全球油价出现暴跌,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将下降,同时在西方的制裁压力,和卢布下滑的双重作用下,俄罗斯也必将承受更加沉重的经济打击,加速其国内政治风险的爆发。
从另一方面看,对沙特来说,增产降价是一把双刃剑,除打击俄罗斯外,还能顺便打击美国页岩气页岩油企业,可谓一石多鸟。事实上,去年一年美国就有1万家页岩气页岩油公司倒闭。虽然美国可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在战略考量之下,与撂倒俄罗斯这一令人头疼的对手比起来,美国或许愿意承受油价下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还翻出历史指出:美国操纵石油价格的经济战术屡试不爽,一点都不稀奇。
其中,上世界70年代初,苏联60%的外汇收入来自于针对西方的油气出口。油价的迅猛上涨导致苏联国内相关制造业快速膨胀。而石油出口的收入,成为了苏联赖以维持军备建设的关键。然而好景不长,1985年,在军备竞赛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诱使沙特大量增产,导致油价从30美元快速暴跌至10美元,尽管之后一度反弹回15美元,但是仍然无法拯救苏联财政垮台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