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12万吨级补给舰,1甲板以下布局与同级航母大同小异?
2023-02-06 23:51:54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不久前谈到,1000兆瓦热功率的模式堆已经大致通过了验证考核,这样就意味着完全可以用这种全球性能超一流的舰用堆型开始实际建造核动力舰船。而且是通过双堆互补的模式提高可靠性。需要建造的舰船还不止一种,可以在12到15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3.6万吨级的核动力电磁战列舰、6万吨级的核动力破冰船,以及12万吨级的核动力超级补给舰中先任选一种。这里面,3.6万吨级的半潜电磁战列舰需要完善的分系统还很多,比如电磁炮的脉冲屏蔽问题就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而6万吨级的核动力破冰船说到底只能算半民用半军用性质;而且因为国际条约的存在,核动力破冰船是不能用到南极海域的;如果直接出现在北极海区,恐怕会引发更无必要的大国猜疑。
因此权衡之下,建造12到15万吨级的超级航母或者12万吨级的超级补给舰是相对最可行的方案。不过巨型核动力航母一旦开工,那么周期是相当漫长的。估计最快也需要8到10年才能完成建造与试航工作;完全形成战斗力恐怕要推到12年以后。这显然是目前的大形势所不能等待的。而如果马上开工12万吨级的常规动力航母,那么单艘的建造周期最多需要5年就足够。如果是批量上马,比如一次性建造3到4艘,那么单艘的平均周期甚至会压缩到4年,形成战斗力也不过平均需要5年左右。如果有了4艘12万吨级的常规大舰,再加上目前的已经具备的3艘,有7艘常规动力航空大舰之后,那么再开工核动力的版本,即使一艘平均用时15年,都不会耽误任何关键节点。不过既然全球领先的,
大功率舰船堆已经基本完成了前期测试,如果长期闲置也不是科学高效的系统工程管理办法。于是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优的选择。也就是尽快开工12万吨的超级补给舰。而这种超级补给舰无论船体线型,还是1甲板以下的内部结构,都可以做到与未来的12到15万吨级的超级核动力航母大同小异。从二战以来,一直到今天,所有航母的主甲板也就是第一甲板,并不是平时看到的飞行甲板。飞行甲板只能算是上甲板。而航母真正的主甲板其实是机库地面这层甲板。核动力航母的机库甲板以下,也就是第一甲板之下。不到2层间隔就是核动力包的前后主舱室。分为前后两大堆以及外在的、以厚重铅板为主的屏蔽壳。这套系统本身的自重就超过了1.2万吨。因此设计在底舱龙骨之上。而同样的常规动力的机炉舱。
全重不会超过8000吨,对比核动力版轻了4000吨以上。这样如果作为超级补给舰,那么底舱就不是一般补给舰的水柜与燃料柜,而是核动力包占据中心位置。真正的水柜与燃料柜可以做成蜂窝结构放置在舰体的前后两端。实际上未来的超级核动力航母1甲板以下的布局也是如此。以这个方案建成的12万吨级超级补给舰,如果经过充分验证证明系统全部成熟;只需要拆掉上层建筑,就可以快速增加机库与飞行甲板,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超级航母!
因此权衡之下,建造12到15万吨级的超级航母或者12万吨级的超级补给舰是相对最可行的方案。不过巨型核动力航母一旦开工,那么周期是相当漫长的。估计最快也需要8到10年才能完成建造与试航工作;完全形成战斗力恐怕要推到12年以后。这显然是目前的大形势所不能等待的。而如果马上开工12万吨级的常规动力航母,那么单艘的建造周期最多需要5年就足够。如果是批量上马,比如一次性建造3到4艘,那么单艘的平均周期甚至会压缩到4年,形成战斗力也不过平均需要5年左右。如果有了4艘12万吨级的常规大舰,再加上目前的已经具备的3艘,有7艘常规动力航空大舰之后,那么再开工核动力的版本,即使一艘平均用时15年,都不会耽误任何关键节点。不过既然全球领先的,
大功率舰船堆已经基本完成了前期测试,如果长期闲置也不是科学高效的系统工程管理办法。于是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优的选择。也就是尽快开工12万吨的超级补给舰。而这种超级补给舰无论船体线型,还是1甲板以下的内部结构,都可以做到与未来的12到15万吨级的超级核动力航母大同小异。从二战以来,一直到今天,所有航母的主甲板也就是第一甲板,并不是平时看到的飞行甲板。飞行甲板只能算是上甲板。而航母真正的主甲板其实是机库地面这层甲板。核动力航母的机库甲板以下,也就是第一甲板之下。不到2层间隔就是核动力包的前后主舱室。分为前后两大堆以及外在的、以厚重铅板为主的屏蔽壳。这套系统本身的自重就超过了1.2万吨。因此设计在底舱龙骨之上。而同样的常规动力的机炉舱。
全重不会超过8000吨,对比核动力版轻了4000吨以上。这样如果作为超级补给舰,那么底舱就不是一般补给舰的水柜与燃料柜,而是核动力包占据中心位置。真正的水柜与燃料柜可以做成蜂窝结构放置在舰体的前后两端。实际上未来的超级核动力航母1甲板以下的布局也是如此。以这个方案建成的12万吨级超级补给舰,如果经过充分验证证明系统全部成熟;只需要拆掉上层建筑,就可以快速增加机库与飞行甲板,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超级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