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弹射座椅大量服役 与国外一比吓一跳

2016-02-13 14:20:39   

自从1940年代人类发明了弹射座椅之后,这种先进的飞行员救生装备已经发展到第4代,在无数次空战和飞行训练中挽救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目前,中国空军的弹射座椅仅为第3代水平,技术能力与歼-20等第5代战斗机的高性能不相匹配,需要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这种差距。

何为第3代弹射座椅?军事专业分析人士认为就是弹射座椅安装有电子式速度传感器,能够根据飞行员离机时速度的不同,自动采取相应的救生模式,救生伞低速开伞的时间缩短的发展阶段,一般是指1970年代之后研发的多态弹射座椅,比如俄罗斯的K-36、英国马丁·贝克的MK14、MK16“海军机组通用弹射座椅”(NACES),这几种弹射座椅性能可靠,一直被世界各国的先进战斗机采用,比如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F/A-18C/D“大黄蜂”战斗机。

资料图:歼15双座型战机模拟平台测试新型弹射座椅

K-36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目前已生产12000多台,是一般俄系战斗机的通用化座椅,特点是稳定性和高速性能。“海军机组通用弹射座椅”由英国马丁·贝克公司研发,座椅的弹射机构与座椅骨架采取一体化设计,重量轻、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目前已装机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美军F-35等机型。

当前最先进的第4代弹射座椅采用了可控推力技术和飞行控制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人椅系统离机后的姿态控制。美军的“机组人员弹射救生技术”(CREST)座椅采用了高速气流防护、可变推力、惯导飞行控制、生命威胁逻辑控制等技术,在平飞条件下、飞行高度0~15000米、飞行速度0~1100千米/时,飞行员的弹射死亡和重伤概率大幅下降。未来,第4代弹射座椅还将采用新材料技术,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射救生成功率还将更高。

我国对弹射救生装备的研发起步较晚,1970年代之前主要使用苏联生产的弹射座椅,应用在歼-6、歼-7等战斗机之上,1970年代开始第2代弹射座椅的研制,1990年代左右开始自行研制第3代弹射座椅。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本土弹射救生技术经过航空工业人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进入了自行研发独立生产的阶段,国产第3代弹射座椅已大量装机服役到歼-10、歼-11等第4代战斗机之上,由于歼-20新机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具体弹射座椅种类不详,但是据判断应该也还是第3低弹射座椅,与第5代战斗机的地位有些不相匹配。

资料图:F-35专用的US16E弹射座椅进行地面测试。

在弹射救生相关技术领域,虽然与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是中国航空工业一直没有停止追赶的脚步。电子和机械程序控制器技术、多态程序控制技术、人体生理学技术等都有一定突破,国产弹射系统也可根据弹射离机时的速度、高度选择不同的延迟时间,控制射出救生伞及人椅分离的时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空、中低速等危险情况下的救生性能。而且,中国已经开始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工作,向着扩大救生性能范围、自适应连续控制、高速气流防护等方向迈进,以便适应新型战斗机不断列装的局面,更好地保护中国的王牌飞行员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