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给2代机挂上15E导弹,能够瞬间天下无敌吗?

2025-05-18 23:27:34   

昨天刚刚提到,15E空空导弹引导头部分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阵风与苏30这类非隐身战斗机的自我锁定半径超过120公里,而直接击毁距离超过100公里;相对于早期标准三代机口径高达1米的机械扫描雷达,比如最早安装在苏27上的“倒卡神器”,居然要远接近3倍,这完全属于倒反天罡的存在!毕竟这类空空导弹的弹头部分的直径最多只有18厘米,最大也不超过20厘米,还要扣除弹体外壳的基本厚度;因此空空导弹引导头的雷达直径最多15厘米不得了了。但是其搜索与锁定距离,都要比口径已经达到1米级的老式机载雷达还要远几倍。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可思议。其实在典型的2代中,比如米格21,早期批次根本就没有雷达。空战完全靠飞行员目视,最多加上地面雷达的语音,

图片

引导。因此这类原版米格21,就叫做“白天战斗型”。意味着在夜间与雨雪雨雾天气中,即使飞上天,也根本找不到敌机在哪里。后来经过升级,装上了机载雷达,可以单独靠自身的电子探测能力不分昼夜的发现距离较近的大型空中目标,此时才能叫做“全天候”歼击机。而且能驾机进行全天候作战的飞行员,从来都只占全部飞行员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直到1980年中前期。在当时装备的、总数超过6000架的J6与J7包括J8当中,自身装备雷达,能进行包括夜间在内,全天候升空作战的飞机与飞行员,从来没有超过1000组。而在1980年代与西方的短期“蜜月”期间。一个“重大”的技术升级,就是为当时还算先进的J7系列,首次探索性的装备机头雷达。经过比对后,决定采用马可尼公司的产品。

图片

也就是把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雷达天线,装配到J7系列的进气调节锥之中。但是这种可动调节锥,是可前后收缩调节超音速进气量的。在大进气量状态下,可露出的锥尖部分很小。即使外伸到最突出状态期间,也只能容纳最大直径为30厘米的雷达天线。导致对典型同代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不超过35公里,最大锁定后发射导弹的攻击距离不超过20公里。即使如此,也比过去完全没有机头雷达强一万倍。于是给这批升级后的J7改进型,全部挂载同样是引进怪蛇3技术后大批量列装的PL8格斗空空导弹。让数百架J7,首次在机炮不超过1公里的打击距离之外,也具备了15公里之内的导弹空战能力。但是与当今15E导弹动辄超过150公里的精确打击范围,居然差了1个数量级还多。那么能不能把雷达,

图片

引导距离不够的2.5代,甚至是早期3代机,直接把15E的雷达引导头获得的空情信息投影在本机屏幕上代替机载雷达?或者既然可以A射B导。甚至是A与B发射C来制导,那么2.5代与3代机都只负责作为15E导弹的动力助推段存在,而把发现与引导导弹摧毁敌机的任务,都交给预警机或者5代机。那么2代到早期3代机,岂不是在体系内同样可大杀四方了?实际上并不行!不但2代到2.5代机,甚至没有经过升级的3代机,都无法在体系的加持下,挂载与发射15E先进中距弹。载机本身,至少必须同样是相控阵,而且具备强大的机载电脑才行。这就像大哥大与功能手机,根本无法参与智能机的群聊。而且即使本身也是智能机,也会因为内存与算力不足,同样无法联网运行大游戏是一个道理。作为15E,

图片

导弹的发射载机,即使自身不参与发射后的制导与命中过程,全部交给预警机与其他高性能5代机负责。但是发射之前的空中提前占位;对高速卫星数据链海量信息的上传与下载;对目标射击诸元的快速装定;以及对15E导弹弹载电脑与陀螺仪的解码与激活,都需要载机本身的雷达与航电极其先进。早期3代机如果不升级到相控阵体制,是很难适应的。至于3代以前的机型更是彻底做不到。与其花费数千万升级,还不如生产相控阵新机来的划算!总之要把15E导弹用的得心应手,发射机最好也是4.5代有源相控阵。而所有PD雷达的3代机,能确保可以发射12型中距弹已是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