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1143.5型航母为何甲板前边缘都用了圆角?

2019-04-19 06:30:36   

平心而论,包括瀚海狼山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001的外观不够硬朗。似乎哪里有些不对。仔细研究下来,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当然是翘头的滑跃甲板。这样一个弧线的造型,对比美弟的各种大平板,确实有点突兀,似乎跟不上时代。甚至感觉上也不如比他还小的4万吨级别的戴高乐级。甚至两栖攻击舰都要整体上更协调一些。再有一个原因,就是001的前滑跃甲板和斜角甲板的前部外形,都采用了罕见的圆角过渡的边缘,从外观上就像是烤面包的边缘一样。这和各种大平板直角造型的大吨位航空舰艇相比,这风格就不是一个路子。其实当今全球同样采用滑跃前甲板的大舰并不少,但是却几乎没有后来者再采用这种圆角边缘的过渡。甚至俄罗斯进入新世纪,为三哥改造的超日王号,都在整体是曲线的前滑跃甲板的边缘,特别增加了几道折线。这样从远处看,似乎外观更协调一些。
现在大家都说,武器的颜值也代表了战斗力。外观漂亮的战斗机和军舰,实战能力也绝对差不了。那么从001到002,为何在这方面仍然对这种快40年前的设计,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改变和升级呢?其实从库舰开始,一直到现在的001和002,都可以称作1143.5型航母,这是苏联当年的代号。虽然001买来后进行的很大程度的升级改造,002则有更多的本国设计和关键设备,内部的情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和1143.5型的首舰库兹涅佐夫号相比,不得不承认舰体的整体外观造型仍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继续称呼这2艘也是1143.5型是说的过去的。这型大舰的圆角边缘过渡方式仍然保留,现在看来似乎也是有原因的。一种说法是:当年1143.5型设定的主要战场环境是北冰洋和北大西洋,这里全年降雨较多,而且非常湿冷;一年有中有半年时间是寒冷的结冰期。如果采取和美国海军航母一样的飞行甲板直角边缘设计。
那么在湿冷的环境下甲板就很难自然排水,而且容易结冰,并在甲板边缘形成悬挂的很长的冰凌。这样对没有弹射轨道引导和约束,完全靠惯性滑跃起飞的舰载机会造成危险。采用圆弧边缘就可以很快排水,减少冬季严重结冰和挂冰凌的风险。这种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而目前某方海军使用001和002的平均纬度要低的多,为何还要原封不动的继承这种设计呢?更深入的考虑,可能在于圆弧边缘对前甲板的气流流场比直角边缘更有利。航母上气流和风场的重要性,体现在舰载机的起降过程中。此时,航母都是逆风高速前进,上翘的滑跃甲板会造成气流扰动。相对于甲板风吹来的方向,会在上翘甲板的后方形成低气压,并从上翘甲板的左右前后几个方向形成扰动乱流。这个扰动平时可能是很小的,因为上翘只有14度,而且长达近百米。但是在起降战机时,航速将近或大于30海里,即时速大于等于55公里,对于正在滑跃起飞的飞机还是有不少影响的。用圆弧形边缘的构型有利于稳定从两翼的来的甲板风,不仅有利于提高起飞的安全性,还可以适当提高滑跃起飞的重量。
不论平甲板航母还是滑跃航母,在出设计方案后,都要制作模型吹低速风洞,研究甲板表面流场对舰载机操作的影响。对大平板航母来说,影响流场的主要是舰岛。而对中大型滑跃型号来说,除了舰岛影响降落,翘头气流更影响滑跃起飞。既然苏联原设计证明圆弧边缘对起飞有利,就没有必要为了照顾外观而简单的更改成熟的设计。


另外瀚海狼山认为,航母就是一个大型的钢结构体。而熟悉金属性能的专业人士都知道,一整块弧形的钢结构,他的抗外力强度,是大大超过呈直角焊在一起的两块独立的钢板;强度也超过把这块钢板人为做上几道折线后的强度。航母再大,在大洋上也不过是一叶扁舟。过去曾经有美国航母遇到台风,外飘甲板被巨浪直接拍扁的记录。而用圆弧边缘加强外飘很大的甲板区域,也会增强甲板的整体强度,对抗巨浪的冲击。当然,这种造型,到纯平大平板时代是不会再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