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中国一带一路:印度左右开弓欲称雄

2015-07-18 13:47:33   

中国在太平洋方向的战略掩护、借口,是台湾甚至日本,在印度洋、中东的战略掩护,是印度。
一、佛国风骨悲催命 开疆拓土北方争
对于印度这个南亚大国,历来就是见仁见智,可谓“瞎子摸象人言人殊。”可它偏偏是一个从历史到现实,始终与中国扯不断、粘不牢的邻国,而且还是很大的邻国。
正因为此,每当老风写到印度,不由得开始纠结,心里也开始沉重起来。之所以“凝重”,首先是出于对印度历史的认可、对近代殖民地命运的同情、更是对其国家战略曾经的幼稚而导致的杯具、以及如今领导人(包括民众)与生俱来的“玲珑善舞”之歌舞风情(包括战略舞蹈)的灰常欣赏,也会有一点对其人民说不出的一丝怜悯。
说到印度的“长袖善舞”的本事,首先要得益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交融。在保持南亚风情独有基因上,又融入了阿拉伯音乐以及中亚民族风情的音乐元素,才使得它具有特殊的视觉及听觉感受。不同于中国,中华音乐数千年在于内部的交融和循环,保持了主基调,其他则是补充,所以保持了另一种独特的东方神韵,音乐上重旋律,绘画上重线条。西方则正好相反。
印度始终是个独特的国度,而且这也是他自认的。从民族层面我们认为,印度是自认高高在上的。在历史上我可以把它比为"偏安一隅"的桃园,只是太短暂,便被雅利安、日不落们"大交融"了、而且还比较彻底。时至今日,好像唯一值得称道的只剩下"印度歌舞长袖善舞"的元素了。
没有了这个元素,宝莱坞倒闭了N次了。

中印两国主要争议,就是中印之间的领土纠纷和涉藏问题。62年中印之事,于我们而言似乎已经被些许遗忘,尘封在历史记忆里。而在印度,那场战争教训了几代人,至今念念不忘。军事上被打回原形的惨败使印度脆弱的心灵受到鸟很大滴伤害--整个颠覆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奇葩的是:中国建国伊始在朝鲜与世界超强狠狠打了一架而且还不输,对印度而言居然仿佛是驴耳吹过一丝微风木有赶脚)麦克马洪线是两国领土争端的起因,而藏南是其中一个主要方向。东线及达旺这是主要矛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真正成为我们对印反击作战的深层因素不是东线,却是西线的不毛之地阿克赛钦。
话说早在1951年,张国华将军、谭冠三将军率18军进藏时控制了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区域,并在若干年后被所有战略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中印争端中未雨绸缪的高妙手。
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赞:向张、谭二将军敬礼!当时,中国方面与印度的边界谈判策略是中央制定的,也准备认可实际控制线,这是我国主动沟通的诚意。而对方...就说被英式思维洗脑的尼赫鲁吧,秉承英国霸权的传统做法和印度"精英思维",却不这样认为。
看下印度政府的心思:东段现在有我控制,自然就归我所有,西段你中国控制的地段,我认为“有争议”,你应该也要还我。--看到没有?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是不是很熟悉的霸权思维?这是典型的没事找抽型。也正是因为贪得无厌、不自量力,所以就被臭揍了一通,至今念念不忘。
那场战争后,印度民间的怒火导致的情绪、仿佛整个民族的耻辱,把个尼赫鲁整的骨瘦如柴、形神具疲,可以说尼赫鲁的死是被民众的压力碾碎滴。

二、左右开弓欲称雄   中东中亚闭如风
说说印度"左右开弓"的陆上战略。
三锅军事上奉行的总体战略是"左右开弓",腾挪出陆地空间,然后.....图南。这里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不向北?  想过、试过、仅此而已。
首先,地理环境因素限制,再者62年被痛扁,清醒了些许,在64罗布泊核爆后再也不敢在北方地缘战略上有大的非分之想。因为领教到了北方邻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三哥与穆斯林的矛盾由来已久,可谓格格不入,在英人放弃南亚不得不任其独立时,更在地缘政治上埋下了三颗地雷。第一是民族矛盾、第二是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第三是中印麦克马洪线。这三颗地雷,(尤其是后两颗)在日后关键时候都对南亚大国(非只三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

再看左右是谁?
--我们的巴铁兄弟啊。那时的巴铁整个对三锅从东西方向一个包围,对印度的地缘优势是人家做梦都睡不稳的! --所以就有了三次印巴战争。表面来看,印巴是为争夺克什米尔,实际上呢是印度的战略安全扩展空间的现实需求。
中印之战后,印度"痛定思痛",穷则思变吗。“阿三哥”真的要变了!——而且差点变得令我们不认识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人骑马蹲裆、东西方向左右开弓,一个月的战争,其陆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双方80万大军在南亚鏖战的结果是印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在地缘环境上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向被夹击的劣势,并在南亚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军事优势地位。
这也是帝国老套。在东巴"颜色",然后介入,干涉、战争....但是手段可就高明多了--达成了战争的隐蔽性,使得中美两国均来不及做出有力反应,已经结束。
英迪拉.甘地虽是女性,但在战略时机选择、具体用兵布阵上可就比尼赫鲁厉害多了,看来老尼死得那是一点也不冤。自那以后,“阿三哥”摇身一变,扬眉吐气。当真是印了老话:"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内损失堤外补"。——干不过你老兔子,干你兄弟还是妥妥滴。
当时的中国不是不想教训印度,实在内耗太大有心无力而已。另外是否还有更深的思虑?(比如误判美国可能会先期介入?)这个只有等历史解密了。笔者只是猜测。
这一仗,实事求是地说,印度打得还是较为漂亮,战争准备相当完美,过程则几乎与62年的我军战绩有一比,战果则是 1比9,--可谓完胜。并完全达成了战略目的。此前几个月刚与苏联签的互助条约也是有军盟内容的,这也直接壮了遗毒政府的胆。大规模的陆海空军在两个方向持续作战,首先就是对军队的锻炼和检验,这是有史以来仅次于独立建国的重大胜利,并持续影响了其国运二十年。
                                                         
印巴战争的背景和结果,上文一谈到,这里就不废话了。另外从更大的地缘和能源角度看看三哥的图谋。

再看中东能源和大中亚地区(世界岛中心),其实正是三哥的陆上图谋。东面的孟加拉湾,事实上已经是三哥控制,因为沿岸国家根本没有强国。西面的巴铁兄弟呢,正好阻绝了三哥们西向的通道,这一点真要命,深层看何尝不是中国长期大力支持巴铁、保持南亚军事平衡、钳制三哥的长远战略意图?写到这里,真真是再为三哥叹一口气。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可以窥到我们从陆上大西北方向陆路的西进计划(中-巴-伊,非只能源)现实操作,以及阿克赛钦的坚守意义?
海上有美国人铁索横江,陆上吗,"这个可以有"!
好了、陆上话题打住,下面再聊三哥哥的海上战略。


三、海上逐鹿王师逢  三国演义大洋中
八十年代,三哥在东西两个战略方向基本稳定后,开始了"向北、向南" 扩张的军事战略。

1、先说向南:即海军大国的梦想,其后的或购买、或自建的航母舰队陆续出台,以保障在"印度之洋"上的绝对优势,长期目标是与美国人大洋上相抗衡。

问题是:美国人是要独占印度洋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今印度洋两大海军的长远矛盾所在。

印度海军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并划分为“完全控制”、“中等控制”和“软控制”三个战略区域。

目标是先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然后向远洋延伸,逐步限制并排斥大国(主要是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以确立印度的海上大国地位,长远控制印度洋。但实力的局限使得他采取“分阶段”的办法。

       看看他的洋上控制战略步骤:
一。确立对印度洋沿岸国家海上优势。这一点已经达到。其两海舰队分别有效控制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域。
二。谋求控制印度洋各个咽喉要地。“远海歼敌”战略的目的即在于此,远期控制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海上战略通道。(好大野心...)
三。阻止美国(一家独大)印度洋、但国力所限,借力域外大国的需求正是策略的体现。
四。发展远洋进攻能力。


印度扩展印度洋的势力范围,也有染指马六甲的用意。但无论“印度洋控制”、或者“马六甲控制”,最先受损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的利益。印度要在北印度洋海区有所作为,必然会削弱美国对印度洋控制权,而引起美国的警觉和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向印度洋的热情与谋划,有利于营造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客观环境。印度的海上长远战略目标是“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实现从“区域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与转变,进而形成对印度洋的实际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与域外大国(俄国甚至中国)的合作,逐出或挤占美国,进而形成在印度洋的相对海上优势、(目前在印度洋军事态势相对劣势)
从这个角度看,中印的战略目标有趋同性。


2、向北: 即与苏联南北军事呼应下扩展在西藏、克什米尔陆地上的战略空间,并继续挑战中国,一雪62耻辱。

为此,三哥哥不惜透支国力,大力经营达旺,并在80初中期内拥有了一定的局部战术优势。包括约50个空军基地和简易野战机场,部署了8-10个山地师,在实际控制区域占据了兵力优势。而我军因一直以来的后勤保障问题未能解决,所以在这个方向我军不占优。但在心理与军事素质上我方占优,也因为这个原因,就有了后来的桑多河谷之战--结局你一定知道的。

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近五年,我们在西藏这一战略方向的战场建设规模与军事态势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对方,并颠覆性的倒转了印度的局部优势。林芝、日喀则的战备机场和阿里地区与新德里的直线距离拉到了400公里内,这意味着什么?不必地地战术导弹,只须远程火箭炮都能达成我军的战场火力覆盖优势,即战术级武器起到战略级的对印交换费效比。高原预警雷达使对方一切活动无所遁形,空军的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至于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规模铁路网从军交意义上完全改便了这个战略方面的攻守态势。

近年来,印度头脑稍冷静了些,北方邻居啃不动,国内时常鼓噪的反华声浪也基本渐渐落下,这既是基于国际政治与安全的现实写照,又是国民性格渐趋于成熟的因素,当然也有上层的引导和舆论的逐渐清醒。



中国在印度洋及北岸,有着重大利益。随着“一路”的启动,中国在“海陆双向并行西进”的战略总规划下,作为海洋贸易、资源获取与大洋保交的多重考虑,特别是中国进口石油与对外贸易战略通道主要集中于印度洋海区和沿岸,这就对我国的海上丝路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中国海权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印度洋上要处理好与现今的印度洋海军强国美、印的关系,尽可能化解可能与之不和、甚至冲突局面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坚定地表明我国维护国家利益、印度洋航线安全以及国家海洋战略底线的决心。在金砖国家框架内经济金融深化的同时,在这一区域保持良好沟通与协调。在当今国际危机四伏、南亚大国印度如何保持自己的真正独立性不受外来势力对其的冲击?这个方面,中国(含俄国)完全能够在金砖五国、上合框架下缓解印度的隐忧,而且在中印贸易上还有释放潜力的很大空间,提升双方的贸易依存度以及双边投资的扩大,既可以增加共识、减少分歧,也可以在政治上逐渐达成互信,这种互信必将反映在军事领域。以现有条件为基础,以开发非洲为契机,在北印度洋沿岸、非洲东岸加快海军及后勤补给保障的建设。这些“海上兵站”才能缓解我国在这里的军事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