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建核潜艇厂房:一次造5艘,20年内造30艘095没问题
2020-10-22 08:06:57
环球时报10月15日援引美国海军学院网站消息称,中国目前正在扩建船厂内的核潜艇厂房,新扩建的这些厂房可以满足一次同时建造5艘核潜艇的需求。如果按照这样的产能估算的话,未来中国海军在20年内建造出30艘095攻击型核潜艇是完全没问题的。当然,这样的产能也可以分配到其它型号的核潜艇上,比如风声正盛的096型核潜艇。该核潜艇被认为是中国第三代战略导弹核潜艇,排水量超过9000吨,可携带16枚"巨浪3"型潜射核导弹。随着这些厂房的扩建,中国海军核潜艇的产能将迎来历史性的爆发,未来中国海军的水下核阵容,就能获得与之实力相匹配的规模。

中国海军对核潜艇的需求正越来越大,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母打击群,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登陆群,在未来的战场上,都需要核潜艇提供水下护卫。按照美国海军一个双航母战斗群标配2~3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来计算,中国海军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规模只够维持1个双航母打击群的需求,虽然外界始终认为中国海军核潜艇总数超过10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在6艘左右,但是按照海军装备"三分之一出动,三分之一训练,三分之一维护"的规律来看,这6艘左右的攻击型核潜艇,单次最多只能出动3~4艘用于战斗。但是,中国海军航母规模却在不断壮大,003型航母即将完工,004型航母已经铺设龙骨正在建造,预计在2025年左右,中国海军航空母舰的数量将会达到4艘,可组成2个双航母战斗群,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核潜艇来维持航母护卫需求的话,那么届时就会面临"无艇可用"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受限于核潜艇技术复杂,核导弹研发难度太大,核潜艇造价太过于昂贵等诸多因素,中国海军核潜艇的产能只是维持"最低限度"。所谓的最低限度,一来是积攒核潜艇的研发设计经验,攻关核潜艇相关技术,保障船厂生产线的正常维持和相关设备的完善。另外,考虑到当时我们的核潜艇技术并不先进,如果一口气大量建造本就落后的核潜艇,财政负担会增加不说,而且对于复杂的军事形势也没有太多的好处。权衡之后,我们的发展节奏就是一方面维持最低产能,像093型这样的核潜艇虽然在建时已经落后,但未来技术突破后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实力,现在的093B型攻击核潜艇就是按照当年的这一思路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通过对下一代095型核潜艇的研发,充分积攒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争取在第三代核潜艇上与世界先进水平靠近或看齐。

当时,困扰我们核潜艇发展的最大不足首先就是核反应堆和大直径耐压壳体等。静音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卡脖子"的技术,中国海军何琳少将研发的多项避震减噪技术不但在国内取得了奖项,即便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093B型核潜艇的静音水平相较于093型核潜艇之所以能有巨大突破,首先是更换了新的"二代半"核反应堆,然后融入了新的避震减噪技术。外界常常抨击我们的核潜艇静音效果差,其实仍是源头无法得到改善。核潜艇静音设计不单单是所谓的消声瓦,避震浮阀,它是一个整体,机械噪音的减小是关键。过去,我们的不足就是表现在核反应堆功率低,机械噪音太大,即便是用上了国际领先的避震减噪技术,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其次,中国核潜艇的另一不足就是导弹技术的瓶颈。以巨浪1和巨浪2导弹为例,它们都是作为"还没服役就已落后"的代表。到目前为止,巨浪2型潜射核导弹在"满挂"状态下,最大射程也不超过6700千米。而且它的最大投射当量,也无法与美俄的先进潜射核导弹相比拟。以前就有人总结了中国潜射核导弹的特点,射程近,威力小,不发展很可惜,生产出来又太差,相当于"鸡肋"般的存在。所以,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核潜艇的动力系统能否在功率增加的情况下保持最大程度上的机械静音,在研潜射核导弹的性能能否满足未来的打击需求。至于大直径耐压壳体,目前早已解决了这一技术,相信会在第三代核潜艇上普及使用。

最后,需要总结的是,随着核潜艇厂房的扩建,多少也就意味着中国核潜艇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像航母,万吨大驱那样"下饺子"了。按照中国海军现阶段的发展速度,到了2045年左右,像095型这样的攻击核潜艇,最少需要24艘才够用,096型战略核潜艇则可以维持在一定规模上,保持我们"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就行。反正,未来可期,情况正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高速发展着。
中国海军对核潜艇的需求正越来越大,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母打击群,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登陆群,在未来的战场上,都需要核潜艇提供水下护卫。按照美国海军一个双航母战斗群标配2~3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来计算,中国海军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规模只够维持1个双航母打击群的需求,虽然外界始终认为中国海军核潜艇总数超过10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在6艘左右,但是按照海军装备"三分之一出动,三分之一训练,三分之一维护"的规律来看,这6艘左右的攻击型核潜艇,单次最多只能出动3~4艘用于战斗。但是,中国海军航母规模却在不断壮大,003型航母即将完工,004型航母已经铺设龙骨正在建造,预计在2025年左右,中国海军航空母舰的数量将会达到4艘,可组成2个双航母战斗群,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核潜艇来维持航母护卫需求的话,那么届时就会面临"无艇可用"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受限于核潜艇技术复杂,核导弹研发难度太大,核潜艇造价太过于昂贵等诸多因素,中国海军核潜艇的产能只是维持"最低限度"。所谓的最低限度,一来是积攒核潜艇的研发设计经验,攻关核潜艇相关技术,保障船厂生产线的正常维持和相关设备的完善。另外,考虑到当时我们的核潜艇技术并不先进,如果一口气大量建造本就落后的核潜艇,财政负担会增加不说,而且对于复杂的军事形势也没有太多的好处。权衡之后,我们的发展节奏就是一方面维持最低产能,像093型这样的核潜艇虽然在建时已经落后,但未来技术突破后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实力,现在的093B型攻击核潜艇就是按照当年的这一思路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通过对下一代095型核潜艇的研发,充分积攒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争取在第三代核潜艇上与世界先进水平靠近或看齐。
当时,困扰我们核潜艇发展的最大不足首先就是核反应堆和大直径耐压壳体等。静音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卡脖子"的技术,中国海军何琳少将研发的多项避震减噪技术不但在国内取得了奖项,即便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093B型核潜艇的静音水平相较于093型核潜艇之所以能有巨大突破,首先是更换了新的"二代半"核反应堆,然后融入了新的避震减噪技术。外界常常抨击我们的核潜艇静音效果差,其实仍是源头无法得到改善。核潜艇静音设计不单单是所谓的消声瓦,避震浮阀,它是一个整体,机械噪音的减小是关键。过去,我们的不足就是表现在核反应堆功率低,机械噪音太大,即便是用上了国际领先的避震减噪技术,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其次,中国核潜艇的另一不足就是导弹技术的瓶颈。以巨浪1和巨浪2导弹为例,它们都是作为"还没服役就已落后"的代表。到目前为止,巨浪2型潜射核导弹在"满挂"状态下,最大射程也不超过6700千米。而且它的最大投射当量,也无法与美俄的先进潜射核导弹相比拟。以前就有人总结了中国潜射核导弹的特点,射程近,威力小,不发展很可惜,生产出来又太差,相当于"鸡肋"般的存在。所以,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核潜艇的动力系统能否在功率增加的情况下保持最大程度上的机械静音,在研潜射核导弹的性能能否满足未来的打击需求。至于大直径耐压壳体,目前早已解决了这一技术,相信会在第三代核潜艇上普及使用。
最后,需要总结的是,随着核潜艇厂房的扩建,多少也就意味着中国核潜艇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像航母,万吨大驱那样"下饺子"了。按照中国海军现阶段的发展速度,到了2045年左右,像095型这样的攻击核潜艇,最少需要24艘才够用,096型战略核潜艇则可以维持在一定规模上,保持我们"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就行。反正,未来可期,情况正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高速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