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一个让中国既爱又恨的国家

2015-10-20 12:48:06   

911袭击事件的十周年之际,中国一家大型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其内容是采访中国人对于这起事件,以及对美国人的看法。一个人在谈到数千名美国人死亡的结局时说:“干得太好了!”另一个人说:“他们应该多给美国人一些教训。”一个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采访时说,他对911袭击表示赞同,因为美国就是一个恶霸。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在天安门广场接受采访的年轻人讲述了自己未来的计划。他说他喜欢美国,打算去那里读书,“能不回来就不回来”。

自从这部纪录片在4年前播出之后,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没有发生改变。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我的一位同窗好友对阅兵盛况感到非常激动——士兵队列整齐的步伐、先进的武器装备,他在微信上写了一篇文章,说他激动得彻夜不眠。他还告诫他的朋友们,说要“防范美国”,因为“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仅仅在几个月之前,这位朋友带他的女儿到波士顿旅游,他在社交媒体上热情洋溢地说他们参观了哈佛大学,吃了一只大龙虾。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来要把女儿送到美国,“我们应当让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没有地沟油和毒奶粉的国家。”

天安门广场的年轻人和我的那位老同学代表了一大批对美国持有矛盾、分裂观点的中国人。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他们对美国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向往程度,与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敌视程度基本一样。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只有44%的中国人对美国怀有好感——在40个参与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33位,远低于韩国(84%)和日本(68%)。

中国人对美国的敌视情绪首先是政府宣传的结果。由于监察制度的存在,很多人缺少对外国生活的基本了解。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小心翼翼地躲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但北京的对内宣传从未停止恶意丑化美国。再加上60年来不间断的反美教育制度,不难设想人们对美国这种无来由的敌视情绪了。

另一部拍摄于2013年的中国纪录片《较量无声》,展示了要把美国刻画成一个外部敌人形象的另外一方面原因。影片说美国的核心战略目标是“统治”和“分裂”中国,你可以从中国官员的口中听到很多类似的观点。中国领导人就像世界上那些最残暴的政府一样,喜欢扮演人民保护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一个“强大且怀有敌意的”美国,是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两个国家必然会出现深层次、多方位的交流,政府无法阻止人民去研究和了解美国。

美国电影、电视、商品,以及诸多美国文化因素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上,中国网民旗帜鲜明地称赞美国的政府制度,自发地支持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有些人喜欢把美国与俄罗斯做比较——北京近年来与莫斯科的关系越来越暧昧——并且分析这两个国家对待中国的不同态度,他们在问,我们是不是交上了正确的朋友。

对美国战略目的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是最向往到那个国家去生活的人。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这些人都对中国的人权记录和政治制度感到羞愧,同时还会说他们多么期望可以在纽约买一间公寓,让他们的钱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但是,一旦外国政府或组织(不管是那个国家)批评中国的制度,他们立即会跳起来。对于美国,他们往往会指责美国一系列失败的政策,比如种族主义和滥用枪支。

对美国持有两种极端的观点,在其它国家中也并不鲜见。但是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政府官员和商界精英也普遍持有相互矛盾的观点。

就像纪录片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年轻人,很多政府高官的子女都到美国去学习、定居、投资房地产。多年来,共产党精英阶层的后代大多到美国的顶级学府深造,或许最有名的人是习近平主席的女儿,他在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很多中国人不由自主地发现,精英们毫不放过利用美国优势的机会。但是当他们向大众说教时,则摆出了另一副嘴脸。

指望政府领导人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并不可靠,尤其是中国政府。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有监察机制的阴影笼罩,一些普通中国人正在着眼于外部世界,用更加现实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国家和国际地位。美国领导人应该意识到,改善中美关系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中国人。

尽管如此,虽然中国政府依然在美国面前扮演人民保护者的角色,并持续它的负面宣传,但中美关系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