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地垂直落地!中国航天迎来大喜事:我们的火箭也能回收了

2018-11-05 12:47:35   

在中国下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被曝改换技术路线,向"重型猎鹰"靠拢之后,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研究院下属的"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完成了一次火箭技术验证试验飞行,而试验科目就是火箭垂直着陆的姿态调控。当然,实验如预期般圆满成功,酷似猎鹰九号芯一级火箭的试验火箭稳稳落地,在外界看来这和成功打造中国般猎鹰九号似乎就只有一张窗户纸的距离——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图为本次航天科技进行着陆试验的试验火箭,注意箭体蓝色环上的涵道进气口。
首先,从公开的试验火箭着陆过程和地面静态展示的试验火箭外形来看,该火箭并没有使用液体或固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而是使用了2台航模级的涵道风扇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从严格角度上来说这件飞行器不能被称为火箭。
但考虑到商业航天近年来以诸多平台发展了众多的技术路线,本文姑且还将这件飞行器称作"试验火箭"。而据报道所称这枚运载火箭首先验证的是"定点着陆"技术,考验的是火箭控制系统如何控制发动机推力和方向,调整火箭姿态以垂直降落云云……


图为试车台上的梅林1D型火箭发动机。
但很明显,无论是涵道风扇发动机还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即便不是航模级),获取和控制它们工况的难度都完全无法和火箭发动机相比——以猎鹰九号使用的梅林1D发动机为例,其高达3000度以上的燃烧室温度使得其预期寿命仅有27分钟(连续),而成熟的军用涡扇发动机寿命能达到7000小时以上,二者在推力、工况等各个指标上更是相差甚远。
换句话说,用其它发动机代替火箭发动机来声称"掌握了定点着陆能力",实际上都是盗换概念。


图为西科斯基Cypher涵道无人机,单涵道的垂直着陆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即便再退一步,这个类似于"涵道航模"的试验火箭在未搭载火箭发动机的前提下成功验证了"定点着陆"技术,那么应用了减速-定点着陆这一过程的国产运载火箭就能实现着陆回收复用么?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定点着陆"这一技术只在低空起效,而发射后的运载火箭可是要飞出大气层,从高空再"砸"下来!


图为猎鹰九号火箭的完整发射和回收流程,本次航天科技的着陆试验只包括红框内的部分。
简单来说,猎鹰九号火箭,乃至于现行所有"垂直发射-垂直降落"的运载火箭要想成功回收,都有数个主要的技术难点要攻克:其一是大气层外的姿态调控,确保尾部朝下;其二是发动机能不能够在高空点火,这是它能否回收的关键;而最次,格栅翼和控制系统要能挡住发热,并在高速气流中起作用,只有三个难点都攻克,火箭才能成功回收。


图为海上平台回收猎鹰九号火箭的失败过程。
实际上,从猎鹰一号的频频失利到重型猎鹰的一鸣惊人,背后不仅有美国航天强大的积淀技术力在做后盾,更有好几代人十年如一日般的努力。作为已经确立了新的方向,从零开始以SPACEX为目标奋力赶超的追赶者,中国航天自然亦有值得称道的技术积累和独特思路,但若外界不给相应的时间予以"潜心修炼",而是妄自菲薄般地想要令其一步登天"出成绩",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