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在有电脑和网络以前,国际间的战争赔款如何支付?
2020-01-01 18:37:57
现代人享受的各种便利,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现在的国内汇款,一般十几分钟就能到账。而国际汇款,大多数也能当天到账。那么不同国家间的货币不同,又是如何迅速汇兑的呢。其实当今的各国银行,大多靠一个叫做SWIFT的系统来完成资金的快速流动。SWIFT又叫“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一个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成立于1973年,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银行使用SWIFT系统。SWIFT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各国银行的结算速度。SWIFT其实就是像国际电话区号一样,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有一个区号,然后区号下面再是具体的银行和分行。并且SWIFT的电汇单有全球统一格式,因此资金可以通过电汇快速往来。其实国际资金往来并非是实际资金的流动,而是相互记账。因此非常方便,不单纯是个人和企业间的资金可以用这个系统。国家之间的大笔资金交易和汇兑也可以用。
这样一来,方便是方便,但也不是没有附带的问题。这就是这类系统,往往超级大国有最大的发言权。如果超级大国要整哪个小国。这种国际支付对该国就基本不能用了。甚至即使合法来源的资金也会被长期的冻结。比如伊朗就是一个例子。有时候伊朗出口石油的资金都汇不回国内,也无法通过这类系统在国际上购买其他国民生活必须的商品,这明显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经济手段。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这个问题瀚海狼山以后再讲。今天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在古代和近代还没有电脑网络甚至是电话和电报这些比较现代的手段之前。国际间的超级大额的资金和财富是如何转移支付的。看SWIFT成立于1973年,就知道这是一个二战后,与国际电信的飞速发展同时起步的系统。那么在这类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条件不具备前,国际上的大笔资金如何成功的流动?
我们都知道,国际大额资金的跨国流动很早就有,无非是2种情况:第一就是战争赔款。第二,则是国家之间的大额贷款。鸦片战争后,谁谁家再厌恶不过“割地赔款”4个字,其实伴随战争赔款的,还有大批贷款。这都曾经发生过。而在欧洲,巨额战争赔款和国家之间的贷款也不罕见。比如著名的德国一战赔款,到2010年才算赔完。而美国恰恰是通过2次大战给其他国家大放贷,从而发了横财成了世界第一强国。那么在还没有电脑网络前,这些赔款和贷款如何实现正常转移的呢?战争赔款古代就有,比如著名的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就定期给辽国岁币,后来西夏也给。主要是给银两和绸缎。其实都是直接给实物,定期用车拉到边境上去交接。后来的靖康之耻,金兵也从开封城拉走了几百万两的黄金白银,当然还有丝绸布匹。这都是高价值实物直接转移。那么近代德国一战赔款是如何赔的呢。一开始要求德国赔偿2260亿金马克,狼山曾经算过,这笔钱相当于当今的5万亿甚至10万亿美元。
看来当时的法国确实对德国够狠。虽然名为金马克,但是并非是金子制作的德国马克硬币。金马克只是币值算法。德国一开始支付给法国的就是大约300亿的德国马克纸币。支付后法国可以任意拿这些现钞,采购德国国内的任何商品和物资,这一下就造成了德国马克的极度通货膨胀,马克短时间内贬值惊人。法国再往后都不敢要德国纸币赔款了。直接占领鲁尔区的工厂和煤矿,把钢材和煤炭往法国搬运。后来美国人出面当和事佬,让德国发行赔款债券,美国先用美元垫付给法国,德国人再还美元债务。
而谁谁家从鸦片战争一直到马关赔款以前,一般战争赔款也是直接给现银,对方直接抬到兵船上拉走。不过马关条约赔款和辛丑条约赔款实在是太多,根本没那么多现银。于是就有几个列强的银行“善意”的先贷款给大清,支付赔款。一般把赔款银两折算成当时国际上比较强势的英镑和美元。然后把汇票给岛国或者后来的14国。而得到赔款的这些国家,可以拿这些汇票,在国际上随意采购物资。而大清只能把关税和厘金抵押给外国银行还本付息,此后几十年,从全国收上来的白银实物,成亿两的进入了西方列强银行的银库,然后再船运出境大批流失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