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试解密歼-20的矢量喷管
2016-01-29 12:47:15
刀口:试解密歼-20的矢量喷管
近日网上有一幅编号2101的歼-20清晰大图。
歼-20虽然有面积很大的全动鸭翼和全动垂尾,机动性要比三代机强得多,但是作为四代机的歼-20要战胜F-22,就必须具备持续的“超音速机动“能力,如果仅仅全靠鸭翼和尾翼产生的气动力,在持续机动时飞机的动能就会迅速减少(偏转的翼面产生大阻力),所以,矢量喷管是四代机所必须具备的。
此前网上总有人说中国的发动机推力不足,歼-20是采用俄罗斯的发动机。后来航展上清晰标出117S的推力只有14吨,仅与太行发动机相当,于是不再提推力大小,改说我们还没有矢量喷管,甚至拿苏-35军贸谈判来说事,言下之意还是得进口117S发动机。如果将上图放大,会看到歼-20的发动机喷管与 117S的喷管,无论是最末端,还是喷管的内外两侧都是不同的(下图)。
还有一种观点是:因为苏-35的发动机喷管很长(两节),而歼-20的喷管只有一节,与机身连接处的缝隙很小,无法偏转。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的矢量喷管为什么一定是俄罗斯那样的呢?我们就不能有“中国特色”吗?那也太小看中国的研制团队了。
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研制矢量技术,下图是2003年刘大响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他说到606和624所研制的矢量喷管都已经上了台架,运转得非常成功。大家应该还记得此前的一期谈到,在李华明院士的资料中,我们的矢量喷管的部件是累计工作216小时无磨损,寿命比国外的同类产品要长几倍。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去进口俄罗斯的呢?
下面这幅江主席视察研究部门时,亲自操作矢量喷管的照片一定是在2004年之前拍摄的,照片中的扩张片,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内部展的图片上是一样的(箭头所指),这也与刘大响的上述发言是相吻合的。
我们先来看苏-35的尾喷口是如何实现矢量偏转的,下图是苏35在航展上的表演,我们会发现右喷管箭头所指的这个位置是向左偏转的,那么这个位置是在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拼图(下)里的“2”所标的位置,而“1”所标的是一个“可偏转的环”,也就是说,苏-35发动机喷管的偏转动作是由“1”和“2”这两部分共同完成的。中国设计的是在控制环之后只有一节,从117S的控制环(“1”)看,它转动时所需的空间很小,同理编号2101的歼-20上,发动机与机身蒙皮连接处的缝隙不大,但仍然不影响喷口的偏转。
下面拼图(上)是凤凰台介绍中国矢量喷管的新闻视频,左截图上的操控台有中文标识,与拼图下是吻合的,视频中用了几个俄罗斯117S的镜头,但中国研制的矢量喷管的扩张片与俄罗斯的不同。
看下面拼图,因为结构和原理不同,所以整个装置的长度也大大缩短了,这就是为什么八股里讲到我们的重量比国外同类产品轻得多。
那么“结构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哪儿呢?看上下面两个拼图:图中的A9矢量控制环是关键,它由间隔120°的三个动作筒驱动做全方位(360°)偏转,A9矢量控制环又通过拉杆、支座、扩张片来实现发动机喷管的矢量偏转。具体原理请仔细看图中的文章再慢慢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这个A9矢量控制环之后便是扩张片。这个控制环的长度很短,偏转角不大,所以我们从上图所看到的2101机的发动机,与机身蒙皮之间的缝隙很小。
我们的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是:(1)虽然A9矢量控制环偏转角不大,但是通过拉杆和支座,使得尾喷口的偏转角度得到了放大,而且A8收敛调节环也参与矢量偏转的动作,(2)A8环是在A9矢量控制环的内圈,这样整个结构就显得很紧凑。这也是我们的矢量装置比俄罗斯的短和轻的原因,根据资料我们的偏转角是正负20度,俄罗斯的仅有正负15度。中国的矢量喷口不仅设计轻巧、重量轻,偏转角更大,寿命还长得多,如果还认为要去进口俄罗斯的,真不知道是什么逻辑思维,除非是在装睡。
中国的矢量喷口技术研究,不仅设计巧妙,材料和加工工艺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下两图)
为歼-20研制的涡扇十五是推重比十的发动机,2006年已经正式立项(下图),2011年的一篇黎明表彰员工的八股里,曾提及四代发动机提前交付试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歼20已经用上了涡扇十五,否则之前的试飞工作又要重新来一遍?
注意看下面拼图里的几款发动机,加力室的火焰稳定器的结构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款新型发动机既不是太行,更不是三姨夫,而它的喷口扩张片的外观与早期架歼-20是相同。综上所述,歼-20已经用上了涡扇-15,而且是比俄罗斯更先进的矢量喷口。至于有些人坚持说是毛发,那就让他们自娱自乐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