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梁:歼-11B夺取“天鹰杯”代表了什么?
2017-11-20 11:13:46
随着我军2017年度“金头盔”与“天鹰杯”自由空战团体/单双机对抗落下帷幕,歼-11B型战斗机大获全胜、斩获大多数“金头盔”称号并卫冕含金量最高的“天鹰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浮出了水面:歼-11B与歼-10A/B的性能对比。
俗话说“兔子是最大的美粉”,和美国空军将F-15C与F-16C配合使用一样,我军也同样装备了两型互相配合夺取制空权的战术飞机——承担“侧卫之墙”也就是空中战斗巡逻(CAP)任务的苏-27SK/歼-11型歼击机,以及换装了国产航空电子与武器系统的歼-11B型重型战机;以及在研发之初预备用于截击苏联前线航空兵战斗机与战斗轰炸机,并逐步过渡到同苏-27配合实施攻势防空、夺取战区制空权的歼-10型中型歼击机。
很自然的,作为两型各装备了数百架之多的典型第三代战斗机,歼-10A/B与歼-11A/B在空战中到底孰优孰劣,几乎是军事论坛或军迷圈争吵不休的话题,讨论的焦点往往从空战的基本思路——能量空战与角度空战开始,转移到稳盘与瞬盘数据、海平面爬升率数据等飞行包线对比,转移到战机的雷达/航电/导弹不可逃逸区/飞行员的战术素质,还有些走歪了的讨论最终转进到了大家谁也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广为人知的“南北之争”、“厂所之争”、“院士之争”,更有甚者,进一步衍伸到了“体制问题”上。
歼-11B
歼-10
一、何为“金头盔”与“天鹰杯”?我们还是从事情的最初开始谈起,首先分析一下“金头盔”与“天鹰杯”的脉络好了。
“金头盔”空战是2011年在西北某基地开始的中国空军航空兵部队空战战术竞赛,从此之后每年一届,选择在一个训练年度的年尾也就是11月左右开打,持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初的几届,二代机、三代机部队均派出飞行员参赛,按照机型分组进行同型机对抗,一般是歼-10A分为一组、歼-7E/G和歼-8F/H分为一组、苏-27SK/苏-30MKK/歼-11A分为一组,同组飞行员进行两到三轮对抗并进行打分制评价,得分最高的飞行员即可获得代表着中国空军航空兵部队最高空战水平的“金头盔”荣誉称号。
随后的几年里,“金头盔”难度逐年提升,接近实战,作出了取消高度层限制、取消同型机限制、取消二代机部队参赛资格等较大的规则革新,“金头盔”的数量也逐年下降,从最初的10顶“金头盔”到现在始终稳定在5到6顶,总体获奖概率在1/30左右,严格控制的数量与不断提升的训练水平,有力地保证了“金头盔”的含金量。
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太一样,“金头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版“红旗”演习:“红旗”演习是多要素同时参与的空地一体联合作战大型军事演习,空战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金头盔”空战则重点突出双机对抗,一切为了锤炼我军战斗机部队的空战技术能力。
而且,“金头盔”的很多细节也和大家的认知完全不同,如很多人都认为“金头盔”一定是各制空战斗机部队根据本年度的训练情况,统一选拔尖子飞行员送去参赛,实际情况却是“金头盔”的参赛部队每年都不固定,而是由军委根据各部队的年度训练计划与承担的战略任务不同,整建制调队参赛,并有意识地确保每年都有部分新飞行员参加对抗,避免空战成为“老鸟”们的游戏。比如今年,往届西部战区空军某支王牌劲旅就因众所周知的西南边疆突发事件,没有参加“金头盔”。
金头盔
而从对抗情节设置上,“金头盔”也同大多数人想象的“谁击落谁就得分”的简单套路完全不同,而是同陆军的朱日和演习类似,采取全程打分制,从战机进场保障,机务工作,再到空地指挥、战场控制、搜索敌机、抢占阵位、电子干扰等多方面都被设置为打分项目进行逐项评估打分,成功命中对手自然可以得到高分,却并不是获得第一的绝对要素。总而言之,“金头盔”对抗的科目设置与科目想定,对于空军战斗机部队队伍建设的意义相当之大,它既保证了少数高手在一次次对抗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战斗力,又保证了大多数新手在面临空战时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做出各种动作变形的机动。
至于“天鹰杯”,更像是“金头盔”的升级版本。“金头盔”尽管同为空战对抗,但是长期以来只有单/双机对抗,战场环境设置相对简单。实际空战中虽然在微观上呈现出单/双机对抗的局面,但是在宏观上却呈现出多机编队空战的战局。多机空战相对于单机,在空情保障、地面保障、战斗控制方面,情况更加复杂,更加依赖于科学的总结与经验的积累。美国空军就曾经得出结论,三代机同二代机空战时,单双机对抗往往处于绝对优势,但是一旦上升到编队对抗、战场环境趋于复杂的层面,如果指挥水平较差,三代机的损失率立刻急剧上升。
因此,“天鹰杯”相对于“金头盔”突出团队对抗要素,在对抗中做到不打乱建制,直接由本单位的指挥组指挥本单位机群进行4对4空战,空战的结果将综合个人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总成绩,得分最高的航空兵旅就可以折桂航空兵最高团队荣誉“天鹰杯”。
当然,作为空军战术水平最高的竞赛,“天鹰杯”与“金头盔”的对抗细节都处于保密状态,我们既无从得知各指挥组采取的战术策略,也不清楚各架飞机在空中实施了怎样的激烈厮杀,知道的只有一个结果:2017年度的6顶“金头盔”有5顶被驾驶歼-11B战斗机参赛的飞行员夺得,歼-10B的飞行员仅夺得一顶,“天鹰杯”则被歼-11B的部队再度卫冕,前三名也都被歼-11B战斗机部队夺得。
二、为什么是歼-11B部队?
如果说“金头盔”带给大多数人的是对于“空战之王”的震撼,那么歼-11B部队连夺“金头盔”大部与捧走“天鹰杯”,在军迷圈中带来的无疑又是一轮腥风血雨。这里就要说一说整个服役期“命运多舛”的歼-11B战斗机了:
2003年开始试飞,却因为配套的“太行”发动机迟迟未能定型批产,不得不第一批次安装备份的AL-31F型发动机服役,2008年、2009年闹出“菊花残”事件在某厂的停机坪上大面积趴窝,随后又被传言“飞不了超音速”和“乱用复材空重不减反增”,可谓成为传媒集火攻击的靶子。
当然,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歼-11B自然也有成熟的那一天。2012年的“金头盔”对抗,当时的沈空某部最早装备歼-11B的部队就取得了胜利,还造就了许利强这位“金头盔”,只不过当时的歼-11B还在使用AL-31F型发动机,可以说是小小的缺憾。
紧接着2014年,歼-11B在“金头盔”空战中大放异彩,最耀眼的光芒无疑是来自于东部战区某部的“太行”歼-11B由一名“80后”飞行员李海明驾驶,成功击落了许利强这位双料“金头盔”飞行员。如果说2014年的歼-11B还只是“牛刀小试”,质疑“太行”性能的杂音依然存在,那么到了2015年、2016年,歼-11B已经是完全不可忽视的我军三代战斗机部队的新锐力量了。
实际上早就有相关消息披露,歼-11B已经将苏-27SK、苏-30MKK常在1/10号挂架携带的主动电子干扰设备(ECM)融合进了机身内部;推力强,安装的两台推力强劲的FWS-10A“太行”涡扇发动机给战机带来的优势是能量恢复快、剩余能量水平较高;燃油系数大,除了能给战机带来航程远、任务灵活性高的优势,还可以在空战时提供更大的机动余地与更长的加力燃烧时间,保证战机更好地抢占发射阵位;可用挂点多,除了可以多携带空对空导弹,还可以携带功率更大的电子支援/攻击吊舱,如美军F-16C在空战中往往选择在机腹中线挂架上携带的AN/ALQ-131有源干扰吊舱。歼-11B在本次“金头盔”中也选择了在机翼内侧挂架上挂带电子战吊舱,成为了空战胜利的有效助力。
说完了歼-11B这位新晋的空战之王,有人就要质疑了:难道歼-10A/B相对歼-11B就一无是处了?当然不是,在笔者看来,歼-10A/B自然也有它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机体较小,电子设备先进。相对于空重达16吨的歼-11B这种重型战斗机,空重不足9吨的歼-10系列无疑只能被列为中型战斗机;在燃油系数方面,歼-10尽管只装备一台AL-31FN/FN-M1发动机,载油量劣势依然比较明显;而在可用挂架上,歼-10虽然理论上有11个挂架,但是4个机腹挂架无法携带空对空导弹,除了中线挂架必须用来携带副油箱之外,6个机翼挂架往往还要分出2个来携带副油箱,能够挂带空对空导弹的挂架只有4个。
这几个方面对于歼-11B来说无疑是劣势,但是歼-10较小的机体可以带来较短的雷达截获距离,在近距格斗中也有较好的隐蔽性。更何况,相对于仍然在使用平板缝隙阵雷达的歼-11B战机而言,歼-10B已经装备了威力强大的相控阵火控雷达,在空中态势感知能力上反而处于优势地位。
当然,不同的战机设计之初有着不同的作战对象与战场想定,如苏-27设计之初对标的就是击败美军的F-15与F-14,歼-10在设计之初对标的则是苏制的米格-29与美制的F-16,不同的对标可能会带来一部分特定性能的强化。
但是在实战中,这些延伸到包线两端的性能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绝大多数现代空战都不会像电影或者游戏上的航炮战一样,双方连续进入剪刀战持续数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极限动作频出。
从目前为数不多的“金头盔”作战视频来看,与其说最考验的是飞行员怎样在空战中咬住对方的六点钟方向,倒不如说最考验的是飞行员怎样在不断的来回试探中,迅速正确判断态势,找到对方的漏洞,立刻抢占阵位,发起致命一击。
这也许就是“金头盔”与“天鹰杯”的意义:不要造就一战式的单打独斗的空中骑士,也不追求二战式的近距离缠斗、六点钟开火的惊险刺激,而是更加强调怎样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稳妥地歼灭敌机。在这种情况下,歼-11B的极限性能强在哪里,歼-10B的极限性能差在哪里,虽然对于战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肯定没有想的那么大。
换言之,在战机性能上,同代战机进入空战之时,进入的态势、飞行员的能力、武器的性能要比战机的极限飞行包线重要得多。如此说来,歼-11B在上届与此次“金头盔”与“天鹰杯”中相对于歼-10A/B的大获全胜,这口锅显然不能甩到“歼-10机动性差劲”的因素上,也不能轻易甩到“歼-10武器少”这样的因素上去。导致歼-10在本次竞赛中落于下风的因素,笔者认为更有可能是战机本身承担的任务不同、飞行员对于战机熟悉情况与战斗力生成的水平不同、乃至对抗条件设置的因素综合造成的。
前面说过,歼-11B相对于歼-10B,有着机体大、可用挂点多、燃油系数高的优势,在此次“天鹰杯”与“金头盔”对抗中,歼-11B部队定然利用好了这些优势来施展战术:利用可用挂点多的优势与放开挂载的导调部设置,多携带了中距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与电子干扰吊舱,确保了自身的武器数量优势和电子战优势;升空后利用燃油多的优势实施多次典型中距交战“攻击与脱离”战术,在战斗进入近距离格斗后发挥好自身能量水平高的优势。而歼-10B尽管有着功能强大的相控阵雷达,却没有尽力规避好自己的劣势,发挥好自己的态势感知优势,加之恐怕新换装部队战斗力生成还需要一个周期,所以在最近的对抗中落于下风,倒也并不奇怪。
尽管歼-11B今年成功卫冕,却并不意味着它“空战之王”的称号能够长久保存下去。既然同代战斗机始终处于机动性能上大差不差,分系统性能又交替上升的状态,今年歼-11B利用它的优势取得了胜利,谁知道明年歼-10B/C会不会再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翻盘?后年更加强大的歼-16会不会再度力压歼-10B/C?大后年歼-20会不会加入进来大杀四方?
对于空军来说,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两项对抗锻炼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空军部队,争取在未来的战场上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对于厂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两项对抗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产品性能与保障能力,更好地做到厂、所、用户对接与技术支持,确保对抗成果能够及时用于技术升级,技术升级能够立刻服务于实战;至于对我们吃瓜群众来说,完全不用纠结歼-11B和歼-10B到底谁是真正的空战之王,随性就好。
自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歼-11B相对于歼-10B,重型战斗机相对于中型战斗机的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机队要全部重型化,或者说中型战斗机迟早退出历史舞台——正如那句话说的,“没有差演员,只有演错了角色的演员”。歼-10B在此次“金头盔”中折戟,难免、未尝不是对抗条件设置本身的原因——要求交战战机必须“打满全场”,不能实施脱离、加油挂弹后重新加入战场,这对于体量较小的歼-10战机,在对抗时间上就不占优势。但在实战中往往不会要求两架战机必须分出胜负才能脱离,俗话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战时部署到前线机场的歼-10战机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我军在几个重点方向上预设战场的机场多、保障完善的优势,通过空中加油、穿梭攻击的方式,来有效规避自己在性能上的不足,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
从本质上来说,吃瓜群众对于歼-10A与歼-11B战斗力的争论,同当年美国空军乃至美国国内蔓延的F-15C与F-16A孰强孰弱、F-15C与F-14A孰强孰弱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连部分讨论的路径与立论的方式都比较雷同。在这里,笔者更想认同的是:无论说歼-10B更强,还是歼-11B更好,这是一个航空文化、空军文化从专业性军种向每一个平民百姓不断渗透、不断浸淫的过程,正如美国空军的强大并不只是装备了F-22,而是它整个国内的航空文化、空军文化都在时刻为总体战做好准备一样,这就是毛主席说过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每个人对空军的认同、每个人对空军装备的讨论与熟稔,才是空军战斗力最深刻的源泉。
总之,你问我歼-11B击败歼-10B代表着什么,我只能说,意味着我们空军的战斗力又迈上了新台阶,距离强军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