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乡土依旧,谁来传承?

2017-10-09 10:00:55   

昨天回去了一趟乡下老家。父母已经年迈,身体都还不错。我虽然已经过了中年,还带着小儿子回去,但是在父母面前,还是很放松很自在,应了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


按照我这两年到处跑的所见所闻,和北方和中原一带很多农村相比,南方的大多数农村富裕程度普遍要高不少。我的乡下老家,因为气候和水土比较好,可以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很多,很早就不再种植粮食,虽然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很大,但是平均算下来,效益还是要比粮食高得多。


沿路几十公里看过去,已经鲜少有老式的旧房子,全都盖成了几层的楼房。而且每家每户都可以汽车直达,从观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家庭都有了车子。很多家庭一部面包车,还另外有一部轿车。本来乡下是国产面包车的天下,现在看来,一些像现代、丰田、大众的合资家用车,所见已经不少。


这些年,国家对广西的扶贫力度很大,从道路建设、农网改造、渠道修缮等等很多方面,都看得出国家财政对基层的倾斜支持。加上气候和物产的优势,很多地方靠特色种植,实实在在地富裕了起来。高铁和公路边上的房子,又特别统一粉刷过白墙壁,加盖了红色房顶,秋天的蓝色天空之下,远山近水田野阡陌,很有点风景如画的味道。


和农民们算过不少账,就以砂糖橘为例,在这个纬度种植这种水果,正好在春节前后上市,于是热销国内,前两年亩产效益竟然超过2-3万。有些人家种植十多亩甚至几十亩,两三年时间就很快富裕起来。


村里很多原来种植桑树的地方,都种上了这种水果。我也有点担心,如此大面积一哄而上的种植,如果价格大面积崩盘,恐怕后果也很严重,果树从种下去到收获,前后要三年时间,而且一年只有一季采摘,如果某一年的价格雪崩,村民的收入一年就没指望。


不管怎么样,至少眼下的情形,还看不到这种情况,姑且祝愿形势一直大好,毕竟农村富裕了,除了盖房,还会购买更多更高档次的工业品。


和农村看上去普遍富裕相比,农村里关于人的问题,就很难让人乐观起来。以前我总觉得农村风气很多方面不太好,比如文娱很少,农闲时节很多人就去赌博。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赌博也萧条起来,因为村里没有多少人了。不仅是现在出去打工工作的离开村庄,最重要的是未来也没有人了,村里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光棍,有的岁数已经到了四十。也就是说,这里严重缺乏女人,也就不可能有多少孩子,没有了孩子,这里不会有未来。


离开村庄进城的,生育状况又如何呢?不容乐观。有两个孩子的不到一半,很多只有一个孩子,到了30还没有结婚的为数不少,结了婚的离婚率也非常高,粗略统计一下,竟然超过50%,尤其是跨省的婚姻,留下一个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转身离去的,就有好多个。


即使能够结婚,女方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家里有楼房,还要县城有商品房,并且还要有车。原来的五菱面包车、五菱MPV作为陪嫁标准,已经成了过去式,现在都是要十几万以上的轿车。一个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他儿子说媳妇,女方竟然要一辆30多万的宝马汽车。


当宝马汽车这四个字,从村里识字不多的老人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即使是在城市里,宝马汽车也是作为奢侈品牌出现,寻常人家也很难买得起。这里并非江浙富裕地方,算起来还相当偏远,宝马汽车的品牌并没有深入推广,我由此判断老人并没有撒谎吹牛。


女人都到哪里去了?都到城里去了,初中高中毕业,没有准备去读大学的17/18/19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子,基本上谁都不会留在农村,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去学技校准备学习然后打工。对这些女孩子来说,父母也不希望她们留在农村,毕竟日晒雨淋的农村生活,实在是太辛苦了。父母就算要把女孩子嫁出去,城里有房的人家,也是最低的标准配置。


无怪乎城里的“剩女”那么多。那么多乡村的女孩子,都跑到城市里去了,本来就不太平衡的男女比例,形成了城市女性过剩,乡村光棍遍地的景象。很显然,就算孤独终老,也不会有几个城市女性,愿意和乡下娶不到媳妇的男人结婚。何况,城里的很多“剩女”,很多都有相当强的能力,养活自己毫无压力,婚姻没有必要成为生活的支撑。


与娶不到媳妇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大家似乎对这个现象已经习惯,或者说已经麻木。十多年前,一个男人娶不到媳妇,大家还会议论纷纷,甚至会说他的父母无能。但是到了今天,成批的光棍出现,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而长期没有婚姻性生活的光棍们,似乎并没有变得特别焦虑或者心理变态。现代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人用手机都可以替代性生活。另外,这些年的食物都已经商品化,村里人平常里也都是买粮买菜吃,似乎荷尔蒙的分泌早已衰退,已经没有上一辈人旺盛。再说了,真的按捺不住欲望,城里面有的是解决之道。


此情此景,难免会让人想起日本的“宅废一族”,好在中国的农村光棍们,也并不都是废人。很多人也还在干活,出去打工寻找机会的也不少。但是小个体的努力挣扎,在时代大趋势面前,总显得那么无可奈何。


一位老头对我说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国家有钱了,应该从国外进口一大批女人回来。”其实,在广西的边境地区,越南新娘早已不鲜见。局部地区少数人,这样解决未尝不可,大面积引入年轻女性,似乎并不现实,何况,那些受教育好一些的女性,即使想到中国来,也不会嫁到中国的乡村地区。


也许,当一个问题看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忽视它,假装它不存在,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到沙堆里,是人们对时间磨砺的最终选择。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事情无可奈何的麻木。


一个地方变得富裕而最终老去,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有几个小事,也许能够从侧面说明一点问题:
——有两位从部队回来的,一位和外省的妻子已经离婚,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又出去打工了,农忙的时候回来帮父母干活。另外一位,本来国家希望招募到新疆做警察,坚决不去,觉得太艰苦,钱也不多(实际上到新疆做警察工资已经不低)。


——村里在进行电网改造,这些年农村用电量大增。农网改造需要重新拉电,重新种电线杆。而村民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干这重活,觉得给的钱太少。来这里干活的,是来自四川的施工队,问了一下,很多人还来自四川县城,并不是完全是来自乡下农村的农民工。


——村民已经习惯找国家伸手,集体的事情,公共的事情,离开家门三尺三,一切都归国家管。修路是国家出钱,修渠道也是国家出钱,修厕所要国家补贴,不仅如此,连道路两边的野草,也等着政府出钱请人来清理。见到我就抱怨说国家的农业补贴,政府补贴给了一些种地种粮大户,他们本应该拿到更多的。
.......
从上初中开始离家住校,大学开始远走他乡,故乡于我已经渐渐陌生。我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也是第一个大学生。自那之后,有很多孩子去念了大学。这份“书香气”持续了十来年,此后就很少孩子再上高中,更没有孩子上大学,虽然并没有流行“读书无用论”,但是不读书照样也过得好的看法,大家也都习惯,毕竟读书出去的,早没了衣锦还乡的面子,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城里的生活也很普通。


故乡变成这样,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小时候就喜欢读书,我曾经幻想中国的农村,包括自己的故乡,也像书里面写的国外那样,富裕繁荣,有楼房有电话甚至还有汽车,如今这一切都在眼前,却并没有少年时代想象中的那种喜悦,反倒有几分沉重和担忧。


当然令人安心的一面也是有的,土地并没有抛荒。由于这些经济作物效益比较高,很多住到城里的农民,很多时间也会回家干农活。这种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民,既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也并没有脱离土地耕作。希望这一种模式,能够成为未来的一种主流,也就是所谓的就地城镇化。


我的故乡,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样本,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普遍情况。但是从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极低的生育率,到一个偏远乡村的婚姻人口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衰老带来的诸多问题,似乎隐隐就在眼前,希望中国能够平稳跨越这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