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新闻分析-外交全面出击 习不再韬光养晦
2016-08-14 15:31:45
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定下「韬光养晦」外交方针延续至今,逐渐在习近平强势主导和作为下,转向「有所作为」,积极应对区域情势挑战。大陆外交方针转换,一方面突显大国崛起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显示,伴随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上升,北京也越来越有参与国际事务以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邓定调「韬光养晦」,不可忽略其时代背景,当时大陆遭西方制裁,陷入经济发展困境。北京领导层深刻体会到,大陆必先「脱贫」、累积资本,才能逐渐壮大、站稳脚跟,未来才有抗衡西方的实力。
建立中美新关系
大陆随后进入改革开放时程,逐渐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市场」,乃至「中国崛起」声势不断。
大陆外交也从江泽民时代在美俄之间周旋的「大国外交」,进入胡锦涛时期标举的「和平崛起」,试图以温和手段,追求国际地位平等,同时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所抱持的忧虑。
时序演变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正式掌权后,对内,他提出实现「中国梦」愿景,指标是追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復兴」。
对外,习近平主张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显示大陆已从「崛起过程」,走向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
在国际重大议题上,如伊朗核协议、乌克兰危机等,大陆也有别以往,在联合国安理会积极表态,不愿在国际事务上缺席。在派遣维和部队上,中方也趋于积极,目前大陆共有10支维和部队、共1546人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布局带路、亚投行
全球经贸上,大陆藉由陆企走出去、併购西方企业外,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结合外交和经贸影响力。在国际金融层面,大陆在国际货币基金(IMF)获得更多话语权,并藉由金砖四国等中方主导的治理机制,取得与西方抗衡的筹码。
面对美国强势推行「亚太再平衡」政策,大陆先以亚投行吸引英国等西方国家加入,同时透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巩固在东协的影响力。
对于南海及东海争议,北京持续加大投入军事建设,在涉及主权争议上,中方从未展现退让的空间。
综上,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外交只有更加强硬,不可能在主权问题上退缩或妥协,从近期区域周边事态的发展,能嗅出中共对外方针已明显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出击。
韬光养晦外交方针
1992年4月28日,当时的大陆领导人邓小平谈论中国发展问题时说:「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时冷战刚结束,邓小平此话被视为中国面对接续国际局势的战略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简称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