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美女竟成为我军首席生化武器防护专家,可阻止敌人灭国计划
2017-03-10 08:23:01
我军首席基因工程疫苗专家陈薇:抗击SARS终结埃博拉
陈薇
陈薇1966年出生,198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同年因成绩优异推荐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0年入伍,2002年破格提拔为研究员,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门为中国研制生物盾牌基因疫苗,防止敌人的生物武器灭国计划,她的最大成果就是终止了SARS病毒和世界上最烈性恐怖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为中国生物武器防护立下汗马功劳。获得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嘉奖。

陈薇
陈薇团队2003年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确定这就是非典元凶。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她们正在研究的一种乙肝干扰素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相关成果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陈薇因SARS病毒一战成名,名震学界。陈薇名气大振,人气飙升,在抗非科技精英评选中多次位居第一。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病毒,陈薇团队赴非洲疫区研究病毒。2014年6月,陈薇团队第一支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不久拿到境外临床试验准入证,2015年5月在西非塞拉利昂开始二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获得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的嘉奖。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率先展开疫苗研究,大家都谈埃博拉色变。

埃博拉的疫苗研究工作,陈薇已经进行了十年,可在2014年,这个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如果说把疫情比喻成一把锁,这个锁的密码是不断在变化的。”陈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坚持过去的研究思路还是重新开始,她选择背水一战,研究针对性更强的新基因疫苗。
2014年8月20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根据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评审,并获得正式生产批文,将在深圳市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项目组先后在泰州医药城和浙江大学完成了中国人群和在华非洲人群I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性好,接种28天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提前两周接种即可实现免疫保护,相关临床试验结果也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发表。2014年10月,项目组正式启动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这把解开埃博拉病毒的钥匙终于被陈薇找到,也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陈薇团队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有三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突变型疫苗;二是稳定性好,全球首创冻干粉针剂型,37摄氏度环境下可稳定存储两周,2至8摄氏度可以保存两年以上,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地区广泛使用;三是安全性好,临床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同期举行临床的欧美疫苗是1976基因型,而且是液体制剂,需要在零下80摄氏度进行运输和保存,对于经常停电并且炎热的非洲来说,中国的疫苗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2014年非洲爆发此病毒疫情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病毒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由于中国陈薇团队的新基因疫苗推广,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11月7日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终止。继利比里亚之后,塞拉利昂成为第二个结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国。中国也成功地展现了大国形象和大国责任。

中国目前已有5个BSL-3级(俗称P3)实验室可检测埃博拉病毒,对留观或疑似病例开展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算上灭活时间,3到5小时内,可以完成一个病例标本的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并诊断该病例是否存在埃博拉感染。
2014年8月9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这让世界为之惊喜。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高官也不断提醒各国重视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丰富经验。
陈薇团队还对炭疽疫苗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我军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陈薇及其同事在军事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在历次重大事件发生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奥运安保中担任“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陈薇说,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物战、生物恐怖等进行的防御策略与行动,她从事的就是这么一份事业,并且坚持了20年。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
这个“一线”意味着,面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威胁,必须前瞻部署,系统筹划,为国家和军队建起稳固的“长城”。
这个“一线”意味着,像SARS、禽流感、埃博拉这样的疫情爆发时,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必须随时有药可用,有技可控。
陈薇
陈薇1966年出生,198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同年因成绩优异推荐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0年入伍,2002年破格提拔为研究员,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门为中国研制生物盾牌基因疫苗,防止敌人的生物武器灭国计划,她的最大成果就是终止了SARS病毒和世界上最烈性恐怖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为中国生物武器防护立下汗马功劳。获得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嘉奖。
陈薇
陈薇团队2003年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确定这就是非典元凶。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她们正在研究的一种乙肝干扰素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相关成果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陈薇因SARS病毒一战成名,名震学界。陈薇名气大振,人气飙升,在抗非科技精英评选中多次位居第一。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病毒,陈薇团队赴非洲疫区研究病毒。2014年6月,陈薇团队第一支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不久拿到境外临床试验准入证,2015年5月在西非塞拉利昂开始二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获得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的嘉奖。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率先展开疫苗研究,大家都谈埃博拉色变。
埃博拉的疫苗研究工作,陈薇已经进行了十年,可在2014年,这个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如果说把疫情比喻成一把锁,这个锁的密码是不断在变化的。”陈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坚持过去的研究思路还是重新开始,她选择背水一战,研究针对性更强的新基因疫苗。
2014年8月20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根据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评审,并获得正式生产批文,将在深圳市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项目组先后在泰州医药城和浙江大学完成了中国人群和在华非洲人群I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性好,接种28天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提前两周接种即可实现免疫保护,相关临床试验结果也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发表。2014年10月,项目组正式启动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这把解开埃博拉病毒的钥匙终于被陈薇找到,也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陈薇团队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有三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突变型疫苗;二是稳定性好,全球首创冻干粉针剂型,37摄氏度环境下可稳定存储两周,2至8摄氏度可以保存两年以上,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地区广泛使用;三是安全性好,临床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同期举行临床的欧美疫苗是1976基因型,而且是液体制剂,需要在零下80摄氏度进行运输和保存,对于经常停电并且炎热的非洲来说,中国的疫苗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2014年非洲爆发此病毒疫情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病毒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由于中国陈薇团队的新基因疫苗推广,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11月7日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终止。继利比里亚之后,塞拉利昂成为第二个结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国。中国也成功地展现了大国形象和大国责任。
中国目前已有5个BSL-3级(俗称P3)实验室可检测埃博拉病毒,对留观或疑似病例开展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算上灭活时间,3到5小时内,可以完成一个病例标本的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并诊断该病例是否存在埃博拉感染。
2014年8月9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这让世界为之惊喜。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高官也不断提醒各国重视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丰富经验。
陈薇团队还对炭疽疫苗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我军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陈薇及其同事在军事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在历次重大事件发生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奥运安保中担任“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陈薇说,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物战、生物恐怖等进行的防御策略与行动,她从事的就是这么一份事业,并且坚持了20年。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
这个“一线”意味着,面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威胁,必须前瞻部署,系统筹划,为国家和军队建起稳固的“长城”。
这个“一线”意味着,像SARS、禽流感、埃博拉这样的疫情爆发时,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必须随时有药可用,有技可控。